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次測試的硬體成員:

^^^測試平台硬體
CPU:INTEL 10900K (未開蓋)。
主機板:ROG Z490 M12F。
電源供應器:ROG Strix 1000w Gold。
記憶體:芝奇幻光戟 8G x2 3200 cl14。
M.2 SSD:XPG SX8200 PRO 2TB。

^^^水冷硬體:
散熱冷排:OCOOL NexXxoS ST30 Full Copper Radiator360(30MM)。
風扇:IN WIN ASN120 X 3包裝(目前市售ARGB 風壓及風量性能優於市面多數的風扇)。
水溫計:Barrowch oled水溫計。
水箱:EKWB-Quantum Kinetic TBE 200 D5 Body D-EGB Plexi。
馬達:EKWB-D5 PWM G2 MOTOR (12V DC PWM)。
管接頭:EK-ACF Fitting 10/13mm(內徑10mm軟管)
裸側架:Barrowch Mobula 模塊化板式機箱。

^^^瓦數計以及簡易溫、濕度計。

^^^本次購入測試水冷頭:
1:EK-Quantum Velocity RGB - Full Nickel。
2:Bitspower Premium Summit M Gunmetal Edition。
3:TT Pacific W7 Plus 。
4:Barrow INTEL平台專用噴射型微水道CPU水冷頭至尊版。
5:Watercool HEATKILLER IV PRO PURE COPPER(INTEL)。
6:空冷貓頭鷹 NH-D15 Chromax.black。
∆∆∆水冷頭皆為X交叉對鎖分2-3次依序鎖緊。
測試散熱膏:

^^^市售較好取得的利民Thermalrigh TFX 2G
14.3 W / m.k 好塗好擦拭蠻推薦的!但是非常不容易抹平....
===ROGers Gaming Base===
超頻及散熱硬體設置:
使用ROG M12F BIOS 最新0707。
1:XMP 1 防掉壓LLC Level 8 5G All Core。
2:手動電壓測試分別為全負載測試電壓:1.25v、1.3v、1.35v、1.4v 5G All Core。
3:CPU主機板供應電流上限:140%。
4:貓頭鷹空冷風扇設置為主機板內建高效能模式。
5:水冷迎廣ASN風扇均調整為手動40度/50%、60度/75%、70度/100%。
6:EK D5馬達轉速手動設置:50度/50%、60度/80%、70度/100%。
7:散熱膏全部皆為【I】字行塗法、個人經驗為最佳塗法。
測試軟體:
AIDA 64 (最新版本) 單勾FPU 及 R20測試。
監控軟體:
CPU-Z 1.94 版本(全負載手動電壓請看CPU-Z 的Core voltage才是cpu內部die感知器的手動全負載電壓)。
Core Temp
^^^這是前段貓頭鷹測試使用監控軟體。
HWinfo 監控軟體(全負載電壓看Vcore)。
AIDA 64 內建監控。
^^^後面水冷測試使用軟體。
ps:電壓請看CPU-Z 的Core voltage及HWinfo 全負載電壓看Vcore才是內部die感知器的手動全負載電壓,兩者是一致的。
測試環境:
室內房間冷氣25度冷氣風沒有直吹、裸測架也沒有電風扇、測試期間約25~27度左右。
===Noctua NH-D15 Chromax black===
首先為了比較空冷與水冷差異選擇了目前最強旗艦空冷貓頭鷹NH-D15 黑化版先上!這是LTT限量聯名款~超級好安裝的!而且質感優異~











^^^貓頭鷹10900k預設簡單測試。
==========================


^^^貓頭鷹NH-D15黑化版 1.25V 5G 測試。
====================================


^^^貓頭鷹NH-D15黑化版1.3V 5G 測試。
======================


^^^貓頭鷹NH-D15黑化版1.35V 5G 測試。




^^^貓頭鷹NH-D15黑化版1.4V 5G 5.2G測試、壓不住就沒燒完30分了!R20 1.4V 5.2G 無法測試。
11/12更新貓頭鷹 1.4V 5G 5.2G L8測試。
===Bitspower Premium Summit M Gunmetal Edition===






^^^BP最新旗艦全鍍鎳水冷頭質感很讚!但背板設計鎖法實在不行....超LOW的還會卡到ROG M12F馬甲....但水冷頭真空包裝第一次看到~



^^^水冷測試配置基本上都一樣、差異在交換水冷頭測試而已!
===============================



^^^BP 1.4V 5G FPU 測試開始。



^^^BP 1.4V 5G FPU 測試30分。
==================================



^^^BP 1.35V 5G FPU 測試開始




^^^BP 1.35V 5G FPU 30分測試結束。



^^^BP 1.30V 5G FPU 測試開始。



^^^BP 1.30V 5G FPU 測試結束。



^^^BP 1.25V 5G FPU 測試開始。



^^^BP 1.25V 5G FPU 測試結束。

^^^BP水冷頭結束後散熱膏狀況。
===以下為BP 5.2G測試===
11/2更新BP 5.2G 1.4V L8測試。



^^^BP 5.2G 1.4V LLC L8 FPU測試開始。



^^^BP 5.2G 1.4V LLC L8 FPU測試結束。




^^^BP 5.2G 1.4V LLC L4 FPU測試開始。




^^^BP 5.2G 1.4V LLC L4 FPU測試結束。
*10/30更新:在ROG Z490 M12F的超頻建議LLC是建議Level4、因為檔位較低所以電源波動較少能量損耗也較少相對溫度會較LLC Level-8來的低、EK那邊的5.2G及5.3G是設定在LLC L4檔位雖然電壓一樣但是波形不同溫度有些微差異、因此補上BP 5.2G 1.4V LLC L4的測試!*
(終於了解為何ROG BIOS超頻在LLC Level-4那邊會寫建議超頻檔位!)



^^^以上為BP水冷頭測試^^^
===Watercool HEATKILLER IV PRO PURE COPPER(INTEL)===
下面為個人感覺排名第一精度和質感最棒的德國水冷頭Watercool。



^^^質感跟精度真的讚!這次測試所有冷頭質感和最工最棒的~而且背板也好很好鎖,所有接頭、螺絲精度都相當高!


^^^Watercool 1.4v 5G FPU 壓不住@@已經頂到溫度牆115降頻所以放棄真可惜、但這顆冷頭其實已經上市1-2年了!



^^^Watercool 1.35v 5G FPU開始。



^^^Watercool 1.35v 5G FPU 30分結束。

^^^Watercool 1.3v 5G FPU 開始。


^^^Watercool 1.3v 5G FPU 30分結束及R20測試。


^^^Watercool 1.25v 5G FPU 30分結束及R20測試。

^^^Watercool水冷頭測試完散熱膏狀況。
^^^以上為Watercool水冷頭測試^^^
===TT Pacific W7 Plus CPU Water Block===
下面為TT W7 PLUS測試、質感還行可是輸BP、背板設計個人感覺比BP好鎖,但是水冷頭背後的鍍鎳底座一圈十字頭螺絲實在不行....雖然是看不到但質感打折蠻多的!其他支架、手轉螺絲質感也不太行、只有正面兩側的髮絲紋有旗艦的感覺。







^^^TT W7 PLUS上機照!




^^^TT W7 PLUS 1.4V 5G FPU開始。




^^^TT W7 PLUS 1.4V 5G 30 FPU結束。

^^^TT W7 PLUS 1.4V 5G R20。



^^^TT W7 PLUS 1.35V 5G FPU 開始。




^^^TT W7 PLUS 1.35V 5G 30 FPU結束。

^^^TT W7 PLUS 1.35V 5G R20。

^^^TT W7 PLUS 1.3V 5G FPU 開始。


^^^TT W7 PLUS 1.3V 5G 30FPU 結束及R20。

^^^TT W7 PLUS 1.25V 5G FPU 開始。


^^^TT W7 PLUS 1.25V 5G 30FPU 結束及R20。
^^^以上是TT W7 PLUS測試^^^
===Barrow INTEL平台專用噴射型微水道CPU水冷頭至尊版===
對岸Barrow & Barrowch 個人一開始接觸自組水冷使用過的第一個水冷品牌、價格便宜零件怪"雞絲"很多!在設計和開發上很積極也蠻用心的、雖然質感和支架對比其他品牌是很陽春的但散熱測試卻讓我蠻驚艷~表現接近BP~CP蠻高的!RGB接頭是特規的沒有線材所以沒亮燈XD





^^^Barrow 能量版 無限鏡像水冷頭



^^^Barrow 1.4V 5G FPU開始。





^^^Barrow 1.4V 5G 30FPU結束及R20。




^^^Barrow 1.35V 5G 30FPU結束及R20。



^^^Barrow 1.3V 5G 開始。


^^^Barrow 1.3V 5G 30FPU結束及R20。



^^^Barrow 1.25V 5G FPU開始。





^^Barrow 1.25V 5G 30FPU結束及R20。
^^^以上為Barrow水冷頭測試^^^
===EK-Quantum Velocity RGB - Full Nickel===
來自斯洛維尼亞的EKWB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水冷品牌之一!好取得雖然價格偏高但性能及用料、質感皆是中上水準~個人相當喜愛!就是運費偏高以及要等1-2個禮拜









^^^EK-Quantum Velocity RGB - 全鍍鎳版本~很有份量質感也是不輸德國Watercool。



^^^EKWB 1.4V 5G FPU開始。





^^^EKWB 1.4V 5G 30FPU結束及R20測試。



^^^EKWB 1.35V 5G FPU開始。





^^^EKWB 1.35V 5G 30FPU結束及R20測試。


^^^EKWB 1.3V 5G 30FPU結束及R20測試。


^^^EKWB 1.25V 5G 30FPU結束及R20測試。
===以下為EKWB 5.2G測試===



^^^EKWB同場加映LLC L8 1.4V 5.2G FPU 結束。



^^^EKWB同場加映LLC L4 1.4V 5.2G FPU 30開始。



^^^EKWB同場加映LLC L4 1.4V 5.2G FPU 30結束。

^^^EKWB 5.3G 1.4V FPU 30分結束 LLC Level4 手動電壓1.6V。
(這是抓體質的LLC L4設定檔、全負載電壓1.4V~1.394V)。
*10/30更新:因為一開始EKWB測試為LLC Level-4雖然全負載電壓一致、但是電源波形有影響能量損耗也較低溫度就低!所以補上EKWB LLC Level -8的1.4V FPU測試。*
^^^以上為EKWB水冷頭測試^^^
==================================
==================================
簡單比較總結一下:
NO.1-EK-Quantum Velocity RGB - Full Nickel官網109.9美金。
NO.2-Bitspower Premium Summit M Gunmetal Edition-官網價格4232 NT(稅)。
NO.3-Barrow INTEL平台專用噴射型微水道CPU水冷頭至尊版-價格約1200~1600 NT。
NO.4-TT Pacific W7 Plus -官網價格4590 NT。
NO.5-空冷貓頭鷹 NH-D15 Chromax.black-價格約3695 NT。
NO.6-Watercool HEATKILLER IV PRO PURE COPPER(INTEL)-官網77.93 英鎊。
================
有一些沒有拍到開始測試的照片和瓦數是忘記以及覺得不是很需要所以沒拍攝

水冷因素影響蠻多的~我這次測試配置也是一般水冷玩家較易取得的零組件,最主要的是流量以及水冷頭熱交換設計和水溫的變化。
尤其玩自組水冷要注意的是水溫、水溫建議不超過40度,如果夏天不開風扇冷氣室溫30以上玩3-4小時水溫超過40表示風扇和冷排的性能及面積不足帶走整機的熱!這些都需要經驗和注意!個人也是好奇和希望能幫助各位玩家踏入水冷散熱!讓你體質較差的cpu能夠透過散熱加強讓你在加電壓超頻日常使用、這也是上自組水冷的好處以及好玩的地方!
自組水冷在越極端的高電壓下水冷頭散熱能力就越明顯、這次設定測試條件主要是10900k 5G好像是吃滷肉飯....人人全核心5G的概念?但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體質都這麼好,如果無法5G全核心在你想要投資散熱的時候我這邊的測試就能幫助到你、在選購以及預算上能把預算花在刀口上!但重要的小細節例如:D5水汞是流量較高的馬達,DDC則是揚程壓力較高流量較低,目前都建議空間夠是直上D5馬達,itx小機殼才使用DDC因為轉接頭會較多需要維持水流壓力衝過微水道。
水箱和整體水量越多較能延緩水溫上升的速度,冷排厚度和數量面積則是熱交換性能差異較大的、但是有一個物理上限不會越多冷排就水溫越低、絕對不會低於室溫溫度,只是延緩水溫上升的能力讓你風扇不需要很全速在運作。
再來是風扇的部分吹冷排個人經驗風壓過3mm/H20、風量過70CFM才有足夠力量推過冷排,尤其是當你只能裝一個標準或是薄排360、240、120以下的冷排、風扇性能就更為重要!但個人建議風扇裝冷排後面用吸的方式冷排比較不卡灰塵阻塞冷排,風扇裝冷排前面吹冷排長時間使用後冷排會積灰塵影響散熱,而且也不用長時間全速轉使用PWM做控制,夏天使用也安心!
1.35V大約是一體式和空冷的散熱極限(在z490 10900k 解除溫度牆設定115度的前提下)、只測試FPU也是較接近一般使用者的最大溫度在高一些,如果是燒10900k的P95 Small FFTs應該是全部爆...按下去 10900k 600w就沒測試了那也不是一般使用者會遇到的溫度和功耗,負載跟瓦數也能大約比較出水冷性能可以壓制範圍的功耗。
*10/30更新:在ROG Z490 M12F的超頻建議LLC是建議Level4、相對手動電壓要在加0.2V全負載下才會是接近手動電壓!並且因為檔位較低所以電源波動較少能量損耗也較少相對溫度會較LLC Level-8來的低、因此補上BP 5.2G 1.4V LLC L4的測試!*
(終於了解為何ROG BIOS超頻在LLC Level-4那邊會寫建議超頻檔位!)



以上簡單測試希望有幫助到各位玩家~
∆∆∆ROG Z490 M12F OLED超頻時好方便~
有打錯誤請告知!感謝各位~
歡迎加入FB【ROG玩家基地】的行列~這裡面是由一群ROG熱血玩家自行創立的粉絲團一起來分享ROG吧~!
#ROGers
#Gaming
#Base
#ROG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