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CoolerMaster V6GT 開箱小試

感謝 vinss 大 開箱分享 ~圖多又介紹詳細~ 5分奉上
小弟也有注意到酷媽這顆cooler !!
看來比V8中看又中用多了~列入考慮清單...
布爽萊亞 wrote:
不過電流也增加到了到了0.7A...(恕刪)


仔細看電流數字有兩個,因此我想前面那個0.45A才是真正的輸入值,後面應該是安規電流

0.45A雖然算是偏高的數值,但仔細看這顆風扇的hub好小卻要搾到2200rpm的最高轉速,不靠大電流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lovelykellychen wrote:
對於密集的鰭片,風壓還是要高才好...(恕刪)


以這種push-pull雙扇的配置方式來說,風壓大約是單扇時的兩倍,因此風壓通常不會是個問題

而且如果有在接觸server cooler的人就知道,V6 GT的鰭片密度,還算是疏的啦,離「密集」還差得很遠哩


散熱器 本體 沒開洞

這種上方 直接 開洞 有利 導入 冷空氣的 設計

CM到底不是專門做 散熱器的 , 可看出 不專業

一味只知道 散熱器做 大,導熱管 做 多 ,效能始終是有瓶頸存在的

一些業界的 先進技術, CM還要多點留意

只是做做LED和包裝 的噱頭 可以少點

另外

謝謝樓主開箱文
mmarlboroo wrote:
一味只知道 散熱器做 大,導熱管 做 多 ,效能始終是有瓶頸存在的

市面上幾乎不是都這樣做^^..
所謂的效能!以這等級$的散熱器
差異也是在哪2~3度之間
不影響cpu使用吧^
阿寶3848 wrote:
一位美不勝收的家庭主婦,不會炒飯...(恕刪)


想要吐槽一下....美不勝收通常不會用來形容人= =

另外.....你炒飯的意思是 ??? 哪一種 ??? XD
mmarlboroo wrote:
CM到底不是專門做 散熱器的 , 可看出 不專業...(恕刪)


不知您到底知不知道,AMD的盒裝CPU、nVIDIA公版顯卡與XBox 360裡面的散熱器,有很大一部份是CM做的?更不用說像是ASUS的私版顯卡、Sapphire的顯卡、EVGA的主機板.......業界都知道,市面上常見的零售散熱器品牌,恐怕沒幾家對專業散熱器的製造有這麼深的涉入(因為其他散熱模組的代工大咖都不太玩零售市場)

V6 GT的構造再加上高風量的風扇設定,如果上方開洞,那也是讓空氣從heatsink裡面被擠出來而已,根本不可能「導入冷空氣」,我看閣下對於散熱與空氣動力學應該是一竅不通,評論事情都是憑感覺或是靠神明托夢吧?



阿寶3848 wrote:
為何現在三大A.G.M牌主機版散熱片都是一大塊厚厚的"鋁塊",
不是應該是空氣接觸面積的多寡來決定散熱的成效嗎?...(恕刪)


我想您說的鋁塊,應該是指鋁擠散熱器吧?

的確,如果以焊接鰭片散熱器與鋁擠散熱器來比較的話,鰭片式的設計散熱面積是比較大

但別忘了要用鰭片的話鋁底與鋁鰭片之間還需要額外的焊接介面,焊接面本身其實也是會有熱傳導損失的

因此以主板周邊元件散熱器的高度,使用鰭片不見得會比鋁擠擁有高很多的效能提升,但卻大幅增加了成本

鋁擠散熱器與鰭片散熱不同,它需要一定厚度的鋁來達成熱傳導的需要,再加上擠型模的技術限制,不能做得太細,所以就會變成這副德行了
holawa wrote:
另外.....你炒飯的意思是 ??? 哪一種 ??? XD.......(恕刪)


一定要兩個人才可以的那一種
不然美不勝收就沒意義囉
SElephant wrote:
不知您到底知不知道,...(恕刪)


別在意~網路上神人特別多~

無視等級練高一點就好了
布爽萊亞 wrote:
別在意~網路上神人特...(恕刪)


布兄說的也是,不該跟這種人一般見識動了氣,自掌一掌

據我所知比較有在代工大廠散熱模組的,大概就屬Foxconn、AVC、Auras這幾家,還有CM,但AVC與Auras似乎只有偶爾推個幾款零售散熱器,不是很積極,Foxconn此只記得他們曾幫Scythe代工過零售散熱器,但沒真的看過他們自己搞品牌。

至於常見的零售品牌裡面,曾有看過替板廠或顯卡廠出模組的,大概就是Zalman與Arctic Cooling,通常都是與零售產品共用料件。除此之外Thermalright曾替DFI代工過主板上的散熱模組,但一來DFI已經完全退出DIY market,二來DFI曾在國際展覽中替Prolimatech曝光新產品,因此我懷疑原本與DFI合作的就是那批離開Thermalright的PM群。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