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華電信的 peering policy 導致的高延遲

這些Tier 1 通常提供互聯,將線路分售給內容供應商,能不能貼個IP 或者是 domain 讓我測測看 像是我最近就測了akamai 在香港的點,經過香港Telstra 和 tata
KusakabeShi
KusakabeShi 樓主

Route48 的台灣PoP,上游是AS6939(HE)。IP: 103.147.22.87 。只有中華電信是繞美國一圈, 260ms 。遠傳就是5ms

2022-08-17 16:15
ph860308

日本NTT也是會繞路,舉例HE通往美國甚至沒直接互連 圖如下 https://i.imgur.com/zTfWVLr.png

2022-11-04 17:48
我的意思是 :
台灣大哥大,遠傳這種台灣第一梯隊,但沒有太多自有國際線路的情況下
就會接取國際Tier 1 在台灣的PoP ,做為國際出口,訪問放置在海外的資源


上圖是台灣固網(台哥大)和Tier 1 peer的圖片(頻寬都是百G起跳)
若是資源放置在台灣,各電信大部分情況下會直接和ICP直接交換,像是Cloudflare、akamai、Google 、Zenlayer 阿里雲 AWS-Cloudfront 太多了......,不會走Tier 1 ,會透過Private Peer 或透過IX直接接取

當然也有部分ICP網段,因為錢的原因,導致要到國外撈資料,在中華電信最常發生 (當然ICP用戶在錢打滿的情況下就不會導致Client端遇到繞路問題-------像是Cloudflare 台北機房)

我好奇到底是甚麼資源放置在台灣,走Telstra cogent 這種看似是要到海外的線路,然後調取在台灣的資源?
有doamin來讓我們見識一下嗎?
akw28888

中華有個問題是他在亞洲完全沒有買transit,導致去那些沒有互連的ISP(且對方也沒有在亞洲買transit的那種)幾乎都會繞去美國

2022-05-31 12:36
Bridger. h

這倒是真的,偶爾會遇到繞路

2022-06-01 22:13
Bridger. h wrote:
中華會選擇在國外和 Tier...(恕刪)


bilibili的akamai應該只是沒買(或者關掉)台灣節點而已,所以才會跑去國外。
以前bilibili的akamai cdn是有開台灣的節點,但是非熱門內容因為沒cache要回源,akamai台灣的節點回源過去又不知道為啥特別慢,我還跟他們負責內容分發的老大討論過這問題

至於中華現在的peering policy
在新加坡pop有開放free peering (透過EIE SG),香港的pop應該只有paid peering.
美國的話流量夠多中華還會自己找過來,要求拉PNI
這兩年能看到中華開新的海外pop而且還加入國外的IX,就代表中華態度還是有在變啦

至於樓主的問題很簡單,大概就是他有台灣的伺服器,上游只接了tier 1 isp的transit
中華過去會繞路,僅此而已

然後hinet是曾經有在台灣跟國際ISP互連過呀,跟Telstra有短暫幾個月是在台灣互連的。(因為當時中華的海纜死一片,就臨時在台灣建了一根peering,海纜修好之後就撤掉了)

至於中華的連外問題,還是老話一句啦
最大的問題是頻寬不夠,這才是最影響上網體驗的部分
單論亞洲(不含中國大陸)的話,中華目前到香港新加坡的頻寬應該是最吃緊的(日本其實還好)
而且是in/out都有不夠的情況,in流量本來就多,中華目前的策略就是頻寬比較不夠的peer不會對所有網段都放路由以節省頻寬。(例如中華常常不放一些浮動IP網段給TATA,讓TATA過來這些網段一定要繞道美國等)
至於out的部分,台灣最近很多IOT發起的對外DDOS,最近經常可以看到中華->國外方向塞爆的情況(與以往國外->中華塞爆的情況正好相反)。
所以中華最近也做了保護機制,只要有過於大量異常流量到國外特定IP,中華是會直接阻斷所有到那個國外IP的連線的(一次大概幾十分鐘到幾小時吧),不然骨幹會整天被攻擊流量塞到死掉

然後樓主的中華到某些Tier 1的亞洲點還要繞去美國的問題就很簡單,那些ISP都是這幾年才開始做亞洲的業務,本來在亞洲的互連情況就不算好,像Cogent這種在亞洲根本沒啥互連的,不太能指望中華也要跟他互連吧?
(況且Cogent的peering policy本來就比很多tier1還不好欸,他們是拒絕所有非tier 1的free peering的)

最後就,以前我們都罵中華只要掛一條海纜,連外就會出一堆問題,但現在其實已經變成了死一條海纜,連tier 1 isp都調度不來撐不住的情況...
Bridger. h

香港可能擴容上有遇到困難,但往新加坡方向的頻寬雖然不太夠但是有在增加,體驗好很多,雖然尖峰還是有點浮動

2022-06-01 22:24
Bridger. h

海纜不太夠...尤其是年初斷三條海纜,那段日子海外天天爆炸

2022-06-01 22:29
我小學時家裡開始用中華電信,依稀記得 ADSL 2M/64k 。後來升速 6M ,然後就變成光纖上網的 20M 100M 300M 到最近的 500M,算一算也是十幾年的老用戶了

後來有機會用到朋友家裡的遠傳電信,發現路由情況比中華不知道好幾倍。
中華電信很常出現的香港繞日本,日本繞香港,香港繞美國的情況。在遠傳都很少見到

甚至鄰居家的凱擘電信,路由都比中華好!!
凱擘電信出國走了 TWGate 上游,TWGate的 peering policy 沒有 Hinet 這麼刁難,路由好了不少。但缺點凱擘是 cable ,最後一哩的穩定度不如光纖
(雖然路由比較好,但是頻寬比較少,比較容易卡)

再回頭看看自己家中華電信,路由反而是最繞的。
作為台灣龍頭的中華電信,甚至比凱擘電信,或是聽都沒聽過的小ISP都要更繞
樓上也說了「在中華電信最常發生」,其實有點難過...

樓上說他們直接和中華peer可以不繞路,但是不是每個ICP都有台灣業務。沒有台灣業務的,就不會專門跑來台灣和中華電信peer
你說的中華電信可以走自有骨幹出國交換,但是這樣還是免不了大繞路。比如某雲服務供應商在日本買了PCCW,中華用戶就要繞香港。或是某CDN在香港買了NTT,中華電信用戶就要繞日本。
如果他在香港買的是HE/Cognet上游,中華電信用戶更是直接繞一大圈美國,延遲300ms

明明只要在台灣和 T1 ISP peer 就能解決一大半繞路問題,直接走台灣的PoP,又不是要買 trsnsit,需要花很多錢。只要拉根線就好

很多T1 都可以免費peer的,比如HE,還可以peer via RS。
中華電信作為台灣 ISP 龍頭,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歐洲都有中華電信的PoP,T1們也不太會拒絕中華電信的互連請求(除了有些 T1 比較刁,像是Cogent。這種的沒有peer沒辦法)。
但是這麼多T1在台灣設點,中華電信在台灣卻一個都沒peer,全部繞路。比起每個T1都有問題,我更相信這是中華電信的問題

中華電信自己也有free peering的要求。但如果他的要求高到連國際上的T1 ISP都達不到,那有何意義呢?

在網路發達國家,和 T1 ISP peer 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情,中華電信就是不肯
日本/香港/新加坡都不會這樣的...

據我所知,中國因為禁止外國ISP在牆內發展業務(不然怎麼蓋牆?),所以PCCW之類的 T1 ISP 雖然在中國有PoP,但是不能和中國電信/移動/連通之類的本地ISP直接互連,只能在香港/美國之類的地方連。所以路由也是常常繞

除了中國的法律因素,大概就只有中華電信的政策也是這樣了。不在國內和T1互連,讓用戶享受最繞的路由

這種事情打客服電話肯定沒用。因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中華電信政策問題了...

不知道NCC有沒有機會幫忙協調,改善過半台灣人(和我家)上網的路由

我相信這也能同時提升台灣的在國際上的網路地位。如果 T1 ISP 在考慮來台灣設PoP時,發現台灣最大的ISP根本不願意在台灣互連,那他來台灣的效率就大打折扣。花一樣的錢,只有4成的效果(中華電信市佔率6成)。設點的意願一定會降低許多。那他還不如跑去新加坡/香港/日本呢

中華電信之前也吵過,免費peer如同要了中華電信的命,絕不可能。
但這又不是要中華電信隨便開放免費peer,只要肯在台灣和國際上規模達到 Tier 1 級別的 ISP(第一篇文章列的6個ISP) peer 就好,瞬間改善一大堆出國亂繞路的問題...
(也不是每個T1都肯peer,cogent就很刁,至少去問問看也好)
Bridger. h

你說的路由情況都對,有一些路由的確是固定制優先,像家用非固定NTT香港要繞日本中華的確是很有個性😂

2022-06-01 22:22
Clover UEFI 原版黑蘋果!

凱擘上游的台灣固網品質比凱擘更好,我常常開VPN跨進台固Cable

2023-01-02 18:42
KusakabeShi wrote:
日本/香港/新加坡都不會這樣的...除了中國的法律因素


中國有法律因素,台灣也有政治因素。

日本/香港/新加坡都有大型壟斷穩定的海纜接取、電信交換機構

哪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極力強姦最大電信商,想盡辦法把他縮小,造就畸形電信市場?

然後就是意外弄出一個是方,搞得 IX、PoP 和海纜全部在瑞光路上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是方鄰居失火,全台斷網

所以前瞻基礎建設第三期計畫又請國網中心弄一個 IX,想要取代是方的 TPIX

看到這裡,你還想要中華的流量走是方嗎?
KusakabeShi
KusakabeShi 樓主

強迫中華免費互連是可以解釋成打壓啦... 但我覺得要中華和國際T1 ISP 在台灣peer不能算打壓耶。不但瞬間改善中華用戶的路由,國際上(中國例外)和 T1 peer 本身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呀

2022-06-01 12:39
但即使有互聯,我覺得可能也會有錢和政策的問題,中華是蠻有個性的,也有可能雙方路由政策的關係,按照用戶等級放路由,用戶等級高的就走台灣PoP,用戶等級低的就繞路。

有一個例子是Google已經全面接入全台ISP,但訪問其他國家的數據中心時,依然會依照VPS用戶選擇的網路等級,來決定路由是要進台北PoP走Google 國際專線,還是數據流量直接發到公網,走ISP自己的國際路由到達落地。

NTT PCCW 都是,CF也是,路由其實是人談妥的,我覺得很複雜。
繞路在中華電信在所難免。
TWgate 這種跟一堆國外接的較高級線路,真要接我大概用不起。
(我記得中華電信到LINE好像是走TWgate直連LINE)

凱擘也不只TWgate,他NTT 和PCCW應該都接蠻多的,隔壁棟的說亞洲路由不錯。

對岸網友戲稱中國電信:世界加錢可及。 想要最短路徑,最多頻寬的服務,加錢就對了 你看看他們的CN2 。
Bridger. h

香港對於亞洲的連接度,的確是比中華好很多

2022-06-08 15:42
ph860308

因為香港當年西化程度快

2024-10-13 8:59



KusakabeShi wrote:
中華電信是台灣數一數(恕刪)




你好,我是一位来自大陆地区的网友,看了你的贴子,心中有很多话想要说,今天就在这里一吐为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你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究竟是你求着网站让你访问,还是网站求着你让你访问,搞清楚这个问题以后,很多事情的答案就已经显现了。

首先我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一些大型基础电信运营商不喜欢 “免费互联”(peer)?

结论:基础电信运营商只是不喜欢跟传输运营商之间进行免费互联,基础电信运营商与其他国家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之间还是会乐意建立免费对等互联的。

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基础电信运营商是指在该运营商的主要业务地区拥有一张基础通信业务网(电话、手机、家用宽带)。

世界上主流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有那些呢?比如说 Vodafone(沃达丰)-全球范围服务(PS.日本的软银就是以前的沃达丰日本)、Verizon(威瑞森)-美国地区服务、T-mobile(DTAG(德国电信)的子公司)-西欧地区服务、Orange(法国电信)-法国地区服务、BT(英国电信)-英国区域服务。

一般的来说,以国家代称+电信命名的公司,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基础电信运营商
比如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 ······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运营商的基础电信运营业务是与国际业务分离的,典型的有:
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分为国际方向的 AS2914 和 日本国内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 AS4713 ocn.ne.jp 测试IP:61.113.104.9
PCCW(电讯盈科-香港):分为国际方向的 AS3491 PCCW Global 和香港本地的AS4760 HKT netvigator
Telstra(澳大利亚电信):分为国际方向的 AS4637 Telstra Global 和澳大利亚本地的AS1221 (不是特别了解澳洲的网络,存在错误烦请指正)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大家经常在路由追踪的时候看到的 “Tire1” 并不是经营着最广泛网络的基础运营商,它们只是 “传输运营商” ,这些运营商一般没有大规模的个人(电话、手机、家庭宽带)业务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些运营商只负责将流量从一个大城市(数据中心)传输到另外一个大城市(与基础运营商的互联点)上,它们的成本其实是相较基础运营商来说,要更低的(因为只需要修建大城市到大城市的光缆就可以了,基础运营商需要修建到用户城市的光缆,还要修到用户家庭的 “最后一公里” 的光缆)。
正是由于 “传输运营商” 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它们可以向数据中心贩售大量的廉价全球带宽,这些带宽通常是不保证用户的最终使用速度的,因为几乎全球所有的基础电信运营商都会限制这些 “传输运营商” ,不愿意与这些传输运营商进行免费互联,道理很简单:

传输运营商向服务器经营者贩卖带宽,但是服务器经营者给传输运营商的钱只够到达全球的主要大城市,然后就会通过 Free Peer (免费对等互联)到达基础运营商的网络,然后由基础运营商免费将这些流量运送到用户的手中(因为是免费对等互联)。

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你是基础运营商,你肯定不愿意与这些 “Tire1 传输运营商” 免费互联,因为传输运营商向服务器的经营者收取了钱,但是自己帮助他传输了流量,却什么都得不到,这种策略肯定是不公平的。
所以,亚洲地区的 Free Peer 非常的少,几乎没有基础运营商愿意跟传输运营商对等互联,因为流量根本就是不均衡的,都是传输运营商流向基础运营商的,如果按照免费互联的要求的话,基础运营商就是给传输运营商做嫁衣了,所以在亚洲地区,基本上都是 Paid Peer。

Paid Peer 就是根据流量的差值,输出给对方流量多的运营商要给对方一定的补偿,以平衡双方的运营成本

比如,A -> B 的流量是 10Gbps,B -> A 的流量是 1Gbps,那么,A肯定是收了产生 10Gbps 流量的客户的钱的,B也同理,那么 A 与 B 之间的流量差额为 9Gbps , A 就需要从他的客户中收取的钱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 B。这就是 Paid Peer (付费对等)。

这也是为什么你们的 中华电信 要别人给他钱的原因。

付费对等(Paid Peer)与对等连接(Peer)的区别只有在流量不均等的时候,要如何处理

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传输(Transit),在这里我不在赘述。

但是互联网的思维可是,羊毛不一定出在羊身上,而可能出在猪身上

进入基础运营商的 POP 点与用户肯定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那么根据距离的远近,就会产生长途通信的成本。
由于互联网是一张全球性的网络,而且由于 IP 协议的特征,没有办法对每一个连接进行像传统电话一样的精确计费(传统电话分为本地、长途、国际),那么用户给运营商缴纳的通信费,其实是本地、长途、国际三种通信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平均成本

在这三种通信中,成本是逐级递增的,所以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用户使用的流量造成的成本,超过了他们的预期(长途流量、国际流量太多了,成本已经超过所有用户的平均成本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些没有向用户收取的钱的成本

A.你求着网站让你访问
这种时候,主动权在对方,你只有加钱解决与对方的连接问题,包括使用免费对等互联。
当一个基础运营商与某个其他运营商建立连接,并且流量不均衡的时候,免费互联导致不能向对方收取成本,所以这部分多出来的成本要被加到全体使用这个基础运营商的用户身上。
比如:大陆的中国电信的 CN2 网络(国际资源爱好者,网络发烧友办理,用户支付的价格较高

B.网站求着你让你访问他
这种时候,主动权在你,对方需要解决所有影响顾客访问他的因素,包括向基础运营商购买100% 的网内访问带宽(基础运营商全球网内不限速,注意:只有基础运营商的网内流量受到保证,跨网络还是不能保证的)
比如:大陆的中国电信的 163 网络(普通用户办理,用户支付的价格较低

基础运营商肯定是希望你选择 B 选项的,因为用户终端价格变低了,才更好与其他家打价格战来获取新用户,向服务器经营者收取的高额带宽费,用于弥补长途传输造成的成本。

但是长此以往,用户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不足以承担长途通信的成本,而服务器经营者无法忍受高额的基础运营商成本,转而使用廉价的国际传输运营商,用户的访问速度越来越慢,互联网公司也获取不到客户,造成双输的局面。

为了对抗服务器经营者使用传输运营商绕开自己的行为,基础运营商通常与主要的传输运营商在远离自己的业务区域的地方进行互联,也就是俗称的 “绕路”。

所以本质上就是,你与被访问的网站是什么关系,决定了你需要付多少钱,你付了多少钱,就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路由以及访问质量。
KusakabeShi wrote:
我小學時家裡開始用中(恕刪)
亲爱的楼主你好,我是一位来自大陆的网友,在看了你的帖子以后,我认为在大陆运营商策略的描述上,存在一定的误解,由于两岸之间的青年人交流会话较少,所以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这无可厚非,所以我特意注册一个账号向你说明,大陆运营商的经营策略

首先,大陆运营商并不是没有或者比较少的与国际上的 Tire1 进行互联,大陆运营商只与国际上的基础运营商有着大容量的对等互联,而传输运营商的互联容量则比较有限,主要是为了避免以大陆用户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公司,通过购买国际廉价的传输运营商的带宽来绕过国内的高价带宽。
大陆的运营商虽然是国有企业,但是政府并不会专门补贴运营商,运营商是自负盈亏的国际带宽的多少,也是由运营商自己的意志,提交管理部门申请审批以后开通的。大陆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大量的移动网络站点,并修建了到达全国各个村的光纤,用于开通民用宽带业务。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而这些成本,则被转移到了商用宽带上,一旦商用宽带的收益不足以支付当初建设的贷款时,就可能引发运营商的债务危机,为了更好的售卖商业宽带,只有减少商业宽带用户通过廉价的方式获得本网访问的方式才行,这也是为什么大陆对廉价的传输运营商使用绕路等手段的原因。

通过自己拥有的巨大用户可能存在的商业利益,逼迫那些想要在大陆地区赚取商业利益的互联网公司购买自己昂贵的商业宽带,这就是大陆运营商对国际传输运营商进行限制的经济动机
XiaoPang0v0 wrote:
但是长此以往,用户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不足以承担长途通信的成本,而服务器经营者无法忍受高额的基础运营商成本,转而使用廉价的国际传输运营商,用户的访问速度越来越慢,互联网公司也获取不到客户,造成双输的局面。

为了对抗服务器经营者使用传输运营商绕开自己的行为,基础运营商通常与主要的传输运营商在远离自己的业务区域的地方进行互联,也就是俗称的 “绕路”。

所以本质上就是,你与被访问的网站是什么关系,决定了你需要付多少钱,你付了多少钱,就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路由以及访问质量。

這真的寫得很好,非常感謝邏輯清晰的分享

這就回到台灣是中華電信獨大的問題
中華電信為了營收,做了這樣的策略
其他電信商反而都有在國內接其他傳輸營運商,所以連線品質更好,但用戶知道嗎?用戶有更多嗎?
看來也是沒,只能說台灣消費者對這塊不重視、麻木,或是中華電信有什麼不能取代的服務優勢,不然大家早離開中華電信,中華電信也許也會降低Peering費用,吸引更多網路服務業者直接Peer

不過上面是國內的問題
攤到國際上來看,就很羨慕香港跟日本的網路使用者,全世界都有進去跟他們的基礎營運電信商對連?
CloudFlare也說過中華電信有夠貴

只能期許台灣會有第二大的固網商可以跟中華電信抗衡
現在電信三雄,相差實在懸殊...
其他兩個有固網牌的遠傳電信跟台灣固網,也沒看到有多認真在做最後一哩路,看到遠傳跑去買Cable有線電視公司就感到悲傷,都不想自己佈光,直接買現有Cable......
etonline wrote:
這真的寫得很好,非常...(恕刪)


其实,我认为还是要根据地区面积来看待宽带服务的价格。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大小的地区,覆盖网络的成本,肯定是没有其他的,拥有广袤的农村区域的地方来得高的。
(基本上,运营商覆盖人口稀少的农村很难收回成本)(其实美国很多地方的网络也是又差又贵(因为欧美的互联政策很开放,有很多的免费互联,而免费互联没法收这些商业用户的钱,只好宰用户来弥补建网成本了))

说实话,我感觉中华电信的做派,跟大陆的中国电信十分相似。他哥俩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们大陆网友对他俩的总结就是 “ 喜欢仗着自己用户多,去 ‘卡’ 其他运营商的脖子 ”。

其他运营商要想连接他俩的网络,不给钱就带你的互联网数据包 “世界环游”。(其实香港的 PCCW,连接 Cogent、Tata、Telia 这些运营商,也是有很大概率绕道美国去 “旅游” 一番的)

不过现在大陆的中国移动使用低价优势,已经挖掉中国电信很大一块家庭宽带的墙角了。再加上政府要求几大电信运营商直接免费对等互联,公平竞争。以后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

(不过虽然是免费互联,但是中国移动可能也想让电信尝尝流量被灌满的滋味,低价出售互联网带宽,然后借由免费互联,疯狂往中国电信的网络里灌流量。而中国电信也在中国移动擅长的手机领域疯狂赠送手机卡,只要办理宽带就免费送手机卡。不过现在针锋相对的竞争情况已经有点缓和了,可能两家都累了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