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分享 ]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參考示意圖:
SW200-電腦機殼正壓差進塵量少,高效散熱布局.jpg

[ 分享 ]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如圖所示:

九個青色點位為 atx 主機板鎖點。

採用正壓差,亦即風扇進風量單位 CFM 大於出風量,達到進塵量少設計。

四個寶藍色為冷空氣進風方向;
兩個紅色為廢熱排出方向,
左下方為 pci 插槽式渦輪扇,專門對付黃色顯示卡廢熱

紫色為 psu 電源供應器自成一格進排風布局。

白色為雙塔 cpu 散熱器
一般市面 99% 都是右進左出,剛好順路往機殼綠色防塵濾網排出廢熱。

而我優於常人,將左側改向,讓風扇對沖
如圖所示,產生 X 形橘色即為廢熱路徑,剛好可以被上方紅色排熱扇達成目的,
風扇對沖產生 X 形橘色廢熱路徑也剛好可以對上方 VRM / mosfet 作散熱;
對下方顯示卡背板、以及第一條 pcie m.2 ssd 作散熱。

小小一個更動,大大散熱作用。

機殼綠色防塵濾網部分原本都是往左後方排熱,
因上揭所述塔扇改向之故,改裝機殼綠色防塵濾網,以因應吸風,進而避免入塵!

綜上所述,右下前方進去冷空氣,左上後方排出廢熱。

Perfect ! 堪稱完美! ^_^y


★ 參考討論串: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9&t=7142236
[ 分享 ]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Mobile01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2025-07-09 15:22 發佈
嚇吧 wrote:
[ 分享 ] 雙塔 cpu...(恕刪)


到底在畫啥東西

實在是搞不懂圖片上想表達的
北台灣第一巴圖魯

原來不是只有我看不懂~~[偷笑]

2025-07-10 9:27
Sebastien Loeb

看不懂加一, 熱空氣出去又跟著冷空氣的方向吸進來, 不知道在搞什麼

2025-07-10 21:55
在分享雙塔 cpu 散熱器,
也能透過風扇安裝在外側向內對沖,
產生 X 形廢熱路徑,
達到類似下吹式 cpu 散熱器的效果,
照顧圍繞 cpu 周邊元器件散熱需求.

機殼使用四進兩出風扇,
達到正壓差, 搭配防塵濾網,
促使電腦運作機殼內落塵從細小孔洞排出,
兼顧散熱與防塵效果.

每個顏色與位置方向等都搭配文字解說,
主要著墨於正壓差以及作好防塵濾網,
風流路徑順暢與否等等......
希望有助於解答您的疑惑. ^_^y


tom06061 wrote:
到底在畫啥東西

實在是搞不懂圖片上想表達的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嚇吧
嚇吧 樓主

aiyuzhengyi 綠色防塵濾網假若頂部左上角出風, 會與雙塔左側風扇向右內進風格格不入, 兩者互相搶風.......

2025-07-10 17:10
嚇吧
嚇吧 樓主

aiyuzhengyi 左上角, 綠色防塵濾網往紅色, 逆時針風流;上方右側寶藍色進風, 雙塔右側也是進風, 順時針風流又剛好往紅色擠, 兩大路徑二打一, 正壓差又在近距離加強了. 回流餘熱找五樓.

2025-07-10 17:36
很棒的分享!

1.我建議上方紅色風扇可改為向下吹CPU(不然可能變成上方一進一出自己在交換而已)

上方風扇直吹雙塔,也可加強降溫!(客廳風扇吹人爽,改為把客廳熱帶走不吹人不爽!)

我曾實測把辦公室吊扇改為逆轉吹天花板 室內熱氣從上方氣窗離開

但還是吊扇直吹人 比較有降溫的感覺!!

2.綠色風扇還是建議改為排風,因為已經在熱空氣的上半部了,很多人實測,如果機殼只能裝一個風扇的話,就一定是裝綠色風扇位置,而且是排風。

大致來說,要減少灰塵,的確是要正壓(類似所有進來的空氣,都經過濾網)

如果是負壓的話(類似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所有離開病房的空氣,都要經過濾網消毒設備),但負壓機殼,空氣會從沒有濾網的縫隙進入,造成灰塵多!


樓主可以幫忙實測一段時間看看~
嚇吧
嚇吧 樓主

左上角, 綠色防塵濾網往紅色, 逆時針風流;上方右側寶藍色進風, 雙塔右側也是進風, 順時針風流又剛好往紅色擠, 兩大路徑二打一, 正壓差又在近距離加強了.

2025-07-10 15:29
嚇吧
嚇吧 樓主

兩位 t~ / 北~ 一劈頭就故意看不懂一搭一唱, 然後 f~ 網友貌似認真討論, 北~ / t~ 又開始亂板不用測試, YT 一堆. 很好, 如你兩位所願, 請你冷靜剛剛好! ^_^y

2025-07-10 16:20
很棒的分享!
我不會上方兩個風扇都改進風,
原因說給你參考:

1. 你說的天花板風扇吹人感到涼爽, 與機殼排出廢熱, 是兩回事.
人體吹到風那是主動散熱,
而排氣是把廢熱排出機殼外, 無法混為一談.

以往雙塔 cpu 散熱器大家 99% 都是採用右進左出,
剛好機殼也順路左出排熱.
然而這樣比較少流經 cpu 周邊元器件高溫,
無專用風扇直吹就算有散熱器也只叫做被動散熱.
而本文透過雙塔更新了風扇對沖新方向,
所產生 X 型廢熱路徑, 形同主動散熱,
已經可以顧及上方 VRM / mosfet,
還有下方顯卡背板、以及第一條 pcie m.2 ssd 等散熱需求時,
我們當然秒選雙塔風扇對沖, 散熱器面積更大的啊!!!!!! ^_^y

2. 底下我會通盤考量, 已經採用正壓差四進兩出布局,
況且綠色防塵網會進風是因為距離雙塔左側進風風扇太近之故,
姑且可以視為五進兩出.
所以上方也就沒有改動的必要,
假若被你一改, 雙塔 cpu 散熱器的風流路徑方向就都亂了. XD

cpu 周邊區域風流順暢路徑你可以圖文互相參照:

左上角, 綠色防塵濾網往紅色, 逆時針風流;
上方右側寶藍色進風, 雙塔右側也是進風, 順時針風流又剛好往紅色擠,
兩大路徑二打一, 正壓差又在近距離加強了.

上方右側寶藍色進風是為了雙塔 cpu 散熱器右側進風,
如此風流剛好呈現順時針, 同方向路徑才會順暢,

而有些網友會糾結於那上方吸到回流餘熱如何? ^ ^?

直接說結論, 餘熱回流不是主要考量,
主要著墨於正壓差以及作好防塵濾網,
風流路徑順暢與否等等......
希望有助於解答您的疑惑. ^_^y

也請別忘了機殼右側有三個寶藍色進風幫忙助推冷空氣進來~

你可以參考此討論串 # 5 樓 樓主 原 po 我的作法.

放上節錄開頭方便你用關鍵字尋找.

★ 參考討論串: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9&t=7142236
[ 分享 ] 電腦機殼正壓差進塵量少, 高效散熱布局,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新方向. - Mobile01

樓主
2025-07-09 15:40 #5
節錄:
您說的綠色左上方出風口被我改成防塵濾網,
所以它本身沒有風扇,
會進風是因為距離雙塔左側進風風扇太近之故.
( 開頭節錄至此, 請開啟網址參照, 謝謝. )


ffffffffftw wrote:
很棒的分享!

1.我建議上方紅色風扇可改為向下吹CPU(不然可能變成上方一進一出自己在交換而已)

上方風扇直吹雙塔,也可加強降溫!(客廳風扇吹人爽,改為把客廳熱帶走不吹人不爽!)

我曾實測把辦公室吊扇改為逆轉吹天花板 室內熱氣從上方氣窗離開

但還是吊扇直吹人 比較有降溫的感覺!!

2.綠色風扇還是建議改為排風,因為已經在熱空氣的上半部了,很多人實測,如果機殼只能裝一個風扇的話,就一定是裝綠色風扇位置,而且是排風。

大致來說,要減少灰塵,的確是要正壓(類似所有進來的空氣,都經過濾網)

如果是負壓的話(類似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所有離開病房的空氣,都要經過濾網消毒設備),但負壓機殼,空氣會從沒有濾網的縫隙進入,造成灰塵多!


樓主可以幫忙實測一段時間看看~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2&t=7142332
[ 分享 ]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Mobile01

★ 參考示意圖:
SW200-電腦機殼正壓差進塵量少,高效散熱布局.jpg



▲ 如圖所示:

九個青色點位為 atx 主機板鎖點。

採用正壓差,亦即風扇進風量單位 CFM 大於出風量,達到進塵量少設計。

四個寶藍色為冷空氣進風方向;
兩個紅色為廢熱排出方向,
左下方為 pci 排熱渦輪扇,專門對付黃色顯示卡廢熱

紫色為 psu 電源供應器自成一格進排風布局。

白色為雙塔 cpu 散熱器
一般市面 99% 都是右進左出,剛好順路往機殼綠色防塵濾網排出廢熱。

而我優於常人,將左側改向,讓風扇對沖
如圖所示,產生 X 形橘色即為廢熱路徑,剛好可以被上方紅色排熱扇達成目的,
風扇對沖產生 X 形橘色廢熱路徑也剛好可以對上方 VRM / mosfet 作散熱;
對下方顯示卡背板、以及第一條 pcie m.2 ssd 作散熱。

小小一個更動,大大散熱作用。

機殼綠色防塵濾網部分原本都是往左後方排熱,
因上揭所述塔扇改向之故,改裝機殼綠色防塵濾網,以因應吸風,進而避免入塵!

綜上所述,右下前方進去冷空氣,左上後方排出廢熱。

Perfect ! 堪稱完美! ^_^y


★ 參考討論串: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9&t=7142236
[ 分享 ]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Mobile01


------ 我是分隔線 ------


[ 分享 ]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txt

★ 本文緣起:

拜讀文章,
感恩 港都狼仔 裸測 安裝於 atx 主機板,
雙塔 cpu 散熱器, 風扇對沖,
其 cpu 周邊元器件皆明顯降溫,
都是以測試各個風扇方向中名列前茅,
僅略輸三風扇效果.

該文 2022 年過了幾年現在終於想到了,
以往希望 cpu 周邊區域都降溫,
只鍾愛下吹式 cpu 散熱器,
是故站在 狼大 巨人的肩膀上,
雙塔 cpu 散熱器透過風扇對沖, 可以媲美下吹式,
那當然秒選散熱面積更大的雙塔! ^_^y
深受啟發之餘,
也買了人生首個雙塔 cpu 散熱器,
據此實作搭建了電腦機殼內風扇配比正壓差高效散熱且兼顧防塵效果模組化處理.

另外一提,
本人 atx 電腦主機成功經驗,
是否能套用在 itx 迷你主機身上尚未有實作定論,
一提到 itx 網友們就一堆意見,
大概可以簡化為緊湊型機身需要散熱優先考慮下,
防塵與機殼內對流都是其次......

貓頭鷹風扇, 俗稱貓扇,
對我來說只有靜音與高風流量也可以給 atx 參考,
而 atx 主機板又大又友善的裝機環境比較適合我. ^_^y

也因為 itx 寸土寸金的體型,
只能是小眾玩具,
諸君可見市面上絕大部分琳瑯滿目都是提供 atx, matx 用品與改裝套件,
反觀 itx 小巧好用, 但嬌貴.

有些 itx 主機最大只能接受到 pa-120 mini 13.5 cm ( 135 mm ) 高度,
一般會更推薦下吹式 cpu 散熱器, 比如: axp120-x67 僅高 6.7 cm.
( 既然雙塔藉由風扇對沖, 可以媲美下吹式, 那就以雙塔實作為主要方向. )

借本文拋磚引玉:

有 itx 迷你主機的玩家願意的話也可以跟風試作,
提供 itx 實作數據讓我們一起更進步.
雙塔 cpu 散熱器透過風扇對沖, 以及機殼風扇配比來幫助整體散熱......


★ 本文客群定位:

99% 雙塔 cpu 風扇使用傳統右進左出風流使用者,
以及下吹式 cpu 散熱器改投雙塔陣營玩家.

由於此右進左出傳統習慣僅需改變風扇導向,
您只要參照本文 1% 新觀念引領新方向實作參考最佳解答,
直接更改風扇吹向即可達到趨近於一致的效果! ^_^y

以結果論:
打電動高負載時, 溫度上升緩慢,
退出遊戲時, 溫度迅速恢復至原來水準.
既然可以號稱是最佳解答,
本文不再回頭提供傳統右進左出的對照實驗,

本文全程以雙塔 cpu 散熱器,
右塔外側往內進風, 左塔外側往內進風,
風扇對沖產生 X 形廢熱路徑,
兼顧為 cpu 周邊元器件散熱需求而生.
包含不限於上方 VRM / mosfet,
下方顯示卡背板 / 第一條 pcie m.2 SSD,
右側 RAM 主要透過機殼上方右邊進風扇,
以及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
對於 A2 等記憶體槽位給予輔助散熱.


★ 說完照顧客群,
直接先說結論, 後面再補上完整說明.

打電動高負載時, 溫度上升緩慢,
退出遊戲時, 溫度迅速恢復至原來水準.

溫升緩慢, 降溫非常快,
文中會附上數據, 紀錄間隔五分鐘,
cpu: 25/5=5, 25/10=2.5;
VRM: 35/5=7, 35/10=3.5.
所以溫降溫升時間比 = 最慢 2.5 倍 ~ 最快 7 倍之間.

另外一提,
本人從倉庫挖出新古品風扇 2 顆,
酷碼 39 CFM, 1200 rpm 水晶藍光風扇,
還是好的, 丟掉可惜,
先試用在 cpu 散熱器上,
果然貧弱的風流量對沖,
cpu 在打電動高負載來到了 69 ℃.

再加上,
考量未來吸塵器清理方便度,
標註綠色防塵濾網原先加裝在機殼外,
可惜 sw200 機殼有半圓形捲邊凸起,
導致綠色防塵濾網無法完全貼合機殼外側,
大約有傾斜角 3 度,
所以進風風流量大增!
手放在防塵濾網, 明顯可以感覺氣流通過.

試作版,
打電動 30 分鐘左右,
1. VRM 47 ℃, 略減 1 ℃ 與底下附圖正式版本 48 ℃ 同在合理範圍內!
2. 惟 cpu 69 ℃, 比正式版本 62 ℃ 還高溫許多,
只因此時 cpu 風扇只有 39 CFM, 1200 rpm,
倉庫挖到十幾年前 酷碼 水晶藍光風扇 老古董, 哈哈.

比底下正式版本 VRM 48 ℃ 溫升更慢, 降溫也更快,
可惜防塵效果如上揭所述, 有所衰減.

所以基於防塵理由, 作設計變更,
底下為正式溫度時間曲線版本,
綠色防塵濾網已經改為機殼內, 完全貼合,
達到綿密防塵效果.
( 只是將來用吸塵器清理灰塵時,
由於綠色防塵濾網在機殼內, 可能除塵效果會差一些. )

★ 正式版溫度時間曲線, 參考示意圖:

< https://postimg.cc/TpcfvDQz >



▲ 使用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簡稱 GCC app 人工每五分鐘紀錄一次,
溫度時間曲線如下: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 分鐘 )
cpu 49 57 59 60 61 61 62 63 62 62 62 62 62 62 58 57 ( ℃ )
VRM 38 41 43 45 45 47 47 47 48 48 48 48 48 48 43 42 ( ℃ )

打遊戲高負載,緩慢升溫。散熱平衡發生在: cpu 第 25 分鐘, VRM 第 35 分鐘;
離開遊戲,迅速降溫復原。散熱平衡發生在五分鐘內、十分鐘趨於穩定。

▲ 說明如下:

背景溫度為冷氣 27 ℃, 空氣濕度未採列,
使用低價壁扇高處打往室內機天花板方向達到高價循環扇目的,
均勻空調冷房效果, 但不直吹電腦機殼.

時間數據由左至右判讀:
第一個 0 為剛開機, 未載入 chrome 網頁瀏覽器,
比較不符合一般使用者環境, 僅供剛開機時低溫參考.

第二個 0 已載入 chrome 網頁瀏覽器,
更趨近於符合我們主流使用者操作環境, 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然後開始打電動,
全境封鎖 2 顯卡滿載耗用 180w,
開啟 ASPM L1 功能, 待機 7.4 w,
此為 gpu-z 紀錄最極端值,
一般待機觀察都在 1x 十幾瓦上下浮動.

本數據旨在測試高負載緩慢溫升時,
以及卸載高負載後快速溫降,
兩組散熱平衡實測.
cpu 在第 25 分鐘, VRM 在第 35 分鐘,
這也是本文一開始已訴諸之結論.

而廣告詞是這麼說的:
你終究要買歐洲車的, 為何不一開始就買? ^ ^?
所以~
你終究要打電動的, 為何不一開始就打電動, 當作測試基準? ^ ^?

接著詳細羅列本次 PC atx 整機風扇配比:

機殼: sw200

風扇: 四進兩出, 如圖所示標註綠色防塵濾網,
姑且可視為五進兩出.
單位為風扇數量,
其具體風流量計算:
右側三把機殼附贈風扇, 姑且視為 ~45 CFM, 1200 rpm.
右上頂改為進氣扇: 酷碼 39 CFM, 1200 rpm.
( 另一個入庫備用. )

左上頂排熱扇: 富鈞 65 CFM, 1600 rpm.

cpu 風扇對沖, 左塔外側改為向內右進風, 右塔外側維持慣例向內左進風,
使用兩把同樣富鈞風扇.
( 其螺絲孔位相連兩面板有塑膠射出原設計之肋條, 必須自行 diy 切除此肋條,
才可以讓 利民 索摩樂 pa-120 雙塔 cpu 散熱器 風扇安裝不鏽鋼線穿過固定! )

左上綠色防塵濾網, 非常靠近雙塔左側進風扇,
姑且算 遠小於 <<< ~65 CFM,
因為我使用塑膠雙層固定框,
中間夾住:
左側用家樂福販售驅塵氏冷氣級防塵濾網;
右側用 pvc 0.5 mm 防塵濾網.

形成非常綿密的防塵濾網效果! ^_^y


然後左下方排氣扇:
pci 排熱渦輪扇 42 CFM, 2200 rpm.
其所排放廢熱雖然溫熱,
但透過我安排機殼外廣告活動扇導引,
剩下的餘熱回流, 已透過本實作證明系統能力 -- 溫升緩慢, 降溫非常快.
打電動高負載時, 溫度上升緩慢,
退出遊戲時, 溫度迅速恢復至原來水準.

另一個排熱口, 機殼頂上左排氣扇, 溫度還小於本 pci 排熱渦輪扇,
是故,
整體利大於弊, 回流餘熱不影響大局之下可以忽略不計.


再搭配:
gigabyte B550 aorus pro ac, VRM 搭載 Fins-Array 散熱鰭片及直觸式熱導管先進散熱設計;
AMD ryzen 5 5600G;
intel A750 8gb.
其餘設備熱源忽略不計~ XD

一般網路論壇網友提供都是燒機軟體程式 100% 極限負載,
幾乎都測 30 分鐘而已,

就不貼截圖了, 因為我沒截圖,
且累積幾個單張截圖也沒意義,
倒不如由您請求技嘉主機板工程師,
將 gcc app 改版給予連續紀錄溫度等 log 檔案功能,
讓我們自行轉 excel 折線圖,
醬還比較實在......

假若對於本經驗分享文要 迦空 ( 閩南語發音: ㄎㄧㄚ康~ ) 苛求比照論文嚴謹等級,
請首先承諾頒授博碩士學位, 也給予散熱器與電腦機殼大廠對等薪水,
屆時我們再來談喔! XD

就打個電動, 跑啥極限燒機? ^ ^?
跑電動已經是高負載, 已經有參考價值,
況且我接著會透露透過風扇大廠 -- 如何選擇正確的風扇或鼓風扇.PDF 檔,
說明系統阻抗為何採計困難,
每台都不一樣, 每台都要測試,
連風扇每一個改方向設變都要視為變數,
大家可以參考 狼大的說法:

"
Q:
這裝法在機殼內也適用嗎?
A:
要看機殼對流狀況.
"

"
Q:
這有進機箱測試嗎?
A 1:
沒有,因為機殼對流會影響,所以選條件最單純的裸測
A 2:
不同機殼對流會影響,建議裝機殼還是用標準裝法
"

都是短短一句話搞定, 也沒後續......
難怪 狼大不會想上機啊,
裸測雙塔風扇對沖可以賺名聲就好了嘛.

於是我用最實用的打電動一小時方式,
貼近於我們消費者日常使用習慣,
一小時也就是 60 分鐘後,
退出遊戲,
不到 5 分鐘就幾乎散熱平衡了,
這樣的機殼風扇配比根本就不會積熱!!!!!! ^_^y
當然了我又多觀察到退出遊戲 10 分鐘時,
比 5 分鐘還再降 1 ℃ 趨於真正散熱平衡,
此時再追加觀察時數已無意義,
因為 GCC app 每 +/- 以 1 ℃ 為最小單位,
比如說:
cpu 在第 30 分鐘呈現 63 ℃ 突波後,
爾後都是 62 ℃.

所以如上揭所示,
本人採用雙塔 cpu 散熱器,
風扇對沖 X 形廢熱路徑,
搭配四進兩出 ( 綠色防塵濾網非常靠近左塔進風扇, 姑且算五進兩出. ) 機殼風扇配比.

在風扇滿速 max. 下:
進風 - 排熱風扇的風流量
= ( 機殼贈品扇 45 x 3 + 酷碼 39 ) - ( 富鈞 65 + pci 排熱渦輪扇 42 )
= 174 - 107 = 67 ( CFM ).
採用正壓差, 已達最大程度的防塵效果,
多餘風流量可以將多數微塵排出機殼細小孔洞, 減少積灰......

而因應這個風扇滿速時正壓差 67 CFM,
我已經將 VRM 溫度 44 ℃就讓風扇滿速, CFM 達到上限值.
一開機已經是 39~41 ℃, 風流量在夏季的現在也堪用了,
冬天就算了, 懶得改 gcc app 溫度轉速速率曲線的話也堪用,
畢竟全機都有鋪設防塵濾網,
再加上我上一台舊主機殼實例,
僅在顯卡背面有非常薄且零星的個人冬天引起的乾燥皮屑~ XD

而且機殼內附三個風扇, 贈送的總是堪用便宜就好嘛!
~45 CFM 將來贈品風扇故障後,
我們再換好一點的風扇 65 CFM,
此時算式:

在風扇滿速 max. 下:
進風 - 排熱風扇的風流量
= ( 富鈞 65 x 3 + 酷碼 39 ) - ( 富鈞 65 + pci 排熱渦輪扇 42 )
= 234 - 107 = 127 ( CFM ).
冬天因低溫自動低轉速引起的貧弱正壓差, 就會自動不藥而癒了,
機殼風扇配比正壓差系統只會越來越好!!!!!! ^_^y

而根據風扇大廠熱傳學 pdf 檔案前兩頁查表可知:
預期散熱 0.5 kw = 500 w , 需使用 176 CFM 風流量,
達到機殼內外溫差 5 ℃.

其 " 系統阻抗 " 也只是 pdf 檔後面三頁簡單帶過,

直接複製貼上節錄 pdf 檔一小段注意事項結論:

"

2-1.

設計時應考慮項目:
1.保持空氣流動盡量不受阻擾,入風口與出風口保持暢通。
2.引導氣流垂直通過系統,以確保氣流順暢而提升冷卻效率。
3.如需加裝空氣濾網,應考慮其增加的空氣流動阻力。

"

而每一台電腦選配都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廠商給了 CFM 風流量,
最多也只有風壓, 但應用範圍光距離不一樣,
系統阻抗也就跟著不同了. XD

風扇或許還會有廠商給的風壓 + - 加減參考,
但我就問顯卡呢? ^ ^?
其他線材呢? ^ ^?
其他濾網呢? ^ ^?

關於這個課題基本一台電腦要做一次組裝好的試驗,
系統阻抗值用試誤法 try & error 反推方式不理想時,
我們再適度加大風扇風流量進風 CFM 去推送,

我就問:

1. 誰有這個美國時間? ^ ^?

2. 生目啾 發眉毛 以來, 從來沒有廠商給過我們任何數據,
頂多只有單一風扇的風壓與風流量,
資訊量遠遠不如預期!!!!!!

再根據基本原理:
距離越遠系統阻抗會變高,
距離越近, 風流通過越順暢.

所以網路上有網友調侃道:
關於感情, 問就是一律建議分手! XD

雖然是玩笑話,
而我們國中國文就學過依樣造句,

關於機殼風扇選購風流量課題,

一律正壓差, 作好防塵濾網,
進風遠大於排氣.

量大管飽. ^_^y

口訣如下:
所以單一出口就四進一出;
cpu 水冷系統機殼頂端兩出口就四進兩出, 五進兩出;
cpu 水冷系統機殼頂端三出口就七進三出.

距離越遠系統阻抗越高,
距離越近系統阻抗越低, 風流量通過越順暢.

就醬! ^_^y


基於此大方向,
科學靠實驗, 產品靠體驗,
只好用實測範例補足:

選購 psu 電源供應器瓦數
= 實際全部配備 TDP 耗電總和瓦數 + 冗餘供電能力 200w ~ 300w.

快速估算如下有二:
1.
cpu 65w + gpu 180w
+ 主機板 50w + 其他 100w
= 395 w,
粗估最大功耗也就 400w 上下.
( intel a750 官方數據 225 w,
建議電源供應器選購 650w. )

[ 650 - 400 = 250 ( w ) 冗餘供電能力. ]

2.
[ 顯示卡在耗電超抽突波的部分要抓安全係數,
有時瞬間 幾毫秒 ms 極值到兩倍?!
假若據此估算:
650 - ( 65 + 225 x 2 + 50 + 100 ) = -15 ( w ),
故得證可選購 650 w 電源供應器 psu 即可. ]


目前使用機殼附贈風扇,
正壓差風流量 67 CFM < 查表單純排廢熱風流量 176 CFM,
其中排熱風流量 107 CFM 相距不遠.

未來更換風扇,
正壓差風流量 114 CFM < 查表單純排廢熱風流量 176 CFM,
其中排熱風流量 107 CFM 相距不遠.

不過無妨,
我們還有正壓差,
目前總進風流量 174 大約等於 ~= 176 CFM,
未來總進風流量 214 > 176 CFM.
是不是, 我目前抓到剛剛好!
實測已經散熱效果顯著.

未來 214 CFM 也是最好大於 176 CFM,
所以現在與未來, 正壓差都一定夠用! ^_^y
況且我的主機 400 w < 查表 500 w, 已經綽綽有餘了.


防塵與散熱, 魚與熊掌兼得,
一兼二顧, 摸蛤仔兼洗褲! XD

即使在打電動環境下,
退出遊戲不到五分鐘十分鐘就可以快速降溫回一般常態操作環境溫度.
以本文實例實務實證,
ATX 大板主機板搭配主流級壓克力透測中塔機殼,
此方法可行,
提供大家參考.

透過壓克力側板觀景窗,
我們可以發現:
綠色防塵濾網佛系進風, 雙塔左塔改為進風, 左上頂排氣, 形成局部逆時針風流;
右上頂進風, 雙塔右塔進風, 左上頂排氣, 形成局部順時針風流.
都往同一個出口擠兌, 安排非常符合風流方向統一性.

壓克力也不容易破,
不像安全玻璃萬一破裂, 顆粒、碎屑打掃不方便;
而用手指手背輕觸壓克力面板,
只有雙塔右塔往左,
顯卡與 pci 排熱渦輪扇之間以上為溫熱區,
其餘涼快如常溫.
又双叒叕再次得證,
廢熱充分混合區僅限於此.
且用手心感受進風涼快, 與排氣溫熱,
double check 一再得證.

根據本文實證的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已是最佳化處理,
我堅決不會將右上頂的藍光進風扇改為常規排熱扇,
因為機殼右邊三顆都在進風, 還沒混到多少熱風還很低溫就被吸走了~
作 白工 虛功 最浪費 就是在說你們這些腦袋灌到控固力!!!!!!

灌水泥食古不化就算了又再亂嘴, 噴啥 cpu 熱爆~ XD

根據本文實證的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已是最佳化處理,
我也堅決不會將左下 pci 插槽式渦流扇撤除,
專門對付顯卡廢熱, 正確部署兵力, 不必自毀長城.
除非使用水冷排,
240 mm / 360 mm 各有兩個或三個 12 cm 風扇,
那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另當別論, 可以順便參考前文我的口訣.
前文完整版已經都給予完整解答, 努力進前朝著教科書式經典標竿致敬. ^_^y

機殼內充分混合廢熱的區域僅限於雙塔右塔以左,
顯卡與 pci 渦流扇中間以上,
而在這片 cpu 與 gpu 最需要的區域,
我都各給一個排熱扇了, 對抗廢熱, 兵力部署正確.

最熱其實卡在雙塔 cpu 散熱器左塔以左,
主機板左後方 VRM 向上朝人,
cpu 供電線穿過的那一個狹窄廊道.

如果大家心裡有嚴重罣礙, 本來綠色防塵濾網佛系進風,
不嫌 錢多 事多 維護又多一樣, 再改為外掛進風扇就好了,
用多一道進風去幫助這一片充分混合廢熱的區塊嘛!

量大管飽咩嘛! ^_^y


我個人認為不必這麼麻煩疊床架屋, 吹毛求疵, 杞人憂天,
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中高階配備以下而已,

根據 pdf 檔 查表 500 w 內外限升溫 5 ℃,
排廢熱需要風流量 176 CFM 是熱傳學標準解答.

花錢的大爺追求旗艦的用水冷就好了,
以散熱而言, 水比空氣更有力.


我常說 po 文樓主原發文者就是在明,
檢舉者在暗,
暗箭傷人最討人厭,
( 也有反過來 po 文只為了炫耀 / 裝逼,
花近十萬元主要改善網頁瀏覽器 lag 卡頓與加速遊戲 fps 幀數~
網友五花十色嘛! XD )

因為網路部分酸民都幾乎不會給經驗分享與數據,
只會不合己意就開噴!
而那個己意通常都是網路部分酸民自己想自己對的惡意滿滿啊......
討論是什麼? 能吃嗎? ^ ^?
網路部分酸民能在網路發洩現實中的不滿轉移焦點 94 爽~
不輸古早郎 蘇東坡心中有大便就開噴對方...... XD @.@~

我們都逛這麼久網路了, 我都笑笑讓一再找碴的對方冷靜一下就好. ^_^y

一開始只顧著開噴也不去照我分享的先實作出來再用數據反駁,
只會 543 當個網路部分酸民~ 金價顧郎願.
每個人的配備都不一樣, 所以一開始樓主我分享大方向是對的!
每個變數請自己斟酌咩.

本文當然是給出大方向啊!
加上機殼風扇數據大家行之有年就是自己查找己方喜歡會用的風扇,
再去調整適合自己機殼的正壓差嘛! ^_^y


注 1 :

最後附上手繪筆記圖表, 提供圖文對照,
本人用於此次的風扇轉速速率 % 對照溫度 ℃ 曲線圖,

上一張主機板,
前作版當初採用指數曲線,
VRM 往右到 55 ℃ 滿轉速;
cpu 往右到 65 ℃ 滿轉速.

本版已經是正式版, 採用斜率接近直線:

VRM 44 ℃ 達到 100% 滿轉速;
VRM 41 ℃ 是載入 chrome 網頁瀏覽器, 已符合大眾常態操作環境,
我希望正壓差早點達成! 畢竟 pci 排熱渦輪扇保底 42 CFM 滿速專門應付顯示卡在排廢熱.

cpu 64 ℃ 達到 100% 滿轉速.
cpu 不用太高轉速就已經很涼了, 一般才 57 ℃ 上下而已,


注 2 :

由 excel 產生折線圖空白處我安插了一張實際上機圖,

說明如下:

圖文整合,閱讀順序如下:
左上、右上、左下、中下、右下。

左上綠色,防塵濾網,有沒有,與雙塔 cpu 散熱器左側進風那麼近,防塵濾網達到佛系進風。

右上青色,束帶拉住 24 pins 主機板供電電線,避免它左傾去卡到雙塔右側進風風扇。

請仔細看,上方藍光進風扇右邊也有束帶,可以提供圓環讓 cpu 風扇電線「饋咖」用,
閩南語發音所謂饋咖就是擱置腳,坐姿伸直腳,把腳放在前方物品上,呈現放鬆姿態。

這樣可以約束線材避免電線垂下去干涉底下風扇運轉。

然後束帶也可以固定機殼右側最上方進氣扇,新買的機殼,懶得拆前面板,這樣最快最安全省事,
因為每家廠商固定卡扣方式不同,有的要用鉗子夾住,卡榫才可以打開,有時候一夾,看!就裂了壞掉。

若論機殼美觀性,束帶可以選用同機殼黑色,不過,因為是白色對比色,將來維護時會比較好找。

左下紅色 pci 排熱渦輪扇排廢熱,
外面放一個廣告活動扇,可以將廢熱更方便導出到更遠的地方,那個斜面即是指向寬闊外側。

中下紫色,顯卡支撐架一般人 99% 都喜歡放在顯卡右側尾端,這樣做有部分受力還是要顯卡承受。

我個人認為,放在中間最好!因為如紫色橫桿處,即是 pcie 插槽,
而支架剛好在 pci 插槽尾端,支撐在力學最穩固之處。

有沒有,正方形最強壯,長方形就相對弱了。
況且顯卡支架的位置差不多也是顯卡長度中間,你說,翹翹板中間是不是最不會亂翹?!扭矩最少之處。

連華碩官方給出的參考解答為顯卡偏向右邊,
請留意關鍵字:重心,且因為三風扇正中間剛好有風扇孔,不方便架設顯卡支架。
所以筆者挑選在 pcie 插槽尾端,
雙風扇就會是顯卡中間,
三風扇頂多往右一些,會是顯卡支架選址最佳解。

只是需要巧勁,就好像鎖螺絲,點到為止,含住就好,不要再摧力,顯卡支架亦然,
我是已經做到側邊推它會滑開,但兩手指輕夾立柱,晃動有阻力感。

說真的啦,已經是些微頂住,但要吹毛求疵的話,底下洞洞板你去壓它,還是會稍微往下沉!

本來就是軟性鐵板,底下是鏤空的……總之,已經作到顯卡支撐架固定巧勁微調極限了。

電腦組裝好像在看風水點穴。江湖一點訣竅,講破無秘訣!哈哈哈~ ^_^y

右下白色,為什麼用食物盛裝袋套住?因為是電源供應器使用壽命非常久,
而它的排線插座乃鍍金或其它金屬製品接點,風扇一直吹,會加速老化!

套袋減少氧化。 94 這麼簡單。

因為不是背插式主機板,理線都在看得到的這一側,已經滿滿都是線材,沒差那一點塑膠袋外露啦……

進風量「系統阻抗」大一點,影響不大,整體已經是四進兩出布局,算上綠色防塵濾網,姑且可以視為五進兩出。

上方透明外框藍光進氣扇本來用在雙塔散熱器,早知道貧弱風流量 CFM ,拿來試驗幾天,當成對照組用的。
現在已經換上高轉速高風流量黑色風扇了。果然黑色風扇對沖, X 形廢熱路徑,
對 cpu 周邊元器件散熱需求都有照顧到,媲美下吹式散熱器。

長期都是下吹式散熱器愛用者,
既然發現新大陸,有這麼好的結果,當然秒選雙塔散熱器,散熱面積更大,再搭配風扇對沖。

佐以機殼風扇方向等配比,即可完美解決高效散熱方案。 ^_^y


注 2-1 :

基於以上實際上機圖,
顯卡支架放在顯卡中間,
其顯卡背面可以再放水平儀觀測看看。

這個水平儀太簡陋,翻個面都會有氣泡高低誤差,不過無妨,本來就是快樂表,看得開心最重要。

顯卡安裝好後,放上水平儀,若氣泡在正中間,恭喜!

然後再置入顯卡支架,若再次置中,再次恭喜! ^_^y

說真的,機殼都放在背部靠牆,而牆角本來就容易有粉光 ( 發音:溪牙耶 ) 落差了,
也所以如果是衣櫃、書櫃等櫃體靠牆,其腳座會略微向外收縮,避免被凸起不平處造成櫃體傾斜……

顯卡裝上去,本來氣泡在哪,就記錄一下,
然後顯卡支架裝上去,氣泡在原來位置就好了,表示支架沒頂歪。

這年頭喔,連 PC diy 自己組裝都要動用到抓水平,快樂表水平儀,哈哈。XD


注 3 :

F_PANEL_(_前端控制面板插座_)-連結器.jpg
( 圖片由網路撈取~ 著作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XD )


桌上型電腦,機殼前面板有麥克風、耳機插孔、 usb 3.0 還有電源指示燈,硬碟讀寫燈等等……

這一些線材會去連接主機板,然後圖片讓妳看到的是「連結器」。

沒有連結器,要俯身趴著連接主機板,逐一插上,很不方便。

有連結器,先在眼前接好,然後再插入主機板,方便非常多。


主機板從 bios 改成滑鼠可以操作移動以後,
操作介面 UEFI 有了質與量的飛躍!

而論方便度與符合人性,
如圖所示,
前端控制面板插座 連結器,
這是技嘉主機板給出的解答版本,
更是超乎預期的好用!

華碩第一代也有連結器,
但它沒有爪勾卡榫設計,
容易垂直方向鬆脫,
萬一鬆脫也是要將整個連結器取出重插.

然後技嘉主機板設計工程師能想出這個爪勾卡榫設計,
專業、用心、看得見! ^_^y

插到底由爪勾卡榫固定住以後,
除非你用指甲與手指去向兩側解開,
不然它就可以視為融為一體.

然後整個連結器因為 pin 腳眾多,
增大了接觸面積以後,
連結器本體也不容易整個連根拔起.

時代在進步,
以往整個人要彎腰俯視趴在主機板旁邊去連結線材,
有了華碩第一代連結器, 可以就手也算方便,

如今技嘉新一代版本更為人性化!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拿連結器靠近人體可視範圍去操作,
而且也照顧穩固性才是王道!
給技嘉一個讚! ^_^y


注 4 :
網路搜尋裡面,
機殼大廠對於風流方向容有不太一致的觀點,
雖然大同小異啦,
不過我還是挑其中我最喜歡的銀欣電腦機殼大廠,
為何? ^ ^?
因為銀欣單價都比較貴!
最主要是它有附上很細節的實驗觀察,
這是別家在官網望塵莫及的,
也許我沒找到別家也說不定,
反正 google 搜尋它排很前面一定有它的道理:

4-1.
風扇防塵濾網不同材質有不同的風流量通過率,
節錄如下:
"
不同濾網,剩餘風量比較表
剩餘風量
濾棉 20%
塑膠網孔 41%
尼龍紗網 65%
上表為使用 FN121 風扇測試之結果,相對於裸扇安裝,
與風扇安裝不同材質濾網後的剩餘風量測試。

由此比較表可以發現,
如果您現在使用其他種類的超高阻力濾網(濾棉或塑膠網孔),
建議您可以考慮購買銀欣穿甲彈風扇。

只有穿甲彈風扇,才有辦法在這種狀況下,對抗高風阻的濾網並維持足夠的風壓。
"

4-2.
銀欣公司將煙囪效應說得很好,
由下往上的風流,
會是非常棒的選擇.
這也是是為什麼我會在水冷系統給出口訣, 重要依據,
前面剛剛提到的再提一次:
"
口訣如下:
所以單一出口就四進一出;
cpu 水冷系統機殼頂端兩出口就四進兩出, 五進兩出;
cpu 水冷系統機殼頂端三出口就七進三出.
"

水冷系統主要是透過接觸熱源後,
最終還是要靠水冷排的風扇除熱,
240 / 360 mm 各有 2 或 3 顆 12 cm 風扇,
它是固定向外排熱的效果會最佳,
不能讓我們使用者玩一上一下了~ XD
所以只能由下往上煙囪效應,
也所以頂多就水冷排風扇往外排,
其餘一律進風, 包含傳統左後上的排熱扇也要改成進風.

如此煙囪效應會最順路, 不會搶風之餘,
也更符合我們對於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的需求! ^_^y

4-3.
銀欣厲害的地方不只如此,
它還提供 " 檔牆風 " 的提醒,
比如顯示卡扁平狀,
垂直於此的風流,
撞風以後會減損能量, 也就是風流會變小,
這也是我曾提及的系統阻抗之一.

4-4.
甚至銀欣還提出左上頂, 左上後這兩個風扇不可以搶風,
最好一進一出的建議.
這也是我本文大膽採用機殼最頂端一進一出的最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_^y

因為銀欣說:
"
結論: 我們建議讓機殼內部氣流作統一性規劃,提升器流效率的同時,即是整體風扇轉速與數量的降低,進而降低整體的噪音。
"

有沒有, 英雄所見略同! ^_^y

我上面說:
"
透過壓克力側板觀景窗,
我們可以發現:
綠色防塵濾網佛系進風, 雙塔左塔改為進風, 左上頂排氣, 形成局部逆時針風流;
右上頂進風, 雙塔右塔進風, 左上頂排氣, 形成局部順時針風流.
都往同一個出口擠兌, 安排非常符合風流方向統一性.
"

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
風流統一性比啥餘熱回流還更重要, 利大於弊.

★ 我已經爽用, 也達到媲美下吹式散熱器對 cpu 周邊元器件的散熱效果了,
況且根據圖文實證,
打電動時散熱平衡後, 整體 cpu 高 5 ℃, VRM 高 7 ℃ 而已,
用誇飾法涼到快感冒了都, 還回頭找對照實驗咧,
食飽換枵 ( 枵, 閩南語發音: 邀~ 飢餓之意思. )? ^ ^?
結果論直接輾壓一切!!!!!! ㄎㄎ~
所以以上提供給大家參考.

再說了, 以 pa-120 雙塔 cpu 散熱器為例,
解熱能力額定 245 瓦特, 請不要當成紙糊的!
回流餘熱並不會動不動就讓 cpu 熱爆的啦~ XD

熱量再上去也可以選旗艦水冷啊,
這麼熱喔, 人也會先開冷氣因應......


注 5 :
本人經過近二十年的 y-500 導熱膏使用經驗,
順便分享使用 y-500 導熱膏感想.

網路都有網友分享:
" y-500 一罐傳三代, 人走膏還在. XD " 的玩笑話,
是真的! 40g 用近二十年到現在還沉甸甸地將近一整瓶.

雖然頂級的導熱膏輕鬆少個 5 ℃,
我個人認為沒啥大差別,
與怕導熱膏乾掉影響導熱效果, 而常常拆裝清理的時間成本相比,
與頂級導熱膏動輒相差 5 ℃ 就不算大事了.

也可能我使用的環境比較低溫,
所以每次好幾年才更換導熱膏時,
y-500 都不曾乾掉, 還是呈現油性黏稠狀.
然後我都會開機使用一段時間,
關機再巧手卸除散熱器, 也從未將 cpu 連跟拔起黏在散熱器上.

塗抹技巧是可以一併分享,
不過在近代鎖螺絲扣具流行之後,
怎麼個塗抹法應該都是其次了吧?!
因為每次拆開,
cpu 以及散熱器,
兩者接觸面殘存導熱膏都非常少,
這表示扣具壓力十分足夠!
少量導熱膏就夠用了,
每次拆開都是四周外圍一圈擠剩不少導熱膏耶~

我是這麼清理導熱膏的,
以往用過 去漬油 , 味道很差,
揮發性氣體更是對人體有害! @.@~
後來我都選用 藥用酒精 ,
一百元內有找,
500 ml 也夠用非常久了!
最主要是它不會難聞,
也對人體相對溫和.

使用分裝瓶,
將藥用酒精噴濕衛生紙, 擦除導熱膏效果也很棒! ^_^y

清理完舊的導熱膏,
上新的就用我自創方法拿乾淨塑膠袋,
手指以食指套袋沾少量到 cpu 與 散熱器兩者全部畫圓塗滿,
塗滿後怎麼均勻推開呢? ^ ^?
類似女生化妝臉部手法,
以食指輕拍金屬表面,
沾沾沾重複沾染,
這樣就會全部都很均勻又好看!

剛塗好 cpu 表面毛毛地導熱膏,
與散熱器拆卸後表面毛毛地狀態,
兩者非常相似,
後者因扣具壓力溢出四周多餘導熱膏,
原理差不多, 都是接觸沾染後帶出均勻毛毛狀.

江湖一點訣, 講破沒秘訣! XD

兩個接觸面都塗好導熱膏後,
雙塔 cpu 散熱器再輕放上去,
兩個扣具螺絲就交互鎖上.
( 若是風扇四方形, 則是 X 形輪流對角線鎖上. )
一般人都是兩個彈簧螺絲鎖到底......
我會這樣悉心照料:
鎖快到底時開始留意擰轉速度再更慢,
施作小心, 輕觸到底,
點到為止, 含住就好, 避免扭力繼續硬摧.
然後十字螺絲倒轉 1/4 圈很好辨認,
避免鎖過頭殘存應力.
( 此法也可泛用於鎖螺絲固定 12 cm 風扇等應用場景. )

雖然理論上彈簧螺絲會輔助彈回來啦,
但請你仔細想, 硬鎖的瞬間, 毋湯啊!!!!!!

導熱膏用我自創類似化妝手法 -- 食指輕拍沾染均勻法;
還有鎖螺絲點到為止, 輕觸到底含住再倒轉 1/4 圈
vs. 扭力硬鎖硬摧......
這就是我們對待事物最大的差別. XD
( 請不用擔心震動引起的螺絲鬆脫, 那要高頻低頻長時間才去研究的課題! )


注 6 :

身為一個 PC diy 骨灰級玩家,
在此並不是要賣弄什麼身份,
這年頭這種自封的頭銜都是虛有其名罷了~
而是自己組裝比較便宜, 如此而已,
還多了一個自己完成的成就感, 無價.

每每電腦要選風扇,
貴森森的風扇動輒五六百元, 實在是坑爹, 敲盤子, 摃判啊,
雖然是安靜, 但也太貴了.
如果您身家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
管他 3721 通通裝上去完事. XD

又或者如果你有一點點疑惑? 想要了解散熱?
想要省錢? 諸如此類只要符合條件,
與其土師仔用經驗感覺,
不如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科學方法解決,
所以我們才要學熱傳遞學呀!
好跳 tone~
其實說穿了也不過是用估算法去看待倒底要幾個風扇,
要不要用便宜的價格達到散熱目的.

學過熱傳學, 一定會反覆聽到 " 幫得利抗敵訊 ",
邊界條件 Boundary conditions.

複雜的算式在 PDF 檔案裡面有提及,
短短 5 頁, 已經是精華濃縮版,
不過我相信很多人學校畢業後不會想要再看到數學吧? ^ ^?
就好像國中的聯立方程式:
比如說:
1 罐養樂多 + 3 罐義美鮮奶茶 = 241 元;
6 罐養樂多 + 2 罐義美鮮奶茶 = 214 元.
請問 養樂多 與 義美鮮奶茶 的單價各為多少? ^ ^?

你去超商結帳用聯立方程式求解,
恐怕就消火了吧, 默默放回架上. XD

所以 如何選風扇 PDF 檔,
也很貼心地讓你查表就好.

至於後面說到系統阻抗就忽略不計吧,
有誰自己 diy pc 還要做實驗咧? ^ ^?

會查表就很厲害了. ^_^y

話說回來, 確立需求的過程,
我們清楚知道邊界條件就好,
比如說:

這台電腦以 500W 在跑的時候,
與外界溫度相差 5 ℃,
找得到需要多少 風流量 CFM 換算表即可.

我們查表得知, 答案是 176 CFM.
然後選購風扇逛賣場的時候,
大於等於這個數值,
即可得知要買幾個風扇.
( 建議要大於建議值, 這樣可以降低轉速, 用以降低風切噪音. )

便宜風扇通常比較吵對不對?
那透過主機板 BIOS 的溫度曲線去降低轉速也是很美妙的事,
不要讓風扇達到最大轉速通常就不會太吵.

這樣又學到一招幫得利抗敵訊了吧?!
嘻嘻~ ^_^y


★ 參考討論串: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2&t=7142332
[ 分享 ]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Mobile01

★ 參考討論串: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9&t=7142236
[ 分享 ] 電腦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進塵量少, 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新方向, 實證高效散熱布局. - Mobile01


★ 參考報導: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69569812.A.E05.html
[測試] 測試雙塔散熱器風扇安裝方式對溫度的影響 - 看板 PC_Shop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 以上同一篇參考報導, 狼大一文多發, 請參考論壇位置: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60030&snA=614493
【心得】測試雙塔散熱器風扇安裝方式對溫度的影響 @電腦應用綜合討論 哈啦板 - 巴哈姆特

https://wolflsi.blogspot.com/2022/11/blog-post.html
港都狼窩2.0: 測試雙塔散熱器風扇安裝方式對溫度的影響

https://wolflsi.pixnet.net/blog/post/70279161
測試雙塔散熱器風扇安裝方式對溫度的影響-港都狼窩 WolfLSI's Den|痞客邦
https://reurl.cc/6q2O06
網誌縮網址


★ 參考討論串: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752034918.A.94D.html
Re: [情報] Noctua A12x25 G2現已發售 - 看板 PC_Shop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 參考電腦風扇大廠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Datasheet 報導:
https://www.sunon.com/uFiles/file/03_products/07-Technology/004.pdf
如何選擇正確的風扇或鼓風扇.PDF

★ 參考報導: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824536
(1) [不專業開箱]不太新螢幕&新主機板GIGABYTE B550 AORUS PRO AC (rev. 1.0) + 隨意電腦組裝教學 - zeta84207的創作 - 巴哈姆特 - F_PANEL_(_前端控制面板插座_)-連結器

請搜尋關鍵字:
" 發明這東西的一定是天才 ".


★ 參考報導:
https://www.asus.com/tw/support/faq/1054765/
[顯示卡] 如何安裝顯示卡隨附支撐架 | 官方支援 | ASUS 台灣

節錄:
4. 找到顯示卡需要支撐的點。通常支撐點位於顯示卡的右上方,
靠近顯示卡重心的地方,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顯示卡的彎曲和下垂。

編按:
連華碩官方給出的參考解答為顯卡偏向右邊,
請留意關鍵字:重心,且因為三風扇正中間剛好有風扇孔,不方便架設顯卡支架。
所以筆者挑選在 pcie 插槽尾端,
雙風扇就會是顯卡中間,
三風扇頂多往右一些,會是顯卡支架選址最佳解。


★ 參考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65L4pG_6w
【装机教程】全网最好的装机教程,没有之一 - YouTube


★ 參考報導:
https://www.silverstonetek.com/tw/tech-talk/wh_positive
教學 - 推薦∣SilverStone銀欣科技 - 什麼是正壓差?

編按: 講到爛的正壓差.

★ 參考報導:
https://www.silverstonetek.com/tw/tech-talk/wh12_008
教學 - 推薦∣SilverStone銀欣科技 - 如何讓機殼散熱效率,贏在起跑點?

編按: 風扇防塵濾網不同材質有不同的風流量通過率.

★ 參考報導:
https://www.silverstonetek.com/tw/tech-talk/wh_airflow
教學 - 推薦∣SilverStone銀欣科技 - 正確的風流概念

節錄:
1. 在機箱同一側同時有出入風口而且靠的相當接近。
... ( 圖片 ) ... ( 恕刪 )
容易造成熱氣回流機箱內,降低整體散熱效能

編按: 透過本文實證, 為求風流方向統一性, 餘熱回流可忽略不計, 整體而言利大於弊.

節錄:
2. 檔牆風
... ( 圖片 ) ... ( 恕刪 )
在電腦的裝置中,有相當多數元件的外型,是呈板狀,或接近扁平,例如:顯示卡,主機板,硬碟。
當風向垂直吹向該平板元件時,氣流會被迫轉向,無論是轉向同一方向,或是向四周打散,氣流都會因為轉向導致能量損耗,氣流會減少。

節錄:
6. 兩顆風扇垂直並列搶風
局部風壓不平衡,會造成整體流量降低,建議這種地方將風向調整為一進一出。
... ( 圖片 ) ... ( 恕刪 )

節錄:
7.
( 部分圖文恕刪~ )
結論: 我們建議讓機殼內部氣流作統一性規劃,提升器流效率的同時,即是整體風扇轉速與數量的降低,進而降低整體的噪音。

編按: 最重要 第 6. 第 7. 這兩大部分,
也是本文大膽採用一進一出創造風流風向性統一性的原創基礎來源之一.


★ 參考報導:
https://www.silverstonetek.com/tw/tech-talk/wh08_0266
教學 - 推薦∣SilverStone銀欣科技 - 什麼是煙囪效應?

編按:
包含不限於以上銀欣公司學校沒教的事, 還有所有附註報導與討論串等等,
融會貫通以後, 本實作成功分享文於焉誕生.
本文完整版已經都給予完整解答, 努力進前朝著教科書式經典標竿致敬. ^_^y

發現雙塔 cpu 散熱器風扇對沖產生 X 形廢熱路徑新大陸,
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實證非常有效就好了, 實用最實在.

本討論串目的推己及人, 希望共享共好此一研究實作成果而已,
剩下的交給時間, 參與實證的人越多發酵越快......

或者大家提出更多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實證也可以呀, 感恩! ^_^y


嚇吧 wrote:
[ 分享 ] 雙塔 cpu...(恕刪)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這作法在目前CPU效能過剩的情況是沒問題..

現在CPU工作溫度都很低. 雙塔扇轉速都只有40%.

要是用在高溫的處理器, 那整台電腦大概會熱爆..

CPU的廢熱一直在循環.
很棒的發文! XD

你一開頭就用雙重否定, 看起來也沒多肯定啊~
結果結論就露餡了, 圖窮匕見又在餘熱回流,
但我還是要熱心解除你的 cpu 熱爆心理罣礙. ^_^y

你知道這樣的苛求不輸用核彈攻擊大巨蛋核發執照,
要求核彈級的疏散人群速度嗎? ^ ^?
然後拿著這種異常詭異自己想自己對來刁難,
用攻擊發文者在明熱心分享文的方式,
好滿足你的檢舉者暗箭難防的小小虛榮心優越感吧.

在 cpu 熱爆之前你就會先開冷氣了啦~
在 cpu 熱爆之前就會先功率降轉了啦~
還熱爆~
超好笑! XD

機殼又不是放在半封閉櫃子自己作死,
散逸出來混到新鮮空氣就大幅降溫了.

這麼容易熱爆, 首先要哭的是散熱器大廠,
pa-120 額定 245 w 被當成紙糊的喔? ^ ^?
況且我已經確認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都正確, 事實也證明利大於弊,
文中會仔細講解給你聽.

發文之前先要求你看完全文實證成功範例,
不然也可以節錄三行給大家補課看看,
臨時抱佛腳; 臨陣磨槍, 不亮也光:

"
綠色防塵濾網佛系進風, 雙塔左塔改為進風, 左上頂排氣, 形成局部逆時針風流;
右上頂進風, 雙塔右塔進風, 左上頂排氣, 形成局部順時針風流.
都往同一個出口擠兌, 安排非常符合風流方向統一性.
"

根據本文實證的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已是最佳化處理,
我堅決不會將右上頂的藍光進風扇改為常規排熱扇,
因為機殼右邊三顆都在進風, 還沒混到多少熱風還很低溫就被吸走了~
作 白工 虛功 最浪費 就是在說你們這些腦袋灌到控固力!!!!!!

灌水泥食古不化就算了又再亂嘴, 噴啥 cpu 熱爆~ XD

根據本文實證的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已是最佳化處理,
我也堅決不會將左下 pci 插槽式渦流扇撤除,
專門對付顯卡廢熱, 正確部署兵力, 不必自毀長城.
除非使用水冷排,
240 mm / 360 mm 各有兩個或三個 12 cm 風扇,
那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另當別論, 可以順便參考前文我的口訣.
前文完整版已經都給予完整解答, 努力進前朝著教科書式經典標竿致敬. ^_^y

機殼內充分混合廢熱的區域僅限於雙塔右塔以左,
顯卡與 pci 渦流扇中間以上,
而在這片 cpu 與 gpu 最需要的區域,
我都各給一個排熱扇了, 對抗廢熱, 兵力部署正確.

最熱其實卡在雙塔 cpu 散熱器左塔以左,
主機板左後方 VRM 向上朝人,
cpu 供電線穿過的那一個狹窄廊道.

如果大家心裡有嚴重罣礙, 本來綠色防塵濾網佛系進風,
不嫌 錢多 事多 維護又多一樣, 再改為外掛進風扇就好了,
用多一道進風去幫助這一片充分混合廢熱的區塊嘛!

量大管飽咩嘛! ^_^y


我個人認為不必這麼麻煩疊床架屋, 吹毛求疵, 杞人憂天,
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中高階配備以下而已,

根據 pdf 檔 查表 500 w 內外限升溫 5 ℃,
排廢熱需要風流量 176 CFM 是熱傳學標準解答.

花錢的大爺追求旗艦的用水冷就好了,
以散熱而言, 水比空氣更有力.


然後又再陷入死循環無解問題,
我就問旗艦顯卡的水冷咧? ^ ^?
設備你要出贊助? ^ ^?
啊不就很愛用嘴 cpu 熱爆~ XD

對於 cpu 右上頂進風扇怎麼那麼多心裡罣礙啊? ^ ^?
超好笑! XD
cpu 還不是最熱的, cpu 普遍熱不過 gpu 的啦,
65w, 105w, 就算使用者手動再 oc 超上去 x1.6 倍功耗瓦數 好不好~
還是不敵隨便一張中階顯卡發熱總熱量,
輕輕鬆鬆飆破 80 ℃ 的熱浪.

但請大家仔細回想,
並且勇敢伸出你那發財的小手,
你把手放在機殼風扇出口,
有被顯卡飆破 80 ℃ 導熱管熱浪燙到嗎? ^ ^?

過去沒有, 現在沒有, 將來萬一有就會上新聞了,
事實證明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

為什麼? 因為空氣會稀釋廢熱,
請去查 " 空氣比熱 ",
關鍵字都給你了, 自己要會作功課啊,
不要凡事都要人家提點,
然後在那邊幻想熱爆 cpu 上網開噴.
哈哈~

要把整間房間捂熱,
要多大熱量你知道嗎? ^ ^?
空調均勻冷房在你背後非常火, 你又知道嗎? ^ ^?
除非你把機殼藏在半密閉櫃子裡, 自己作死那就算了~ XD

然後我已經有用機殼外放置廣告活動扇的方法去導引消散部分熱量了,
再說了, 排出來的熱量,
一混到新鮮空氣, 會被大幅度稀釋.

左上頂的 cpu 廢熱根本趨近無感, 知道高於常溫但無感的程度,
左下的顯卡 gpu 廢熱還比較熱乎,
親身手放在出風口實測真心不騙. ^_^y

偏偏來留言的絕大多數都在心裡罣礙 cpu 右上頂進風扇,
難怪領先占比 1% 教不動 99% 腦袋灌到控固力?!

然後都已經給出數據且成功了,
才又在那邊空口白話 cpu 熱爆~

去嘴老黃皮衣刀客啊,
看看旗艦顯卡 5090 fe 官方首發版,
僅保留 pcb 中間那一塊, 顯卡頭尾都風扇,
那才是內循環真噴熱爆 cpu 好嗎?! ^_^y

而 pci 插槽式渦流扇專門對付顯卡廢熱,
一出口混新鮮空氣,
溫升又如何? ^ ^?
餘熱回流又如何? ^ ^?
實測成功證明 -- 利大於弊.

反觀你出一支嘴 cpu 熱爆最快啊~
呵呵~

與其在這裡用幻想的 cpu 熱爆,
來來來, 你來, 不如出你幻想中的最頂級設備贊助, 我們再來談.
作人不要那麼懶, 自己親身上來實作看看啦.

千萬毋湯出一支喙啊...... XD

本文不只回你,
也歡迎大家聽話照作本文已經成功的實證,
我是真的有開側板, 手深入雙塔那條鴻溝, 滿滿都是 X 形廢熱風流.
雙塔透過風扇對沖, 還有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 果然媲美下吹式散熱器,
看著那碩大占好占滿的雙塔 cpu 散熱器, 果然數大 便是美.
達成高效散熱, 又防積灰, 大散熱大成功! get ! +1
大幻想 cpu 熱爆大失敗.
或者大家提出更多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實證也可以呀, 感恩! ^_^y


nick667 wrote:
這作法在目前CPU效能過剩的情況是沒問題..

現在CPU工作溫度都很低. 雙塔扇轉速都只有40%.

要是用在高溫的處理器, 那整台電腦大概會熱爆..

CPU的廢熱一直在循環.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好奇想了解一下,大大所使用的 pci 插槽式渦輪扇的位置是在那裡呢?是在顯卡的上面?還是顯卡的下面?
另外渦輪扇是單面進風還是雙面進風的呢?
pci 排熱渦輪扇為單面, 在顯示卡下方.
風流量 42 CFM, 2200 rpm, 型號 fox-1.

詳細解答:
安排兩個出口:
機殼左上頂排氣扇管顧 cpu 最大熱源, VRM 等散熱;
然後左下 pci 渦流扇專門對付顯卡廢熱用滴! ^_^y

pci 渦流扇應該很難在顯示卡上面,
就算勉強有位置, 也不會選這裡,
因為這樣會搶風!
究竟要綠色防塵濾網佛系進風呢? ^ ^?
還是要雙塔 cpu 散熱器左塔進風呢? ^ ^?
然後還是要 pci 渦流扇排氣呢? ^ ^?
互相搶風? 毋湯啊......

所以必然絕對是安排在顯示卡下面 pcie 插槽,
出風口擋板固定而已, 沒有 pcb 金手指結構.
我選在由下往上數, 倒數第二個槽位,
最下面有機殼前面板插座要避讓.

pci 渦流扇單面, 我將它朝向顯示卡,
這樣熱風就會盡可能地介於兩者中間.

假若沒有此 pci 渦流扇,
一般機殼廠商有些會附可重複拆換的洞洞板擋板,
優點有二:
讓顯卡就近吸到一點外界新鮮空氣, 也就是冷空氣;
一方面機殼右邊風扇進風過來, 也可以順著洞洞板擋板佛系排氣.

這要看機殼正壓差風扇配比,
就算是正壓差, 因右邊三個風扇距離過遠,
系統阻抗要看實際上機測試:
右邊進風太小, 那就會是顯卡就近透過洞洞板擋板吸氣;
右邊進風給力, 那就會是理想狀態由右邊三個進風扇,
提供新鮮空氣來充分混合後散熱.

這也是我專門放一個 pci 渦流扇的用意,
都別爭了, 對付顯卡發熱大魔王,
安排 pci 渦流扇直接就近大量排熱就完事了.


LilNick wrote:
好奇想了解一下,大大所使用的 pci 插槽式渦輪扇的位置是在那裡呢?是在顯卡的上面?還是顯卡的下面?
另外渦輪扇是單面進風還是雙面進風的呢?
__ AMD粉絲,CPU&GPU首選! v( ̄︶ ̄)y __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