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使用歷程
大約20年前,國小高年級時候,第一次上電腦課使用的滑鼠是底部是一顆球的類型,移動不順的時候就要打開底座,把球拿出來清潔一番,相信也有很多學生會把球拿出來玩,我就是其中一個,有次還不小心讓球掉了,就這樣被老師發現上課沒在聽。後來漸漸的被光學滑鼠取代,可以更快移動鼠標,重量降低不少,清潔也方便多了。大約是國中時候,家裡迎來第一部電腦就搭配光學滑鼠,所以到現在工作的10幾年都是用光學滑鼠,從有線用到無線,也曾經買過雷射滑鼠(標榜可適用在不同的材質上),不過使用上大同小異。
而今日又回到滾輪滑鼠,只是球從底部拿到上面來使用了

需求及如何選擇
最初的需求是可以減少手部的痠痛感,所以作了一些功課,人體工學鼠、直立鼠、軌跡球,這三種都是列入考慮的類型,不過體內有著顆喜歡新鮮事物的心,很快就決定入手一隻軌跡球來試試,當然也在網上找過很多資料,版上也看過很多人分享經驗,都讓我更進一步想玩看看軌跡球。簡單列了一些需求來選擇目標:
- 以姆指操作球體
因為作過些功課,所以知道軌跡球也有分不同的樣式,會選擇大姆指操控,單純是我不習慣用中指按左鍵,用中指按左鍵就跟我用非慣用手寫字一樣困難。 - 單一滑鼠連接多部裝置
其實我在入手M575S的時候,並不清楚能不能同一個裝置連到不同電腦,不過入手的第一天測試沒有問題(工作用Windows使用Logi Bolt USB;個人的MAC使用藍牙)。 - 如果為充電式,希望是USB-TypeC(才可以一統家裡的充電線)
M575S是使用電池,其實用過很多滑鼠,我還是比較喜歡裝電池(望向巧控滑鼠…心想怎麼會有人設計充電中不能使用的滑鼠啊…) - 靜音按鍵
這個真的很重要,工作期間有時候會需要一直點點點,如果聲音太大太清脆,真的會腦怒 。
首日使用的感想
從一般滑鼠突然改為軌跡球,沒有想像中難以操作,原以為操作鼠標的時候會有一段一段的「頓挫感」,不過實際上操作還蠻滑順(上一次使用滾輪的經驗是國小時候,把滑鼠上下顛倒,直接操作球體,很頓不好操作),不過我覺得最需要適應的部份是「拖曳」,使用一般滑鼠狀況下,很容易地,只要食指按住,移動滑鼠即可,而在軌跡球的操作上,食指一樣按住,但是需要大拇指來移動鼠標,這個是我最不能適應的操作,不過拖曳在電腦的操作上很常見,應該過個幾天或是幾個禮拜應該就適應了。優點的話,就是軌跡球最大的特點,不需要移動(手腕),就可以在整個螢幕中移動自如,用力的滾一下球體,就可以讓鼠標由右螢幕跑到左螢幕,雖然一般滑鼠在高dpi上也可以快速的移動鼠標,不過我實在不擅長使用這麼靈敏的滑鼠,所以軌跡球使用上我很滿意。
不習慣的部份,對於首次使用,透過球體來控制鼠標精準度還是不足,雖然大部份操作上使用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對於畫面上比較小的按鈕,無法像使用一般滑鼠很快就可以精準的移動到按鈕上,不過這個透過練習,應該很快就可以上手了。
N日後的使用感想
單一滑鼠連接多部裝置的部份,原本以為可以順利的讓工作Windows筆電使用bolt連線,私人Mac使用藍牙,不過實際上這樣似乎行不通(或是我不會設定),Mac連線藍牙後,再回到Windows筆電,我發現動不了了,所以目前的使用方式是…一律用藍牙,切換電腦使用就重新連接藍牙(導致電腦上的連接裝置一大串的ERGO M575S…),不過我想再過一陣子,我就會入手MX Ergos了。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常常會需要截螢幕畫面與系統、品管工程師討論,以往使用一般滑鼠時候,常常因為辨公桌的空間不足(其實我我東西堆太多),截到一半就發現無法移動,導致截圖失敗,改為軌跡球滑鼠後,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不過前提要先習慣按著左鍵,同時滾動球體來移動鼠標,大概在第二天使用的時候就已習慣,而且M575S的左右按鍵操作蠻輕鬆,不會有過硬的手感,應該也是這個原因,所以拖曳的操作(點擊左鍵同時滾動球體)很快就上手了。
原本想法是在家裡用一段時間後,再把M575S拿去公司使用(怕尚未適應,影響工作效率),不過經過一個週末六、日的使用,自認為操作與一般滑鼠無異,適應時間沒有太長,也完全可以感受到不需要移動手腕的舒適感,所以就直接拿去公司使用,對於長時間電腦工作者真的非常適合,大推!
如果真要挑毛病的話,我希望能有無段滾輪,因為軌跡球可以快速的移動鼠標,而M575S滾輪仍是一段一段的慢慢滾動,會有一點跟不上操作的感覺(或許再高一階產品就會有這個功能,不過我就沒有特別研究了),至於下次會不會考慮軌跡球?會,而且我還會買高一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