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前言】


在炎炎夏日裡 … 痾不對!好像已經快要結束了 XD,不過電腦散熱還是不可忽視的課題之一!尤其是對於追求靜音與效能兼具的使用者來說,選擇一款高 CP 值的風扇,絕對是打造理想主機的關鍵一環,這次要開箱的是 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版風扇,相信將會成為你的平價靜音首選!

ARCTIC 一直以來在風扇領域都有不錯的口碑,甚至還有平民貓扇的美名之稱,而 P12 PRO PST 更是在原本 P12 系列的基礎上進化,加入了更強的 PWM 控制與 Daisy Chain 串接設計,讓整線更簡潔、安裝更便利!究竟這款白色小鋒刃是否真如傳聞般靜而有力?讓我們一起開箱實測,看看它能否成為你主機的散熱新寵兒~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擁有六年的超長保固,P12 Pro 同樣擁有停轉功能,將轉速拉到最低可以實現完全不轉的寂靜狀態,動靜皆宜!有黑白雙色可供選擇,本篇開箱的是令詩人著迷的白色系列~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德國知名的品牌 Arctic 目前在台灣是由 Vilus 樂維代理,選購時看好通路才能享有完整保固呦!在規格部分最高轉速達 3000 RPM,厚度是標準的 25mm,77 CFM 的風量看起來很普通,但風壓居然高達了 6.9mm H2O,相信對於厚冷排的水冷很有幫助!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因為歐盟那邊有比較嚴格的環保限制,在包裝上看起來就比較簡單一些,風扇很單純的就只是放進紙盒中,裡面附帶了一組四個的自攻螺絲,但是有配合到白色風扇的外觀而採用銀色螺絲,這點細節還是不錯的~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風扇型號後綴的 PST 意思就是 Daisy Chain 菊花鏈的串接設計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相較於之前的 P12 系列,在這次 P12 Pro 的改良上算是許多方面盡話,第一次上手時,就能感受到它更精緻的做工,扇框上的紋理更為多樣且加入了 ARCTIC 標誌,這讓它的辨識度與質感都好上不少~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在 P12 Pro 的軸心不再是簡易的標籤,而是被仔細保護著的塑膠片,上面還有一層防刮貼膜,仔細一看在扇葉的形狀進行了重新設計!從先前 P12 系列標誌性像鐮刀般的五葉設計,改成了角度變小,但更寬大的七片扇葉,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強度,軸心直徑也變得更大,不僅能容納更強勁的電機,要加入燈珠再出 ARGB 款也是沒問題的~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既然有燈光版本,那麼勢必半透明的材料會成為一個問題,透過將扇葉連為一體,有效彌補這部分的短版, 這類的「加強環」不禁讓我聯想到了酷碼 Mobius 風扇!靠著這樣的設計,將扇葉與扇框的間隙控制在接近 1mm 左右,這對於性能表現來說十分關鍵!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在扇框背面不是貼紙,而是直接封死,相關訊息直接刻印在上面,滿速時的 0.33A 算是相當取巧,普通主板的一般風扇接口,電流上限通常是 1A,換句話說,就是串接一組三個風扇達到上限了~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可惜最近時間比較緊迫,還沒來得及收集齊完整的 P12、P12 Max 來與 P12 Pro 做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對比,本篇開箱就僅以較為單純的三個風扇裝在冷排上的噪音表現與散熱測試進行簡單分享~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剛好最近在開箱水冷,冷排厚度是常規的 27mm,相信能比較符合大家選購風扇來自行更換的應用場景~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分貝計距離冷頭大約是 3 公分,距離水冷排上的風扇大約是 30 公分,環境底噪音為 33.9 分貝,以此作為基準來跑測試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在風扇轉速 30% 之前,幾乎都感受不到聲音,我還以為是中秋節因為手指月亮而被割掉耳朵了!噪音甜蜜點約落在接近 70% 的 2000 RPM 左右,在超過 80% 之後就有點失控了,滿速時的表現非常有精神!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在 Cougar Poseidon Vistek Pro 的水冷排換上 ARCTIC P12 PRO 滿速時的散熱表現,面對 240W 的 265K 溫度壓制得相當漂亮!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不過如果真的要拉出來做比較的話,無論是 Cougar 原裝的 Unity 360 ARGB 還是換上了 ARCTIC P12 PRO,兩款的風扇在滿速狀態下都差不多是 53 分貝左右,在溫度部分 ARCTIC P12 PRO 則是小輸一兩度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在 42 分貝的同噪音轉速下就更有意思了!兩款風扇的解熱能力基本一致,看來是 27mm 厚度的常規冷排沒辦法讓 P12 PRO 的穿透力發揮效果,如果想要讓它有更好的發揮空間,更厚的冷排才是它真正可以使得上力的地方~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或許看完了之後你會有個疑問,P12 系列那麼多種,又有分 FDB 流體動力軸承跟 CO 雙滾珠軸承,到底應該怎麼選呢?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開箱
▲目前 P12 系列家族已經推出了三款,肯定很多人想要問,我到底該選哪一款呢?這邊詩人簡單給予一些初步的建議提供給大家參考~



「總結」


站在性價比的角度來看我會更推薦最新的 P12 PRO,只比經典的 P12 PWM 小貴 40 元,但能夠得到很大的性能提升!反觀 P12 MAX 在最大轉速上雖然多了 300 RPM,可是對於實際散熱表現沒有辦法提升太多,在價格上卻貴了不少

但是對於只是裝在機殼上,單純想追求省電、安靜且不會進到 BIOS 調整曲線與風扇控制軟體等操作的話,P12 PWM 還是值得選購!

這次新推出的 P12 Pro 系列除了本篇開箱的德國 FDB 軸承之外,也推出了日製雙滾珠軸承的 Co 後綴型號,看來大家敲的碗,原廠是有聽到聲音的!不過只有黑色款,如果跟詩人一樣,喜歡白色外型的話,還是很推薦選購 P12 Pro

從 P12 Pro 的改良上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專為水冷排的高阻抗環境而生的進化,對於自家的 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的 38mm 超厚冷排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也跟著推出了 PRO 風扇版,如果你想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上 PRO 版的水冷~

從噪音測試表現可以看得出來,在 2000 RPM 以下有很不錯的控噪表現,再往上就看大家各自能夠接受的噪音程度了,因為不是採用 LCP 等更強的材料,在高速時的控噪自然沒辦法突破,中低轉速下才是他最擅長的表現,滿速下的穿透力能夠輕鬆應付高阻抗環境~



以上就是我對
【「風之利刃」平價靜音首選!
ARCTIC P12 PRO PST 白色風扇】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2025-10-13 11:09 發佈
你這一篇寫的不錯,可惜有幾個地方美中不足。

DuFu wrote:
▲在 42 分貝的同噪音轉速下就更有意思了!兩款風扇的解熱能力基本一致,看來是 27mm 厚度的常規冷排沒辦法讓 P12 PRO 的穿透力發揮效果,如果想要讓它有更好的發揮空間,更厚的冷排才是它真正可以使得上力的地方~


你會發現這個現象,是因為已經頂到這款散熱排的傳熱速率上限,
此時不管你將風量加倍,或是風壓加倍,溫度下降幅度都是微乎其微。

其原因在下面解說。

DuFu wrote:
從 P12 Pro 的改良上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專為水冷排的高阻抗環境而生的進化,對於自家的 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的 38mm 超厚冷排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也跟著推出了 PRO 風扇版,如果你想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上 PRO 版的水冷~


鰭片矩陣的"深度"並非愈深愈好,
只要能吹透鰭片矩陣的"風量"夠多,從熱導管傳到鰭片的熱根本走不遠,
你用熱成像儀去觀察就能明白。

我以風冷散熱器舉個例,
吹透某鰭片矩陣的"風量"達到 40 CFM時,從熱導管傳到鰭片的熱能走1.5cm,
意即從熱導管的表面向外擴張半徑1.5cm,超過這個範圍,鰭片的表面溫度與室溫幾乎無異。

※用熱成像儀去觀察,會發現熱的分佈並非完美的圓,
迎風面的熱能外延範圍會較小,背風面的熱能外延範圍會較大;
距離熱導管表面愈遠,鰭片的表面溫度與室溫的溫差愈低。

當拉高吹透鰭片矩陣的"風量"達到 55 CFM時,從熱導管傳到鰭片的熱能走1.0cm,
以此類推......
當熱能外延範圍小到一定程度時,此時就是達到傳熱速率上限。


假設熱導管的直徑為6mm,
在吹透風量達到 40 CFM時,0.6+1.5+1.5=3.6 cm,
鰭片矩陣的"深度"超過3.6 cm的部分是一種負擔,只會造成反效果。
當吹透風量逐漸增加,你會發現鰭片矩陣需要的"深度"愈來愈小。

所以一味加大鰭片矩陣的"深度"不會有幫助,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且提高風扇的風壓門檻,
你若看懂下面這一篇便能加深理解。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2&t=7170716
你會有這種錯誤認知,是因為你沒有去觀察過"微觀變化",
或者你過去總是用風壓過弱的風扇去吹該水冷排,導致能流過熱導管周圍的風量太少。
你應該要換個實驗方式,
將風壓明顯強於ARCTIC P12 PRO PST 的風扇拿去吹同一個厚水冷排,
再來觀察溫度變化。

想要提升傳熱速率上限,方法很多,屏除掉"cpu開蓋",
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熱導管的直徑、增加熱導管的數量。

水冷散熱器亦是同理,
只不過簡易加大傳熱速率上限的方式改為提升水管內的流速。

如果前面都看懂了,
那麼你就會認同下面這一篇的論點: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2&t=7169478
eanck wrote:
▲既然有燈光版本,那麼勢必半透明的材料會成為一個問題,透過將扇葉連為一體,有效彌補這部分的短版, 這類的「加強環」不禁讓我聯想到了酷碼 Mobius 風扇!靠著這樣的設計,將扇葉與扇框的間隙控制在接近 1mm 左右,這對於性能表現來說十分關鍵!





這是因為葉片材質的剛性不足,在高轉速下的變形量過大,
才需要多那一圈"環"將葉片形狀強制固定。

透明材質的剛性更差,更需要那一圈"環"。

多那一圈環雖然佔的體積、面積均不多,但是卻會減少葉片的長度延伸範圍、進風範圍,
必定略為降低效能。

你去觀察專業風扇廠的5000rpm以上的風扇,有多少會採用"加環來強固葉片形狀"的設計?
他們不會為了美觀來犧牲產品性能,必然是優先使用高強度材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