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流+下吹式六銅導管=NOTCUA NHC12P-SE14散熱器測試介紹



上次介紹了目前貓頭鷹系列產品裡面超大款的NH-D14散熱器後,一直有收到網友詢問關於安裝的部份,其實小弟在稍為試裝一些中型機殼後,發現一般的機殼空間設計的關係都沒辦法容的下那隻巨鷹,所以我現在都推薦給裸測玩家使用。


這次小弟收到了貓頭鷹改良的新品,也就是之前頗受好評的NH-C12P散熱器,以下吹式設計為最主要的散熱型態,配上14公分的大風扇,使得散熱器高度得以容許相容於更多主機板與機殼上,而在保持靜音的前提下,改用更大的風流量來加速散熱循環的確是這類非塔型空冷散熱器的最佳選擇。貓頭鷹的散熱器雖然與其它強調性能的散熱器相比稍微相差一些,不過因為主打靜音以及一貫的精品質感作工還是獲得了很多使用者的喜愛,畢竟在有限幅度的超頻範圍下,似乎也不用過度追求那些標榜著極限空冷王者之類的散熱器。



外包裝延續一貫白底的設計,簡單大方。



開盒後分為兩大包,本體風扇以及散熱器,另外一包則是配件。



與NH-D14包裝上有點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次風扇沒有預先固定在散熱器上了。



風扇編號NF-P14,是個最高轉速約1300rpm的低噪音液態軸承風扇,這顆風扇不便宜啊。



散熱器本體與NH-C12P是一樣的,採下吹式設計,搭配六根熱導管並且可以兼顧週邊元件的散熱。



散熱鰭片的工整以及材質的厚度都是貓頭鷹對品質的要求。



六根鍍鎳銅導管採橫向配置,其實這銅導管的總長度跟標準塔型散熱器是差不多的。



側面看一下,右下方的空間可以給PWM或者轉向幫忙記憶體散熱都很棒。



正面有貓頭鷹的LOGO銘刻。



底座有個透明保護蓋。



貓頭鷹的底部並非是完全鏡面,而是具有類似像是胎紋般的規則紋路,需要拿放大鏡看才能看的仔細。



配件包也與NH-D14相同,統一採用新款的SecureFirm2扣具,LGA775/1156/1366、AMD AM2/AM3一應俱全。



散熱器+14公分扇以及風扇扣具算下去有734克重。




先來示範一下AMD的部份,需要把原本的固定座拆除。



但主機板背部的底板須延用,然後在插入倒鎖的螺絲丁以及緩衝硬墊後,就可以放上負責固定主散熱器的支架了。



完成之後如圖。



這時候就可以來決定散熱器要面向哪邊?



如果是要幫助記憶體散熱的話,建議是在安裝散熱器前就要把記憶體扣上,這邊也可以看到對於一些恨天高記憶體自帶的散熱片就無法這樣安裝散熱器了。



然後取出配件包內的風扇支架跟四塊制震軟墊。



依照原本切好的凹槽大小擺進去就對了。



風扇支架也是往散熱鰭片一扣就上去了,加上14公分後還是滿壯觀的。



接下來才是這次真正的測試平台,原因則是AMD這個平台我沒有原廠散熱器可以做對比,而且因為雙核低電壓版的AMD發熱量不高,測試的意義不大。所以我還是請出了LGA1366的I7-920,主機板是GIGABYTE的EX58-EXTREME。



用的散熱膏就是貓頭鷹的NT-H1,這是貓頭鷹目前散熱膏的唯一產品,散熱效率不錯,價位也不算太貴。



安裝好後如圖,因為我想要讓它來幫助記憶體散熱所以選擇朝向記憶體,不過是會有點擋到A1的SLOT就是了,但不算個大問題。



測試環境是平台裸機,室溫約23度,無其他輔助風扇散熱來測試。



測試工具以PRIME95的BLEND模式為主,VISTA 32位元旗艦版,BIOS主要選項都為預設值,但在CPU的部分僅留下HT、4核全開,其餘關閉。所以這是i7-920的2.66Ghz待機狀態,以Core Temp來觀察四個核心的平均溫度,目前是31-39度,要提醒的地方是,軟體測溫真的只能僅供參考,誤差值的Range一定會有落差,全靠主機板的溫控IC與溫度偵測是否準確了。



執行BLEND模式後約40分鐘再回頭來記錄一下當前溫度,分別是49-56度之間,以全速運作來說表現還算不錯。



有鑑於之前使用I7調到200x20的4G後,手上沒有一顆空冷散熱器可以壓住超過180W的輸出,所以這次就溫馴點,只超到3.6G來試試看就好。設定的方式是以200x18=3.6Ghz,CPU電壓固定在1.3v,其他QPI等的設定都為AUTO,記憶體為2:8跑1600mhz,CL、電壓都設為AUTO。平均待機危40-50度之間,比起剛剛2.66Ghz預設值多了9-10度。



3.6Ghz下的BLEND模式同樣跑個40分鐘以上再回來看,平均的CPU溫度為71-78度之間。



等待系統完全冷卻後準備上I7-920的原廠風扇當做測試參考。



拔下時來看一下散熱膏的分佈狀態很不錯,還算均勻。



把之前射出的東西擦拭乾淨後,就準備下一次的射出了…XD。



原廠風扇是個由FOXCONN代工的”摟空銅底座”CPU散熱器,風扇為2600rpm設定,具有PWM功能,扣具為PUSH-PIN模式,優點就是重量很輕… = =”。



再把所有設定調回跟剛剛預設值的一樣,CPU只開HT與ALL cores,然後原廠風扇待機溫度為44-50度。



原廠風扇BLEND模式約40分鐘後回來看,平均溫度為68-73度。



冷機後調回剛剛的3.6Ghz超頻設定,同樣CPU電壓固定在1.3V,其他AUTO,記憶體2:8跑1600mhz,四個核心待機溫度從57-63度,快跟預設值下的Full load溫度差不多了。



不過一旦在3.6Ghz下執行BLEND模式後,不到一分鐘四個核心就可以煎蛋燒開水了,所以趕快先截了這張圖,接下來不到兩分鐘後,系統就藍底白字了。



雖然散熱器的本體並沒有新變化,仍然是沿用頗受好評的C12P,也許是貓頭鷹的設計團隊認為本體效能上無須再做更動,僅以追加的14公分風扇以及更新扣具產生了這款SE14的特殊版本來延續產品的壽命。而我們測試之後的散熱效能表現也可以說是意料中的頗具水準,NHC12P-SE14除保持貓頭鷹一貫的靜音要求外,現在更獲得了大風流量來對於周邊元件的散熱幫助,是這款改良版的最大特色,而看到這邊,您應該會有些許疑問,如果已經擁有了C12P的12公分扇版本,是不是自行去購買一顆14公分加全新扣具也可以變成是SE14呢?這個想法的答案肯定是正確的,但是稍微精算一下自行單獨購買的價錢,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SE14版本比原先的C12P料更好,但定價竟然比C12P更便宜,所以對於還沒有嘗試過C12P的朋友,直接升級SE14就對了。

2010-02-12 14:14 發佈
johnnydee wrote:
上次介紹了目前貓頭鷹...(恕刪)

好啊~超級大風扇
我真的比較好奇是使用哪一款相機?也很好奇攝影者花多少時間來練就這厲害的攝影功力。
hfgkk351 wrote:
我真的比較好奇是使用...(恕刪)


像機就是入門的DSLR囉,這個攝影技術說出去其實是會笑掉一堆前輩的大牙啦~~很多白平衡我都抓不準,所以顏色有些會跑掉~
johnnydee wrote:
像機就是入門的DSL...(恕刪)


Canon EOS 30D 2006當年PK Nikon D200 所迎戰的機型,效果很好喔!
變成相機了?

不過這顆散熱器真的很棒!用低噪音轉接線之後,整台電腦就幾乎聽不到聲音(我用裸機),風量也足夠,目前使用愉快。(i7 920)

題外話,那個貓頭鷹銘牌,真的很漂亮

NOTCUA NHC12P-SE14 + G.SKILL DDR3-1600 /TD系列...試裝

購買此款散熱器今日拿到手試裝後
之前怕會跟記憶體頂到打架無法裝的疑慮一掃而空上

有用手機拍一些照片給有意購買的玩家參考一下
真是抱歉....相機還沒買.....
手機200萬畫素...不是很清楚

基本上記憶體還是過高....
但是此款TD散熱設計是有3片鰭片構成
剛好與NH-C12P SE14 的散熱鰭片相互交叉錯開
所以 1、2、3、4 記憶體插槽基本上都可以安裝
只是拆裝都要先將CPU散熱器卸下

還有鰭片太高也不行喔
在高一些會頂到NH-C12P SE14 各鰭片中間的接合樑柱


如果記憶體不是像此款可以閃開鰭片的話
那記憶體高度必須低於5cm(金手指底部尾端量起至散熱器頂端)

看來運氣還不錯....NH-C12P SE14 沒有與我犯沖....好險
不然記憶體或散熱器又要含恨脫手了....


CPU:AMD Phenom II 550BE
MB:華碩 M4A785TD-V EVO AM3 主機板
RAM:G.SKILL DDR3-1600(PC3-12800) /最新TD系列散熱設計

散熱器:Noctua NH-C12P SE14







jackcan wrote:
變成相機了? 不過這...(恕刪)



嗯嗯 用了低噪音之後聲浪差很多,不過就是線有點太長了~~需要利用主機板的散熱片來當地形整線
kef29 wrote:
NOTCUA NHC...(恕刪)


感謝分享哦^^

這樣大家就知道G.SKill的散熱片高度就剛好是一拜了~~
感謝樓主的分享,小弟最近也想入手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