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OSI模式

OSI可以分為七個層級
最常見的LAN就是乙太網路
2013-12-11 21:3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OSI 模式
YA 雖不明 但覺厲
老師 我頭香 有沒有加分
老師講解得非常細膩,讓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給老師個讚!
OSI
第一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
第二層︰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五層︰會議層(Session Layer)
第六層︰展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YA!!我第五個



第一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
在這層裡面您必須作出一些機械和電子方面的決定,也就是要定義出在終端和網絡之間要使用的設備。同時,採用何種佈線也要在這裡決定出來。

第二層︰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
在這層指定了要採用的信息單元(message unit)是什麼,通常在 LAN 上面的信息單元被稱為 frame 。以及它們的格式、和如何穿越網路。每一個 packet 都會被賦予一個位址碼和偵錯監測值(checksum)。有一個 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s 協定,會判定出一個封包如果在丟失的情況下,要等待多久會被重新發送,這個協定也是在這層裡面定義。
總體來說,這層的工作就是保證一個無錯誤的物理上的數據傳輸。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這層就好比是一個中間人界乎於網絡功能和使用者功能之間。它會定義出封包在網路中移動的路由和其處理過程,這層還決定了網路是如何進行管理功能的,比如,發送狀態信息給接點和規範封包的流動等。
一個有趣的事情是,網路層還能將底層協定(網路功能)對上層協定(使用者功能)隱藏起來。這樣,在網路的使用者就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硬體了。假如您用來建置網的材料都不盡相同的話,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在底下的三層之上,還有四層是屬于使用者功能範圍的,不過它們也常常會被整合在一起。您要記住的一點是:無論程式設計者如何定義這些協定,(例如,把它們分為兩層或四層),這四層在實際上都會被執行的。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在這層,將會設定節點位址的傳達,還有錯誤檢測和修正的方法。

第五層︰會議層(Session Layer)
這層定義了如何連接和掛斷連接,和在網路上面的數據如何交換。

第六層︰展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在這層,定義了數據的語法(syntax)、變更、和格式。當應用程式的語法和格式都不同的時候,這層還將定義了如何翻譯這些不同。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這是最後一層了,它定義了應用程式是如何進入 OSI 模式進行傳送。它自己並不屬於應用程式,但它支持使用者的應用程式,如:檔案傳送、密碼驗證、和網路工具等。
這是叫我們把七個層級列出來的意思嗎??
cornerstonehwc wrote:
OSI可以分為七個層...(恕刪)
第一層︰實體層
第二層︰資料連結層
第三層︰網路層
第四層︰傳輸層
第五層︰會議層
第六層︰展示層
第七層︰應用層

cornerstonehwc wrote:
OSI可以分為七個層...(恕刪)




ISBN : 9789862769713
第一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
第二層︰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五層︰會議層(Session Layer)
第六層︰展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老師我愛你~~~~
你教得好棒棒!!!!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