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下吹式散熱器的特性 ======
若發熱量沒有高到某個境界,使用下吹式散熱器是最適合的,
可以幫助cpu的供電模組、記憶體區塊散熱。
塔式散熱器雖然效果較佳,但是只針對cpu散熱,還會改變機殼內的流體流道,
造成通過cpu的供電模組、記憶體區塊的流體量大幅降低,導致散熱不良。
Mars.T wrote:
本來也是這樣想,
所以花了一堆$,用了CM 風神II 利民AXP-100R,最後還是選千元有找的塔扇裝,
這2款 已經是相當頂級的"下吹式",
但是你的計算方式不對。
影響熱量帶走的速率的變因很多,
[1]流體的流通量 (和風扇、風阻有關)
[2]溫差
[3]傳熱能力 (from 熱源 to 散熱鰭片表面)
[4]散熱區的表面積
[5]其它
所以整體算起來,散熱效率是一個變動值;雖會有最大值,但要諸多條件同時配合才能達到。
我現在假設他是定值,方便解說和計算給沒有觀念的人看。
以利民AXP-100R舉例,假設它的散熱速率 = 120w*h/h = 120w,
這120w並非全部當作給cpu用,你要扣一部分給『 cpu的供電模組、記憶體區塊散熱』。
你是對整個區塊散熱,不是只對cpu散熱,故要將所有熱源通通要算進去才合理。
(cpu是重點目標,也是第一階段熱源; cpu的供電模組、記憶體區塊散熱 算第2階段熱源)
cpu要從psu抓12v,再轉成 1.x Voltage來用,
假設dc to dc的效率是90%,你的cpu 若當時要吃掉100w,
cpu的供電模組就會產生11.1w的廢熱。
若還要顧及記憶體區塊的散熱,撥10w過去,
那麼 120-100-11.1-10= -1.1
負值代表溫度會上升,負愈多,升愈快;
反之,亦然。
Mars.T wrote:
塔扇雖然針對CPU,但是因跟後排排熱扇風道一至,能最有效排熱,
主機板最主要發熱源還是在CPU,所以間接讓主機板零件降溫不少,
下吹實際上對主機板與記憶體的幫助沒想像中大,畢竟吹得也是熱風,
但是肯定的是排熱會較塔扇差。
實際上測出的溫度,不管CPU還是MB都是用塔扇最低,
結果買沒兩個月的AXP-100R上機沒三天,就放者冷凍了。
你會有這心得,是因為你太高估"下吹式"的能耐,
並且用錯估算方式,
現在你知道我在上一篇寫這句『若發熱量沒有高到某個境界,使用下吹式散熱器是最適合的,』是甚麼意思了吧?
再說的詳細一點,你會認為『對主機板與記憶體的幫助沒想像中大,畢竟吹得也是熱風』,
是因為"第一階段熱源"的產熱量太接近散熱器當時的散熱能力,
造成第2階段熱源沒有足夠的溫差去提升熱量被帶走的速率。
你反過來想,如果當下"下吹式"的散熱力比第一階段熱源高出100w,
那第2階段熱源還會有相同的情況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