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s950 wrote:
非常感謝您的提問,以...(恕刪)
本人補充一些感想,會用粗體字標記。
非常感謝您的提問,以下是小弟的觀點,不是絕對的真理,但求從普通人的角度回答
Q1:一般使用者有用到這麼大的頻寬嗎?
1.其實目前的頻寬流量對於一般使用者是足夠的,但是我們10年前用2M/256K的時候不也是這麼說的嗎?
如果我想從網路上欣賞或是讓人欣賞高畫質影片(比方說祖母想看看在遠方的孫子)
如果我想跟攝影同好分享剛拍攝完的RAW檔案
如果我今天開發某種有趣的服務,而這個服務需要使用大量頻寬(例如線上幫朋友重灌電腦...囧)
(靠!能想到這個,我都佩服自己了,如果微軟能出一張光碟由線上直接安裝,哪還需要好人啊XD!)
寬頻這種東西,沒有人在嫌太快的,網通技術每月每季都在更新,結果用到的是數年前的技術,會不會太可憐。 夠用就好?全台灣道路速限最高的是110公里,那製造那麼多可以開超過110公里以上車幹嗎?
還有一般使用者,怎麼定義,您說了算?
Q2:一般使用者願意花這麼多錢去弄一個需求不是那是大的服務?
2.花很多錢??香港的100/100M才99塊港幣而已喔1000/1000也才400塊港幣(另一棟樓的資訊)
另外,有人會補助給創意嗎?沒有頻寬就無法商業化的東西有人願意補助??
DHL說因為台灣沒有高速公路,所以工業局要補助我貨物坐高鐵的錢(更別提飛機)??
先去看看日本跟韓國香港的寬頻服務內容後,再來發言會比較好。 不是每個人都只會看網頁而已,很多個人工作室或獨立創作者都是靠著網路走出國際的。 如同前面人所說的,國外都已經1080I了,國內還在走類比訊號,會不會太可悲。
還有,不弄出產品,怎麼知道市場如何?預知未來?話說上個月才接到C社詢問光世代上傳提升到4M的電訪,當場給他打槍
Q3:花了這麼多的資本去做的最後一里,效益到底在那?
3.這個問題小弟真的就無法答覆您了,因為氣候暖化跟能源耗損的關係在學界也尚無定論
不知道在這邊談雲端技術跟虛擬化技術會不會太艱深了
去年一整年,加上前年後半年大家都在談論雲端跟虛擬化
這兩項技術可以降低企業在電腦機房的能源耗損30%以上,而這兩項技術的建立平台一樣是網路
不過這些只是理想值,或許如您所說會對環境造成衝擊,但是衝擊多大,或是不做反而不行
我想您一樣無法給小弟一個明確的答覆吧
前面很多人抱怨其他固網不努力佈線,現在您又說花了那麼多資本去拉最後一哩???
Q4:4.沒事幹嘛老扯中華電信,難到固網只有中華電信一家嗎?
4.誰叫他市占率第一,而且應該有超過60%,加上他有官股可以進行操作
當然也不是叫他明天就拿出100/100M的方案來,但是學術網路7~8年前就可以,中華電信要拖到什麼時候
不要再讓我說"怠惰力"了
仔細去看看電信法,很多條款將中華電信排除在外,就知道他們已經拿到多大的權利了
Q5:學術網路?以前那是拿來下載P2P,現在不清楚?
5.根據上面幾位網友的說法,學術網路只是受到限制,P2P的東西,我想還是秉持著工具無罪論
您又知道學網大家都在P2P?不要忘了,Skype和一些通訊軟體也算是P2P的技術之一。
Q6:大水管上傳真正目的是什麼?是真的對一般民眾有利嗎(CP值)?還是圖利一些特定業者?
6.大水管上傳的目的是什麼我想並不好定義
但是我是這樣認為的"當一個東西夠普及的時候,就不存在著刻意圖利的問題"
一樣舉高速公路為例,難道他是為了圖利特定客運廠商嗎(國光?)
為何沒有利?我10分鐘可以上傳完的HD影片,要我花兩小時傳?電費您出?
不知以上觀點是否能夠解除您的疑惑
但是站在台灣正在慢慢被邊緣化的角度來看,很多東西已經不能再拖了,網路只是其中之一
台灣不是正在被邊緣化,而是已經被邊緣化,內部的建設都爛到一個程度,人家怎麼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