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架構5v,12v會互相牽制(黑騎士,金鈦極,皇鈦極..等)
大壓升壓降+電壓稍不穩,尤其重載
甚至比一些傳統的雙晶順向單磁性放大還差
轉至
http://wolflsi.pixnet.net/blog/post/34887411




主要是2次側的關係,全漢就是不做雙磁放大or dc to dc
才會造成有這樣的輸出曲線
反正企業的考量是怎賺錢才是最重要
像新巨就有做過主動鉗位,2次側改用12v dc to dc出5v,3.3v
做出來的東西才會穩,可惜新巨已經退出零售一般消費市場
http://wolflsi.pixnet.net/blog/post/32007550

其他小廠的也懂的用主動鉗位,2次側改用12v dc to dc出5v,3.3v
電壓就是較穩多了
http://wolflsi.pixnet.net/blog/post/32009566
主動鉗位…… XD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也……等一下我去GOOGLE看看。
我想買550W以上的,我目前看上Enermax(保銳/安耐美)的 金魔冰核或 白金冰核。
http://www.enermax.com.tw/home.php?fn=chi/product_a&lv0=1
您可以評論一下嗎?
我本來想買白金,可是怕ripple太大聲,會不會呢? 是不是轉換效率愈好,ripple就愈大聲呢? 有主動鉗位嗎? 還是dc to dc呢?
19830129 wrote:
全漢的主動鉗位,同部...(恕刪)
diocequeen wrote:
喔喔喔喔喔……出現一...(恕刪)
沒很懂,看自己要不要找資料而已
網路很多文章要自己找
http://www.silentpcreview.com/article1299-page5.html
http://www.techpowerup.com/reviews/Enermax/EPM850EWT/4.html
Kenny_Din wrote:
以下有狼大 每階段的...(恕刪)
我是覺得這有時不一定
dc to dc也不一定響應就差,有的其實也還好,也是要看整體設計(成本問題)
通常影響比較多的都1次側
主動鉗位"通常"動態響應比雙晶順向,llc諧振好
而且就算主動鉗位動態響應好,但因5v 12v牽制嚴重,電壓調整雖快,但沒到定位(中心橫線)

但還是可能要看細部設計
像皇鈦極主動鉗位測出來,動態響應某部分也不怎樣(也非dc to dc)
http://wolflsi.pixnet.net/blog/post/48707842
像皇鈦極這種架構(同金鈦極,更高轉換效率版)
做到650w,看這規格基本感覺就是重視12v輸出,5v,3.3v才最大100w,其他都分給12v

那用這種不利12v重載的架構,給重12v輸出用,感覺就是不搭
唯一想的到的是靠這種成本較低些,就可達到白金高效率的架構
靠著其他賣點硬做到650w
19830129 wrote:
我是覺得這有時不一定...(恕刪)
動態響應的確是看整體設計與作工 例如海韻的G系列(DC TO DC結構)
動態響應也不錯 (仍比金鈦級差一點)
但單磁放大電路想做好會容易點 DC TO DC多中間多了一個電路板 會慢一些些
至於皇鈦級這設定 廠商應該也有廠商的考量吧!
3.3V 5V 規畫 100W 這點我覺得還好 目前3.3V 5V普遍輕載 也用不到這麼多
若硬碟多 常用USB的則要考量一下
雖說因架構關係 12V與5V的干涉較嚴重 但只要不超過正負5%的範圍就還好
白金的效率是這顆的重點 適合給 長時間開機 又不超頻的人使用 可以節省電費
Be quiet E7系列 也是同樣的設計 我想每種設計各有優缺 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