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需要一隻視訊來拍個真相...(!??)
市面上眾多視訊,要花錢一隻一隻買回家測似乎是個勞師動眾又傷荷包的舉動,
加上市面上很少有店家會擺視訊讓你看看畫質如何...
因此有需求通常是網路上找別人使用過的心得來做為參考的依據。
最近剛好有機會借到幾隻 Logitech 的視訊...

把測試的感覺和結果 post 上來給大家做個參考

P.S. 因為很多東西都黑的,用普通相機很難對到焦,請大家多多包涵

首先共同的部分,來看看軟體和系統狀況。
在 Windows 7 32/64bit 均能運作正常良好,接上電腦則 windows update 自動將 logitech 相關控制軟體也安裝完成。(Linux 和 Mac OS 無控制功能)
Linux 麻... 事實上,我遭遇到了些麻煩,安裝了 Camera Monitor 之後無法正常運作,查 google 大多數人都直接用 skype ... 所以後來也裝了 skype,的確順利讓 webcam 的畫面顯示出來了 @@ (大概我用 x64 的 linux)
Mac OS 的話,除了 QuickCam Sphere (Orbit) 以外,其餘都是接上即可用 (iMovie, Skype) (10.6, 32/64bit)
而 QuickCam Sphere 在先前的 10.5.8 當時是運作正常的,也不知為何到 10.6 以後就抓不到 @@
另外 Sphere 這隻在 windows 7 底下,logitech 隨附軟體無法達成上下左右控制,但是開 skype 的視訊,logitech 的控制功能會跳出來,又可以正常控制... (攤手)


C120
全黑的外觀之下,上頭有個綠色電源燈號(五隻當中除了 C500 以外都綠色),沒有啟用的話還真看不太到。
同時,鏡頭是開放式的,意味著相對之下鏡頭比較容易受損或者不方便保養。(C200/C300 有同樣問題)

底座的扣具有彈性(也有防滑墊),是好是壞端看個人,雖然在本人使用之下和其他的產品相比較不能算是一個太好的設計。
其他詳細的硬體規格和支援性不多做闡述,其實蠻多文章可以找的。(logitech 官方網站也可以做 "比較")
畫質麻,和價格成正比,只能說是敬陪末座:較高的雜訊和較低的銳利清晰度。
另外,這隻似乎沒有內建麥克風的功能。

正面

側面

C200
外殼造型和 C120 是完全相同,除了正前方改為銀色外殼和白色的調整焦距用轉圜,是的,C120/C200/C300 這三隻 Cam 接是採用人工對焦的方式。




底座的扣具個人感覺是相當靈活好用,雖然沒辦法像 Sphere 系列一樣自動上下左右轉...
扣具翻開底下有些止滑設計,我想在固定上有實質加分的效果。
畫質比 C120 稍佳,但是依然不能算太好 -- 邊緣細部的地方顆粒尤其明顯。
拍照鈕和 C120 相同,在後方稍微偏上方的位置,老實說... 用軟體控制算了 :X 要按按鈕容易動到整隻 cam

C300

造型和其餘幾隻皆不相同。拍照鈕是正上方的梯形按鈕。以及和大多數 Cam 一樣,麥克風收訊在前方下緣。(似乎測試的這幾隻都在這個位置附近。)

全黑的造型,銀色金屬外框的調整焦距旋盤,質感上來說還不錯。
令人意外的,畫質是最銳利的一隻,不過雜訊也是最明顯(嚴重嗎?很難比較)的一隻。


C500

蠻用心的固定包裝
這隻應該是這次測是所有視訊當中整體畫質最好的,同時也是功能上最強大的。
相當不錯的畫質,純淨度和多數新款筆電相比毫不遜色(雜訊抑制不錯),
但是支援的解析度更高 -- 1280x1024 (一般筆電中多半只有 640x480)
同時在畫面移動時,和 C120/C200/C300 相比,感覺順暢許多 (畫面數較多?)
但是也不是沒有缺點:缺乏手動對焦功能,畫面的清晰銳利度比 C300 還差一些。
同時也有相對的代價:較高的售價。

開蓋

關閉

半開
鏡頭有保護蓋,和 C120/C200/C300 相較之下擁有明顯的優勢。
麥克風在鏡頭正下方,對於收訊我想有足夠的加分效果(而且收訊孔好像比較大,意味著麥克風本體也比較大嗎?我不敢拆不知道 XD)。
和其他幾隻不一樣的是,電源燈號在左側,橘色的。

右邊

左邊

底部

配件大部分都長得這副德性為主... 包括其他幾隻
(盒子快爆了所以... 請參見門市

S5500
這隻大半的規格、功能和特色,是和 C500 相仿。

外觀上只有兩點較明顯的不同:灰色和黑色的差別以及固定底座有相當大的差異。
而畫質上,C500 的畫面色彩比較飽滿也比較偏暖色系,而 S5500 則偏冷色系 (高色溫)

和 C500 相同,拍照按鈕在左側 -- 好用嗎?見仁見智 @@ 還要看你的 Cam 放在哪... (放在左邊用左手控制可能會比較順手?)

固定底座同樣也有防滑設計,但是和 C200/C300/C500 相比之下,只能說還蠻糟糕的,雖然比 C120 好一點。

最後來個延長加賽:Logitech QuickCam Sphere
這隻已經有相當的歷史,大約 2005/2006 的時代...
不過當時也是花了不少錢買的,功能性上算是獨樹一格。



無法掛在螢幕上,但是有個很穩定的底座,也可以外加一根... 延長桿?讓鏡頭高度拉高。

鏡頭和底座(延長桿也是)是標準 mini-usb 接頭,意味著你可以單把頭拔下來,接到一個 mini-usb 上面... 只是無法固定住。
和 QuickCam Sphere MP/AF 相比,個人推測只有那顆鏡頭不同,底座應該是同一個...
Sphere 有個嚴重的問題:儘管清晰度還不錯,但是雜訊相當嚴重,可能比 C120 還糟糕。
當然透過設定後,可以降低雜訊的嚴重性,只是還是看得出來。
具有自動對焦,其它沒一隻有這個功能。
噢,這隻的電源燈是紅色的...

屁屁一覽
延長加賽第二局:MacBook Pro iSight
這玩意可以算是筆電視訊的代表吧。
相當不錯的純淨度,只比 C300 和 Sphere 差一點點的銳利度(清晰度),
缺憾是無法調整遠近(要整台筆電移動)和稍差的解析度 (和 C120/C200/Sphere 一樣,640x480)
(圖請參見 蘋果官網)
以下隨附一些比較 (依個人感受來做排序)
網拍價格:
C120: 500-600
C200: 650-750
C300: 1050-1200
C500: 1400-1500
S5500:1200-1600
Sphere: 停產無客觀售價
iSight: Apple 相關產品隨附
畫面銳利/清晰度:
C300 > Sphere > iSight > C500 = S5500 > C200 = C120
畫面大小:
C500(1280x1024) = C300 > S5500(1280x960) > Sphere(640x480) = iSight = C200 = C120
固定座/扣具設計
Sphere > C500 = C300 = C200 > S5500 > C120
畫面色彩:
此項不做比較,因為我比不出來 =_= 和個人喜好也有關係。
造型:
不做比較,理由同上。
保養/抗灰塵 (鏡頭部分)
Sphere > C500 = S5500 > C300 = C200 = C120
保養/抗污 (扣除鏡頭部分)
C200 = C120 > Sphere > C500 = S5500 > C300
最後,因為忘了拍盒子的疊疊樂... 視訊本身也很難跌,就只好用替代方案


一堆盒子

蔚為壯觀 (!?)

正上方往下看

多到炸掉的線...
再來個加碼送:實拍的檔案
為了呈現原始大小所以用站外連圖,雖然麻煩了一點... 此處呈現縮圖,原圖請自行點選

另外 iSight, C120, C200, Sphere 等原始大小只有 640x480... 就不另外連結了。
iSight:
因為 Mac 拍照會讓整個螢幕發亮當閃光燈,拉近距離的畫面就會一整個搞笑... 後來是用手電筒補光看看效果如何,不過好像沒有比較好...
C120:
C200:
C300:
C300 原圖
C500:
C500 原圖
S5500:
S5500 原圖
Sphere:
用爛相機拍的
(單純方便比較,不放原圖了

個人心得:
價格和價值成正比,意味著花愈多錢,換得的產品自然愈好。(廢話~)
不過 C300 的畫面清晰度令人讚賞,同時過氣的 Sphere 也令人意外,但是這兩隻也有同樣的問題:雜訊較高(至少相較之下還算明顯)
而這當中最貴的 C500 同時也擁有著較多的附加價值
官方比較
噢,別被騙了,有些選項其實是搞笑用,像是 "筆電" ... 個人是一點都看不出來專為筆電的設計在哪!?當作參考就好了。
另外 C 系列四隻的畫面色溫都很接近,偏暖色系,只有 S5500 偏冷色系,Sphere 中規中矩。(iSight 的色溫倒是和 Sphere 比較接近)
拍照的時候,意外發現個人是寧可用滑鼠點拍照也不願意去按鏡頭上的拍照鈕 -- 會晃動到畫面。
以上歡樂測試,感謝收看,下台一鞠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