那時候速率差不多是1200-2400bps
進站後線上使用討論群/私人信件,
也可以把未讀的訊息打包下載→用離線軟體閱讀/回復→下次上線打包上傳
各站之間,管理員會自己的站台訊息打包互傳
每一個站台有自己有自行申請電話線路供免費撥入
站台一般都是使用Unix+終端機前導程式導引到login畫面
如果是在TANET,有些則是使用Kermit+RS232連線
這時候的TANET,使用9600-14400Bps專線進網
BBS慢慢改成TCP/IP, 但最後一哩還是需要Modem撥接,
BBS就是類似現在的PTT,當時台大/中山的BBS站都很有特色
民國83年資策會導入商用internet,Hinet成立
而是視窗介面M$ Windows 3.X大力推行
Windows 3.X沒有內建TCP/IP,
要連上網路還要一番努力,除了需要硬體Modem外,
PC/Windows還要掛上Modem Driver,Socket(如Trumpet)及瀏覽器(如Netscape)
再透過4125678/4121234撥入Hinet接取網際網路
如過使用專線/路由器/Repeater/HUB上網,電腦需要安裝網卡,掛上網卡驅動及Socket後方能堆疊TCP/IP使用瀏覽器接取網際網路。
那時候沒有家用分享器(NAT),如需要一台Modem多人上網就要有一定功力才行,
如Un*x/BSD的ipfw或是Windows NT的Purveyor WEB server
那時候安裝上網可是一門專業的技術活
民國86年ADSL引入,87年全台中小學使用ADSL接入TANET,各縣市借調教師成立網路中心。從此,Internet真的向下扎根
說實在的,1990-2000免費的網際網路真的能有錢賺
配一台鋼殼數據機,忘記什麼品牌了 2400bps 的樣子
滑鼠肚內有顆球、加一把打不壞聲音巨大機械鍵盤
只能看看BBS,看文字資料,圖片那是一種折磨
忘記用了多久換了台ADi的56K,好像還有換了什麼協議33變56還什麼的、需刷韌體
接著ADSL,世紀帝國、天堂.........

前前後後、網路組用、設備花費很驚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