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剛好在找能稀釋flex paste 防水橡膠漆的溶劑,
(目前還沒找到合適的,有沒有高人能提供有效的溶劑成分?)
間接的也了解到各溶劑的毒性強弱,
原來不少有機溶劑的毒性超強。
甲苯的毒性資料
丙酮的毒性資料
甲醛的毒性資料
例如:
稀釋油性漆用的甲苯的毒性大致是丙酮的2倍, 甲醛的毒性大致是丙酮的200~500倍,
而化妝品用的礦物油則毒性極低。
(我只吸了丙酮3口,10分鐘後頭就隱隱作痛)
所以用低毒性溶劑能有效稀釋的東西,就不要用高毒性溶劑去稀釋。
我目前在化工行找到的礦物油的黏度有 100、350、1000、1萬、30萬、100萬,
黏度100、350的流動狀況像水一樣;
黏度1000的流動狀況像食用油,也近似y-500用的矽油黏度;
黏度1萬的流動狀況像比較稀的麥芽糖,用1萬的應該就能保持導熱膏多年濕潤。
(黏度100、350、1000的價錢一樣,從1萬開始,愈黏愈貴。)
※不同黏度的礦物油是用高低黏度的礦物油去配出來了,所以買到的礦物油很難是單一化學成分。
例如利用黏度100和1萬的礦物油可以配出101~9999的黏度。
=========復活已經乾掉的導熱膏==========
cpu拆下來時,發現導熱膏已經乾掉時,如果這導熱膏的導熱效果不錯,
不用急著刮掉或用擦掉,加"1~2滴"礦物油在乾掉的導熱膏表面,
均勻抹平礦物油就行了。
但能這麼做的前提是從拆開到裝回,這段時期的導熱膏表面沒有沾到灰塵。
※補充一個忘記講一個動作, (多謝ace ventura 提醒)
就是『將散熱器壓上cpu的金屬殼後,要把散熱器在金屬殼平面上來來回回滑移幾次』,
要順/逆時鐘轉,或是上下左右移動,都可以,
這動作是初步強制礦物油滲入導熱膏,並且比直接在金屬殼平面上攪勻兩者更有效率
========超毒的有機溶劑==========
• 三氯甲烷
• 四氯化碳
• 1,2-二氯乙烯
• 三氯乙烯
• 1,2-二氯乙烷
• 1,1,2,2-四氯乙烷
• 二硫化碳
eanck wrote:
=========復活已經乾掉的導熱膏==========
cpu拆下來時,發現導熱膏已經乾掉時,如果這導熱膏的導熱效果不錯,
不用急著刮掉或用擦掉,加"1~2滴"礦物油在乾掉的導熱膏表面,
均勻抹平礦物油就行了。
但能這麼做的前提是從拆開到裝回,這段時期的導熱膏表面沒有沾到灰塵。
不建議這麼做
導熱膏要有效導熱
接合面必須完全無氣泡
乾掉的導熱膏 加礦物油能不能回復到原來的流動性 覆蓋性
會不會有細微的導熱膏硬塊, 也不清楚
貼合後會不會有空隙 氣泡, 都無法確認
導熱膏用量少, 就算最貴的, 用一次也沒多少錢, 沒必要省
現在CPU都很熱情, 如果因為導熱膏沒搞好, 燒壞CPU就得不償失了
ace ventura wrote:
導熱膏要有效導熱
接合面必須完全無氣泡
這情況我有考慮過,所以特別強調要把礦物油抹平,
礦物油填補乾掉導熱膏的表面,並形成一個更平坦的接觸面。
同樣的顧慮下,塗新的導熱膏,同樣不能避免完全無細微氣泡,不是嗎?
ace ventura wrote:
乾掉的導熱膏 加礦物油能不能回復到原來的流動性 覆蓋性
會不會有細微的導熱膏硬塊, 也不清楚
貼合後會不會有空隙 氣泡, 都無法確認
如果原本就是用礦物油稀釋的導熱膏,
在單純塗抹礦物油,不將礦物油和乾掉導熱膏攪勻的情況下,
我測試的結果是真的可以。
其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導熱膏的導熱顆粒並不會因為溶劑的消失而改變物理或化學性質,
這些顆粒只是因為溶劑的消失而被壓的相當緊實,
並非像固化後就改變化學結構的AB膠或橡膠漆。
但是我首篇忘記講一個動作,
就是『將散熱器壓上cpu的金屬殼後,要把散熱器在金屬殼平面上來來回回滑移幾次』,
要順/逆時鐘轉,或是上下左右移動,都可以,
這動作是初步強制礦物油滲入導熱膏,並且比直接在金屬殼平面上攪勻兩者更有效率,
其目的就是避免你說的情況發生。
在cpu最初運作的幾分鐘裡,因為扣具壓力和溫度的作用,會讓礦物油進一步滲入導熱膏,
然後導熱膏會重新塑形。
ace ventura wrote:
現在CPU都很熱情, 如果因為導熱膏沒搞好, 燒壞CPU就得不償失了
我沒有測試過極端情況,
我的運作環境幾乎只在70度以下。
燒壞CPU的溫度大概要多少?
eanck wrote:
cpu拆下來時,發現導熱膏已經乾掉時,如果這導熱膏的導熱效果不錯,
不用急著刮掉或用擦掉,加"1~2滴"礦物油在乾掉的導熱膏表面,
均勻抹平礦物油就行了。
現在很多新的導熱膏其實已經改成相變材料,高溫的時候流動性會變好,而在室溫的情況下會有俗稱"橡皮泥"塗不動的感覺。這種相變材料如果加了矽油或礦物油稀釋可能還會導致過稀或硬化,反而減低性能。
而早期則是在導熱介質中添加矽油提升導熱材料的流動性,兩者不能一概而論,現今使用矽油的產品多半為低階或老配方導熱膏,這樣搞也不是完全沒用,就是省了一次4~5元的導熱膏錢吧。
eanck wrote:
ace ventura wrote:
現在CPU都很熱情, 如果因為導熱膏沒搞好, 燒壞CPU就得不償失了
我沒有測試過極端情況,
我的運作環境幾乎只在70度以下。
燒壞CPU的溫度大概要多少?
其實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現在新的CPU都有過熱保護,AMD是95度、Intel是100度,然而這溫度離CPU燒毀還早得很。當然如果因為散熱膏的因素導致長時間處於95~100度的話,還是會縮短CPU壽命的。
claus950 wrote:
現在很多新的導熱膏其實已經改成相變材料,高溫的時候流動性會變好,而在室溫的情況下會有俗稱"橡皮泥"塗不動的感覺。這種相變材料如果加了矽油或礦物油稀釋可能還會導致過稀或硬化,反而減低性能。
可以分享一下哪些導熱膏是採用相變材料嗎?
claus950 wrote:
而早期則是在導熱介質中添加矽油提升導熱材料的流動性,兩者不能一概而論,現今使用矽油的產品多半為低階或老配方導熱膏,這樣搞也不是完全沒用,就是省了一次4~5元的導熱膏錢吧。
我考慮的不是省錢,而是如何減少環境破壞。
那幾塊錢真的沒啥好省的,但裝導熱膏的針筒或容器能回收嗎?
回收車不收唷,叫我丟垃圾車。
回收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一個原則,就是要乾淨的塑膠才有回收,
沾有油汙的都不要,因為清潔這些髒汙更花成本,洗滌產生的汙水也破壞環境。
塑膠燃燒產生哪些有毒氣體?
我這列幾個我知道比較毒的:
甲醛、酮類、鹽酸、苯乙烯、苯、一氧化碳、甲苯、甲烷、乙烯。
大家是否知道焚化廠週邊2km的住戶,離癌率明顯高於一般人?
新聞常常有報導,但多數人卻不當一回事,覺得我家住的遠,所以不干我的事。
旗揚 wrote:
有揮發性的化學溶劑都有毒性...
酒精用多了也是會中毒滴
而丙酮若不是直接摀臉吸
在通風環境使用根本沒差
另外 別花心思救散熱膏了
就算恢復流動性 有沒有變質都不知道
以我的化學知識來說,
導熱成分主要為金屬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都是很穩定的物質,
要變質也要和甚麼東西產生氧化還原反應。
如果說這些導熱微粒真的會像你說的變質,那麼是甚麼時期最可能產生變質?
又是甚麼因素造成變質?
單純流失溶劑並不會讓這些東西變質,溶劑的作用只是方便這些導熱微粒移動,
形成適合形狀的導熱層。
我花的心思並不是救導熱膏,而是救你我生活的環境。
有機溶劑的毒性作用是"累積"的,為何這麼說?
因為它們傷害的對象包含神經系統、腦細胞、腎臟,
人體有不少組織、臟器是過了某個發育階段之後就不再復原,或是復原極為緩慢,
破壞的速度遠遠高於復原速度,因此可視為累積。
你今天沒事,不代表你累積10年後沒事;10年後有事,很可能無法治癒,只能抑制病痛。
所以不要小看丙酮,沒有急性中毒只能代表你的身體暫時扛的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