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可以,但是同樣要先搞懂一點,就是頻寬跟速度的差異性,頻寬代表著最大傳輸的極限,而性能代表實際存取的耗費時間,如果是資料傳輸用途,那自然是需要判斷NAS所能提供的頻寬是多少,只要大於硬碟就沒有問題。但如果是系統使用,那就是要看能提供的IO性能,也就是存取次數的上限為多少了,一般都是用IOPS做為判斷。另外要看你想做到的結果,如果是要把資料碟移到NAS上,這自然沒問題,直接將硬碟安置NAS就完成了,但是如果是系統碟,那就必須依靠網路技術,才能做到電腦無硬碟,利用網路傳輸來做存取了。內容長度超越系統上限了(未完待續)
再來說說頻寬跟效能之間的差異性部份,所謂的頻寬,其實很簡單,就是最大的傳輸極限速度,這個部份無論是有線或是無線網路,都可以勝任,所以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是效能表現部份,無線網路就完全無法做為傳輸使用媒介了,因為無線網路的反應速度非常的慢,因此無法用在小檔案的利用方面,因為磁碟效能主要就是計算每一次存取的動作,所需要耗費時間是多少,才進而得出的結論,只要IO耗時越短,系統的流暢度則自然越高,如同顯示卡的張數一樣,越短存取時間,而且次數越高,就是代表著畫面越流暢的意思。因為系統主要是以4k~64k為主要檔案大小,因此當要透過128k的網路做傳輸時,就需要更高的反應速度要求,才能滿足128k才傳輸一次的網路使用條件,否則速度將會變為減半的結果。
rm2060 wrote:WINDOWS系統...(恕刪) 簡單來說,就是最少要是兩顆RAID0,才能達到本機時候的效能表現,這還只是一般硬碟的算法,如果是所謂的NAS專用,可就不只是兩顆而已了,不過我的要求,通常是遠高於一般要求的,所以也許你是能接受也說不定,上面指的都是數學計算原理得到的結論。辨識方式很簡單,只要跑HD TUNE就可以知道了,重點在於時間的部份,頻寬多大則完全與系統無關,因此可以不必理會。這麼說明好了,我們假設執行10s測試時, SSD它的每次存取時間是1s,而傳統硬碟則是10 s, 那麼兩者的總傳輸量,當然就差了10倍,看似都跑了10秒時間,SSD是做了10次傳輸,但HDD卻只有一次,即使SSD執行一次只有10MB,而HDD是100MB,但是兩者實際上是一樣快的,這時候可不能認為HDD的100MB比較快。(上面只是比喻,實際上SSD是HDD的100倍差異)WIFI的速度對照我已經貼過百次不止了,所以你可以自己嘗試比較,WIFI是絕對不適合系統小檔的,原因就是上面那般,看似一樣快,但是WIFI實際上確實非常慢的。
rm2060 wrote:所以,NAS透過有...(恕刪) 要做到NAS開機,其實是很容易,只要NAS支援ISCSI即可,再把系統移植到ISCSI的虛擬硬碟空間裡,就可以做到,而開機連結方式則有很多方式,可以是一般網卡+資料傳輸方式開機,也可以是INTEL高階卡,用類似UEFI的指定連結方式開機,詳見NAS官方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