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大家都用什麼散熱膏?

皇極驚世 wrote:
這裡也有測試,轉自Computer...(恕刪)


其實這兩篇測試文,燒機溫度都不過四十幾度
根本顯示不出高檔散熱膏的威力
在這種使用條件的話,真的不如去買個便宜的散熱膏塗一塗就好
但是對於那些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或是向極限挑戰的元件來說
好的散熱膏差異就很明顯

小弟的第一代i5-750,2.6G超3.5G,電腦又塞在散熱不是很好的主機櫃
就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外加向極限挑戰的例子
原本隨便塗個JETART CK4000,燒機測試4分鐘就破90度了
改換PROLIMATECH PK-3,燒機就可以撐到11分鐘才破90度
另外,我的顯卡技嘉R9 290 OC4GD,
廠商原本塗的散熱膏是甚麼我不清楚,但高階卡應該不會用太爛的吧
原本打戰地風雲開2560x1440特效最高
大概10分鐘內就會燒到95度降頻lag,害我一度想把R9290賠售換GTX970
改塗PK-3後就不超過85度,一下降了10度以上,遊戲爽爽玩不再lag
這就是好的散熱膏價值所在

題外話
在我的CPU跟顯卡相繼可以全出力燒機之後
還順便抓出了POWER老化、溫度高到可以煎蛋的問題
之前還一直錯怪顯示卡,以為自動關機保護、臭臭的塑膠味是顯示卡過熱害的
換了顆新POWER,整個系統溫度又降了至少5度
這也是PK-3的功勞

ForsakenH wrote:
其實這兩篇測試文,燒...(恕刪)

這才是實際情形...
我的GTX 480上Y500或S606C,溫度會直線上升,
一直到90幾度(原廠散熱器,待機狀態下)....
後來趕快關機,換了PK3才回到待機60幾度....

散熱膏真的很重要....


bi10235 wrote:
溫度低的時候差不多...(恕刪)

ForsakenH wrote:
其實這兩篇測試文,...(恕刪)

原來如此
除了Dow Corning的產品之外,
確定傳導效果超越AS-5的導熱膏還有Shinetsu X-23-7762-S、X-23-7783D、X-23-7921,
數字愈大愈強。
這些產品 2~3g的小包裝的價錢也還算公道,
但若和PK-3相比,強弱未知。

很多導熱膏產品是貼牌的,該品牌本身不投入研發,拿導熱膏製造商的現有產品換個名字,
分裝成小包裝後在零售市場上賣,重點是有時很敢賣高價,效果較好的就奇貴無比,
因為你沒有管道知道它原先是甚麼公司的甚麼產品。

不想當冤大頭最好就是去挑導熱膏大廠的產品,資料灌水程度也遠遠小於貼牌廠的炒作,
缺點是不容易買到散裝品。

ForsakenH wrote:
其實這兩篇測試文,...(恕刪)


聽完都想衝去買來重新上一上了 感覺好的導熱膏很值得投資啊

請問原廠預計用多久就可以考慮把它抹掉重上 有建議的時限嗎?
找到高溫GPU的測試結果
http://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thermal-paste-performance-benchmark,3616-20.html
高低溫已經可以差到20度以上了
塗牙膏直接過熱沒得測XD

threefran wrote:
聽完都想衝去買來重新上一上了 感覺好的導熱膏很值得投資啊
請問原廠預計用多久就可以考慮把它抹掉重上 有建議的時限嗎?


原廠應該都不會建議你自己換散熱膏吧
畢竟有保固的問題要考慮,
有些店家甚至會把保固貼紙直接貼在螺絲上,一拆就破保固
自己第一次拆顯卡散熱時也是很抖,黏太緊很怕拆壞掉...
ForsakenH wrote:
找到高溫GPU的測試結果
http://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thermal-paste-performance-benchmark,3616-20.html
高低溫已經可以差到20度以上了


以這個測試來說
Thermalright CF III C/P 值應該是最高的,但太黏稠不好塗
我會選擇其次的 PK 系列

PK 系列價格以 1.5g 來說
PK-3 約 130 元
PK-2 約 100
PK-1 約 60

每個型號 都各差一度
要選哪一個型號 也有點難抉擇,就看你在乎溫度 還是價格






音浪太強~ 不晃會被撞到地上 !
faxio wrote:
以這個測試來說
Thermalright CF III C/P 值應該是最高的,但太黏稠不好塗
我會選擇其次的 PK 系列 C/P 值應該是最高的,但太黏稠不好塗
我會選擇其次的 PK 系列


如果把"耐用時限"加入考量呢?

Thermalright CF3 和 CF2 一樣,都有加註一行"12個月換一次"的說明,
雖然不可能12個月一到就劣化成甚麼樣子,
但是若之後每半年做一次紀錄,持續至第3年結束,溫度會是怎麼樣的曲線呢?
其它的導熱膏維持最佳狀態的時間或許更短,也或許遠遠超過1年。

如果6個月就效果低劣到必須更換一次,除了造成較多的環境汙染問題之外,
(奈米級的粒子很容易進入生物體及食物鏈)
時間和替料的成本算下去真的有比較划算嗎?

各款導熱膏很少提及關於"耐用時限",也幾乎沒有使用者提供數據,
消費者只能加減看廠商有沒有註明些甚麼。

我是很懶得換導熱膏的人,也認為沒有必要去注意這種瑣事,
經常要去注意GPU、CPU的溫度變化並沒有意義。
所以我挑導熱膏會以"耐用時限"為主要考量之一,只購買有在這方面做說明的產品。

我目前在觀察Gelid Solutions GC-2,或許它才是在價格、效能、耐用等方面最適切的產品。
但是我並不看好 GC-2,因為香港的Gelid就是典型的貼牌廠,
寫信去問詳細規格都沒下文的。

== == === === == == == === =
※一般來說,工作溫度上限愈高的產品,它的耐用時限會愈長。
例如:
HSC-G = -50~170°C
X-23-7762= -50~120°C
AS-5= Peak: –50°C to >180°C ;Long-Term: –50°C to 130°C。
Y-500= 耐溫性:200°C
Gelid Solutions GC-2:沒有主動說明,沒有相關資料,詢問也沒有回應。

要用於發熱量不怎麼多的CPU,且CPU COOLER也擁有相對的大空間可應用,
此情況還可以不去重視工作溫度的上限問題。

但是用於發熱量超高的頂級GPU,且GPU COOLER 可應用的空間相對狹小,
導致散熱能力明顯受限,動不動就出現80~90°C的高溫,
此時可以不去考慮導熱膏的工作溫度上限與時限問題嗎?

想要分享一下最近的經驗,只能說...

散熱膏重要,但塗抹厚度也很重要!!

看到有不少人推薦薄薄一層最好,但我個人的經驗...測試了8次

拆拆裝裝快累死...

還是帶一點點厚度比較有效果,太薄真的效果不優秀,測試四款散熱膏,

塗抹厚度的差異平均可以差到4~6度左右,(有的甚至快差到10度)

而我是用 BIT 燒100% 十分鐘,

所以我個人經驗是覺得還是要塗滿,然後盡量抹平,有點不勻是正常,

建議不要用豆豆、十字....擠壓,然後讓他自然擴散的方式比較優秀,

網路上影片也不少,可以去看看,畢竟那樣有些地方可能沒有上到,

而且厚度往往太薄,

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分享出來給大家嘗試看看!! 謝謝


SkyHoop wrote:
散熱膏重要,但塗抹厚度也很重要!!

看到有不少人推薦薄薄一層最好,但我個人的經驗...測試了8次

拆拆裝裝快累死...

還是帶一點點厚度比較有效果,太薄真的效果不優秀,測試四款散熱膏,

塗抹厚度的差異平均可以差到4~6度左右,(有的甚至快差到10度)


我告訴你原因好了,
關鍵在『膨脹係數』,
你先去查鋁、銅、矽的膨脹係數,70度的溫差可以造成多大比例的延展。

20~30度的溫差,你塗薄感覺不出差異,
但是溫差一大,超過40度之後,溫差就明顯了;
原因是膨脹的金屬(任何材質)會造成接觸面減小,這時就需要較大量的導熱膏去填補縫隙。

簡單的說,
塗厚一點(0.5~1mm)是有利於高溫時的導熱效率,
但是你想塗的再厚一點卻是沒用的,因為cooler一壓下去,壓力愈大就會將導熱膏壓的愈薄,
超過1mm的部分都是浪費。

======『為什麼導熱膏必須維持黏稠度? 一旦乾掉就必須更換。』=====
這是另外一個要點,學過材料學和微觀物理的人才會懂的,
因為鋁、銅、矽在隨溫度膨脹、收縮時,
縫隙的大小、位置也會隨之改變,
導熱膏有黏稠度就能跟著縫隙變化型狀,緊緊抓著兩個"界面"。

※是界面,非介面;意義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強調導熱膏的耐用年限必須納入購買要點之中。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