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查修伯 wrote:
算了! ping值的問題,見仁見智吧!
有人覺得幾十個ms對網路影響很大,但通訊協定技術或多或少能夠彌補RTT多幾十個ms的缺憾。
我認為最主要還是因為CableModem的關係,才會讓一些用戶產生心理作用,而產生他們的網路
因回應值變大的關係而變慢變遲鈍這樣的認知。
回應於此.
這很值得爭論, 而且會造成實際的影響. 但是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但是 ping的回應值不關乎網路封包傳遞ping回應值不關乎封包傳遞 的論述.
看你是要去發文道歉, 或是留那邊供人訕笑. 我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
CHT查修伯 wrote:
試問irs大,如果RTT=200ms,WindowSize也固定64k好了,但兩端點之間能夠Multi-Session
,這樣還能計算出網路最大傳輸速率嗎?
給定問題的條件不足. (如果您知道怎麼問這個問題的話... )
而且這種計算問題已經不會在RTT上面, 而是其他的問題.
Effective bandwidth的計算, 前面已經有網友提供網頁做參考. 不再贅述.
當然, 相對於羅倫茲轉換, 這種計算要複雜的多.
如果您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 我會願意幫你做simulation.
不過, 還有一個前提, 就是您需要先了解"大象"問題.
CHT查修伯 wrote:
對於量子隱形傳輸我的解讀如下(如有異議,歡迎提出討論):
假設有甲乙兩地,各有AB兩系統,想從甲地傳送物件X到乙地,
於是甲地利用A系統量測物件X,而在量測完成後,物件X的狀態
也將會完全被破壞。系統A就在得到物件X的完整狀態訊息之後,
再透過古典通訊告知乙地的系統B關於物件X的完整訊息。於是乙
地的系統B將能夠再次完整重建物件X。
如果X是個人,他對於被破壞到重建的過程中經過的時間,是完全
沒感覺的。所以,如果被破壞當時他是個20歲的人,當他在乙地
被重建完成的時候,他也是個20歲的人。就算時光流逝一百年,
對X來說只不過恍如一瞬間。對於系統A跟系統B來說,時間還是一
樣的流逝了一百年。
另外,如果A沒有利用古典通訊將量測資訊告訴B的話,X就將永遠
消失了。
其實沒有必要, 說簡單一點, 您想做的, 是想藉由EPR悖論反詰原始論述.
但卻不知道, 由於超距作用被實驗證實, EPR悖論則已經被證否.
另外, 相較於哥本哈根詮釋, 我會比較傾向支持費曼的詮釋方式.
然而"詮釋"這件事情, 本身值得爭論, 但是我不是量子物理學家. 我也不想在這上面爭論.
(接下來, 換你自己解釋什麼是EPR悖論和哥本哈根詮釋. 然後自行否定您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