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Mobile01 的前輩大家好,小弟最近在整理家中舊物時,翻出了一罐年輕時買的「海龍」滅火器。這東西在當年可說是滅火界的明星,聽說能瞬間滅火且不留痕跡,但後來聽說停產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爬文後才知道,這類高效的滅火劑其實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特別是會破壞地球的臭氧層。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這不就跟以前冷氣機用的「氟利昂」冷媒一樣嗎?後來查證,雖然兩者不是同一種東西,但它們都屬於會破壞臭氧層的「元兇」,因此都被國際公約《蒙特婁議定書》所禁用。
這段往事讓我開始思考,從過去的環境問題,到現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鋰電池,是否也有類似的隱憂?最近手機行動電源、電動車自燃的新聞層出不窮,不禁讓我開始關注,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新時代的「火」?
潔淨滅火器,對鋰電池爆燃有效嗎?
說到鋰電池火災,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用海龍的替代品——潔淨滅火器,例如常見的 FM-200 或 Novec 1230。這些滅火器同樣具有滅火後不留殘留物的優點,對於撲滅電器火災初期非常有效。
然而,根據我請教專家的說法,潔淨滅火器雖然能撲滅火焰,但它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熱失控」**的問題。
什麼是熱失控?
這是一個鋰電池火災最核心的概念。當電池因為過度充電、短路或外力撞擊而內部產生失控的化學反應時,會迅速產生大量熱量。即使你撲滅了表面的火焰,只要這個熱失控的連鎖反應沒有停止,電池內部的高溫依然會持續,並可能在短時間內再次復燃,甚至引發更劇烈的爆炸。
因此,對於鋰電池火災,最有效的應對方式是**「降溫」**。這也是為什麼消防員在處理電動車火災時,會使用大量的水來持續冷卻電池組,因為水是目前公認能最有效帶走熱量的介質。
電動車的「熱蔓延」與安全設計
既然熱失控這麼可怕,那電動車的電池組又該怎麼辦呢?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熱蔓延」。
熱蔓延指的是,當電池組中的一顆電池芯發生熱失控時,它所產生的高溫會像骨牌效應一樣,迅速傳導給周圍相鄰的電池芯,導致整個電池組在短時間內全部失控。
為了避免這個情況發生,現代電動車的電池設計非常複雜。主要會透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防範:
* 結構隔離:在每顆電池芯之間設置隔熱板或防火材料,物理上阻擋熱量的傳導。
* 液體冷卻系統:透過精密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即時監控每一顆電池芯的溫度,並透過液體冷卻來維持電池組的運作溫度。
* 阻燃材料:在電池模組的封裝中,使用特殊的阻燃材料來減少火勢的擴散。
這些多重的安全設計,都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熱蔓延的風險,雖然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安全,但已經讓電動車的安全性大幅提升。
手機電池膨脹:為何鋁包電池最終都會「懷孕」?
說到熱失控,其實我們身邊最常見的鋰電池安全問題,就是手機行動電源的**「膨脹」**。我的舊手機就是因為電池膨脹,把螢幕都頂開了。
手機用的鋰電池,現在多半是軟包電池(Pouch Cell),外層是柔軟的鋁塑膜。它會膨脹,主要是因為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微量的氣體(如二氧化碳、氫氣),這些氣體在硬殼電池中會被壓力抑制,但在軟包電池中就會讓外殼慢慢隆起。
雖然這是鋰電池的固有特性,但過度充電、過度放電和高溫會大大加速這個過程。
所以,如果手機需要長時間插著當 WiFi 分享器,我個人建議:使用 5V/1A 的慢充充電器,而不是原廠的快充。
快充雖然方便,但會產生較多熱量,加速電池老化和膨脹。而慢充產生的熱量較少,能讓手機在長時間工作時保持較低的溫度,有效延緩電池的膨脹與壽命衰減。
總結:從過去到現在,火災風險與我們的應對
從海龍滅火器對臭氧層的破壞,到現在鋰電池帶來的熱失控與熱蔓延風險,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在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過去,我們用海龍來高效滅火;現在,我們則需要更懂得如何「預防」與「應對」鋰電池火災。這不僅僅是廠商的責任,也與我們每個人的使用習慣息息相關。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對鋰電池的安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分享你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手機、電動車電池安全的使用心得!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