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兩端都要有散熱鰭片加風扇冷熱兩端不要緊靠在一起,要稍微拉開一點距離,最好要有外部隔絕,不要讓冷熱兩端之間對流熱端有一段導溫但拉出隔離距離的方鋁塊,鰭片最好比製冷片面積大兩面都塗散熱膏是對的有致冷片做的小除濕機,拆起來看別人怎樣設計冷熱兩端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G05sZLODo 4分22秒影片中是除溼機,可以把外部空氣先經過冷端再經過熱端排出但樓主是要做降溫系統,那麼冷熱兩端各自要一個風扇
致冷片看溫差值Δ Tmax, 也就是溫差值20的話, 熱端溫度40度,冷端則會在20度.加強熱端散熱,也可降低冷端的溫度(同樣冷端溫度降不下來,也會抬高熱端溫度),但如果熱端無法降更低,那就只好換溫差值更大的致冷片.之前做過致冷片小冰箱跟飲水機,冷熱端的溫度傳導要注意很多細節,必需讓兩端的溫度隔開,做的好,功率不見得要大,結冰只是時間的問題.冷端跟熱端不要靠的太近,不然熱端溫度會影响的冷端,可在冷端用導熱磚(像是鋁錠)介於致冷片跟散熱片中間,傳導冷端溫度,並用保溫材,像是EVA包覆導熱磚.減少冷端溫度上升的幅度.冷端最好自帶風扇,確保冷端氣流能有效帶出.氣流也會影响溫度的擴散與流動,交換器的殼不是密閉式的,如果風道採氣壓式,氣流不順暢,那麼熱氣可能四散而回到機內,加上風壓,如果風道阻力過大,反而會抑制交換機出風口的風力,機內的熱氣帶不出來.熱端風道可加散熱裝置,降低熱氣,降低冷端的負荷,冷端風道可加裝保溫材,確保冷氣不受環境影响,像冷氣一樣,冷媒管也是要包覆的.
grandaurore wrote:冷熱兩端都要有散熱鰭(恕刪) 謝謝你的影片我會研究看看,我這兩天拿晶片給廠商測試,確定是不良品,我已經又買了一顆,冷端可以到10度以下但我發現我的鋁製散熱鰭片似乎太厚,完全無法將冷端傳導到鰭片上,這應該是我下個課題了
jeff-yeh wrote:致冷片看溫差值Δ Tmax...(恕刪) 謝謝大大專業的解釋,我目前最大的問題,的確是無法將冷面空氣帶到密閉循環內,來降低循環內的溫度,目前懷疑是散熱鰭片厚度太厚,所以無法傳導冷面的能量,我可能會試著不用鰭片,直接在下方放風扇,將循環內的空氣對冷面吹,看看是否可以降溫,如果大大有建議,千萬麻煩大大再幫忙一下,總覺得離成功只剩一步,但那一步似乎就是要跨過一個無名的懸崖,既期待又懊惱,謝謝
2537058 wrote:謝謝大大專業的解釋,(恕刪) 冷端散熱片加寬,就可以增加空氣流動空間,太窄又長,風阻相對也比較大,所以才說,如果冷邊能有個風扇在側面,也會有相對的幫助,如果靠機體的出風口,那風壓加上氣流不順,熱氣會亂跑,擠不進冷端的散熱片.散熱片長也不見得比較好,側向進風的風阻更大,溫度傳導也會隨著致冷片的距離而變差,所以正方型會比長方型來的好,何況那是鋁,不是銅,傳導系數更差.散熱片的齒愈密,阻力俞大,所以這也是個考量點.可以在冷端及出風口黏個小紙片),你就可以發現氣流的差異(含拆掉流卻裝置的氣流觀察.也可測量冷端的出風口溫度,或是機體溫度,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不然會是沒有終點的修改,因為你不是要做冰箱~
TEC 也有瓦數上的差異 ...瓦數越大的, 冷熱交換能力越強 ...但是因為空氣中的水氣, 瓦數過大的 瓦數過大的 TEC 會有結冰的問題以前199x 年玩的時候, TEC 會有自己的一個電源供電, 然後會先把主機板整個上防水膠, 再用 insulator 泡棉包起來 ...當時 TEC 熱的那一邊也是用水冷散熱的 ...CPU 在超頻 100% 使用率下, 溫度可以壓到 10~20度C 左右,你是否應該考慮買/ 用 "工業環境專用" 的 交換機?
之前玩過制冷芯片,第一次忘記做散熱的動作芯片很快就燒掉了,第二次用散熱膏貼在散熱快上,芯片溫度大概落在25 26區間,後來用一盆水把整塊散熱座泡進去,芯片溫度可以到0度,但是那盆水的溫度也到了手感會覺得燙的溫度,所以也很好奇,市售的那些手持式的涼感風散能降的什麼溫度,怎麼做散熱的
kawalu wrote:市售的那些手持式的涼感風散能降的什麼溫度,怎麼做散熱的 吹出來的風不會降什麼溫度,那個致冷片功率不大,有感的就是中心那個鐵片,那是冷端,熱端在另一面,風扇正面可以看到熱端的散熱片,就同一道風吹出來,所以風不會有什麼降溫,但使用者會因為中心那鐵片冰冰的,而產生風會比較涼的感覺,但沒想到熱端在另一面,也是同一道風在散熱.所以把中心的那塊鐵貼一下皮膚,會覺得涼,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