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在某大學當研究生,念研所之前,我從沒想過NAS這樣的東西會有這麼多人在用。
我自己的LAB就有兩台,隔壁某間比較熟的LAB大概有三台,那間LAB也是自己LAB以外我唯一熟的一間。
另外,也有看過系上其他LAB網頁是用NAS架的,我打工的地方也有用了一台。
廠牌來看,大概1S牌+1T牌+其他Q牌。
幾年前開始接觸NAS這類產品,我用的是P牌的某超便宜機種。
當時沒有認識的人用過NAS,我純粹是想拿來當準系統用。
不過,使用上感覺不太好,總是遇到效能瓶頸、當機、嚴重延遲之類的問題。
但也算是開了眼界,除了效能的問題之外,我認為他在功能上算是相當棒的。
小小一台省錢省空間省電又安靜,可以掛硬碟和印表機來分享,可以幫忙下逼梯養動物,還可以掛一些奇怪的service。
當時的我來看,簡直是神。
一年前開始上學,發現學校的NAS其實還不少,而且很多人也喜歡在NAS上分享東西,沒事就丟東西上去,無聊就上去看一下有沒有新東西。
學校用的NAS比我之前用的機種好很多,價錢不是同一個級別的,效能、功能和介面也就不是同一個級別的。
目前為止,我真正管理過的還有T牌和Q牌,大概都算是比較老的機器。
T牌是在我擔任網管的地方用的,接任時就是故障狀態,似乎是網路設定跑掉,原因不明,而且帳號密碼沒有交接。
當時找了一些使用文件,不過都非常簡要,大略提到這台NAS有哪些功能,卻也沒提到功能執行下去到底會怎樣。
因為沒有網頁管理介面的帳密,我就用機殼上的按鈕設定網路,設定了半天還是失敗,相當挫折。
後來膽戰心驚的按了reset再重開機,reset顯然沒有像說明文件上那樣作用,不過網路設定卻變得聽話也就順利上線了。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那台的管理者帳密,但是實在不想再去動他,或許也就因此讓我對T牌的印象不是很好,耐性也直接歸零。
另外是Q牌。
隔壁LAB的Q牌NAS偶而會掉硬碟,抽插一下就可以恢復正常,不過他們偶而會抱怨那台的CPU跑raid5實在不太夠力。
我自己LAB的Q牌,在我進來之前,似乎出過一些狀況,詳細情況我不曉得,不過處理的學長對當時Q牌的即時技術支援讚不絕口。
前一陣子,我也搞了一台Q牌來用,放在某個剛升級超大頻寬(20m?)adsl的同學家裡,以peer-to-peer的方式進行長達一個多月的頻寬測試(?),使用上也相當順利。
我用過裡面的download station也用過qpkg裡面的transmission,transmission功能還不錯也可以用pt,但是速度似乎還是比不上win的ut。
這其實也還好,我也曾經試用過幾種linux-based p2p client,相信這是linux-based的宿命,或許這也稱得上是一種信仰。
不過,記得沒錯的話,之前我有用rsync來備份資料,當時rsync的傳輸速度似乎比拉網路芳鄰傳還慢,不太清楚是什麼原因。
總結來說,目前周遭多數都是Q牌,因此對Q牌的介面也算是比較上手,選擇上也會比較偏好Q牌。
不過,我覺得NAS這種東西大概都是平時很好用,但是一出事的話,不分廠牌都一樣準備挫賽。
選擇控制介面給自己感覺最親切的機種或是廠牌,至少可以讓自己在資料的生死關頭冷靜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