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小時候爸爸用的是大片軟碟片
後來國中開始用小片軟碟片
內容量超小
高中時軟碟片和光碟並行
還學過檔案分割
感覺光碟毫無優點
1,燒錄久 還可能失敗
2,常懷疑會凹到或刮到 必須使用專用盒
3.無法修改...優點是別人不能竄改或刪除內容 頂多整片破壞或者掉包
後來進入記憶卡時代 光碟就被淘汰了
到去年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疑問
不可能任務1
阿湯哥潛入機構去偷取探員資料
但是軟碟片能裝多少資料?
還有其他洋片也有類似橋段
那小小的軟碟能裝啥?
這時我上網查
才發現軟碟片有大容量版本
當然可以複寫
要用較好的軟碟機來用
好的軟碟機可以向下相容小容量軟碟...
那...為什麼跳過這個世代
還要用超不方便的光碟
完全不理解啊!
它用的是專屬磁片
因為是封閉專利,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被淘汰。
剛出的時候,價格昂貴。
當時光碟燒錄機已經慢慢崛起了,RW 可複寫光碟片容量比它大,可靠性也比它高。
傳統磁碟片、光碟,是開放格式的(ISO 標準),任何廠商都可以推出機器、片子。
但是這種專利磁片格式的,就只有 ZIP 一家可以生產而已,且它不願意授權給別家廠商生產。曲高和寡,最終就被淘汰了。
ZIP 後來還有出一種微型磁碟片 40MB 的,只有一個瓶蓋的大小。
*****************************************
SONY 的 MO 光碟片 也是一樣


它是一種有塑膠外殼的光碟片,外殼有透明的,也有不透明的。外型極類似 3.5" 磁碟片。
內接式 MO 光碟機,也是非常類似 3.5" 磁碟機。
容量有:640MB ~ 1.2GB
電影不可能任務中,男主角用的那個應該是 MO 光碟片,不是磁碟片
SONY 最喜歡搞獨家專利規格,但最後都是淘汰收場。
比如最初錄影帶有 Beta (小帶,SONY 的)和 VHS (大帶,開放規格)兩種。最後是 VHS 勝出。
記憶卡也是,弄什麼獨家專利規格的,最後都是淘汰。
iwasafool wrote:
:(...我只是網路...(恕刪)
Sony MO可以複寫
這個在大概10多年前還是有廣泛使用
我也是在那時透過單幫託購從日本買進來
兩台複合式光碟機(一外接一內接)
光碟片的托盤上面有加邊
可以把MO光碟盒放進去使用
缺點
真的超級難買到
所以當初託購就買了10片回來放
後來SD卡出現又有USB隨身碟出現
MO就被打入箱子封起來了
另外
的確也可以向下相容
只能讀不能寫
只要把盒子拆開就能夠讓普通光碟機讀取
裡面也是薄的光碟片
只是用了個類似比較大的1.44磁碟片盒子裝起來
上面的讀寫擋板就跟1.44磁碟片一樣
可以拉開
還有一種也是
就是DVD-RAM
類似MO但是容量更大
是MO的改良款
這個才是真正開始威脅到MO的元兇
我也有兩台+5片三菱DVD-RAM
也是日本買進來用的
不過也是很短命
MO大概用了有四五年吧
DVD-RAM則是一兩年
就被USB隨身碟跟SD卡取代
一樣丟箱子封了
iwasafool wrote:
可複寫光碟片....(恕刪)
這個市面現在還有賣啊
標 RW (Re-Write,可複寫)的,就是可重複燒錄的。
價位大約是普通一次寫的光碟,10倍價錢
普通一片5元來講,可複寫的可能 50~100元。以前更貴,現在都白菜價了。
早期作業系統 ISO 檔,還不流行弄到 USB 隨身碟安裝的時候,都用這種 RW 可複寫光碟片,才不會燒一次就浪費掉。
光碟片,聽說品質最好的是 日本太陽誘電,其次 變色龍。
萊德 在 CD 時代比較好,DVD 時代就不行了。
不過人情片,一般都買最便宜雜牌的。有些放久了,染料層脫落...什麼保用50年,都騙人的。
光碟收納包,裡面放上百片,看的時候要還抽換片的,還不如小小一台 USB3 2.5" 隨身硬碟。
早期 2X DVD 燒錄機,一台要好幾千元、上萬。現在 40X、50X 的一台 500元有找....
藍光機可能比較有用,不過網路發達,花錢看片的人也少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