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北找到了新工作,租的地方小到房東下輩子一定會有報應,連放一台主機都顯累贅,所以我決定自己再買一台NAS,當作主要的資料儲存槽。
我的需求不高,1 Bay的就好,反正現在硬碟大又俗。有人可能會不了解我所謂的「資料儲存槽」是啥意思,因為我的筆電硬碟不大,是用SSD,所以幾乎所有不必放在系統槽裡的資料,我都會把它趕出SSD(不能浪費空間)。至於為何不買DAS?因為DAS無法獨立運作啊!我每天平均會下10GB的影片,雖然跟一些大大比起來是小witch,有台NAS還是比較符合經濟效益的。

我買的NAS是QNAP的TS-119P+,會選它的原因是價格。之前稍微做了一下survey,它是300美元以下算非常超值的入門款式(講明了,萬元以下的「採購單 」,太后通常比較容易點頭),核心規格可以直接參考官網。

△趁中午大家都出去吃飯時偷開的箱。裡面有光碟、使用手冊(其實為了愛地球,這兩者可以免了,需要NAS的人,誰沒有網路?)、電源線跟網路線。
老實說它的規格只是入門等級,1 Bay、Marvell 1.6GHz處理器加512 RAM,要當多媒體伺服器可能會比較辛苦,不過我的要求也不嚴苛,只要可以做簡單的文件檔案伺服器就好,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這樣應該是綽綽有餘。

△前置面板就是簡單的免螺絲抽取盒,我很懶,所以如果沒有這種設計是不買的,不管你是幾Bay都一樣,因為很多硬碟太多、預算比較不足的玩家一樣也會把NAS當作硬碟抽取盒用。另外左下角的那個按鈕可以搭配前置USB介面做單鍵複製,這些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eSATA埠在後面。以前我一直好奇為何不做在前面,後來想想應該是因為比較不常用到吧。比較高速、少抽插…呃,少插拔的介面還是放在後面才能遮拙。
玩NAS,還是要有點基本網通概念。問題並不是出在韌體是否簡明易用,而是玩家們有沒有辦法解決在安裝動線中出現的困難,假如你請一個從來沒架設過簡易網路環境的初學者來裝NAS,那麼光是要完成初始化的工作,可能就會搞得焦頭爛額,我想這應該也是QA們最常接到的月經題。
我不想接到公司的路由器,暫時要用電腦先跟NAS對連,所以必須把電腦的位址與NAS設在同一個子網段,然後在瀏覽器上打NAS的出廠預設位址進入。反觀如果是有路由器的話,用官網附的QNAP Finder直接在區網裡尋找或管理機器就好,有太多台NAS的話,這樣也不必一台一台背位址。
我在設定時犯了一個錯誤,因為iMac的固網已經接到NAS了,所以必須再透過無線網卡上網。嚐試著用QFinder來連NAS,卻怎樣都找不到,後來才發現是腦殘把WiFi的順序設在固網前面,iMac內部的路由表又沒設定好才會這樣。如果你也有遇到這個問題,請記得調整一下路由就好。

△功能分類及排序很有條理,操作動向明確,很清楚什麼是一般人最會用到的功能。

△網頁式檔案總管。建議是如果在區網,傳送檔案還是透過AFP或SAMBA比較好。QNAP的上傳介面應該是用php跟apache架的,無法規避2GB的大小限制,而且目前不支援直接把檔案拖曳到瀏覽器裡,或者是上傳整個資料夾、或一次上傳多檔,這些都是php的原罪。不過如果你要跟別人共用資料、有很多權限要管理的話,這個介面還方便的。

△Mac的卷宗列裡會出現AFP跟SAMBA連結,傳大檔或目錄的話從這裡比較方便。
試了一下它的BT下載,基本上只要把種子丟進去,它就會自行啟動,可以直接在介面上調整種子的優先順序。寫信問了客服,他們說之後會加入下載完成就發信通知的功能,後來想想也不是那麼急迫的需要這個,用電腦載的話是可以配合script載完就關機省電,實作在NAS上意義有限。

△我試了一下各種型態的BT種子,它都能吃,不過一次只能上傳一個種子。

△多媒體中心做的倒是不錯,相簿功能是值得激賞之處。直接從網頁就能瀏覽圖片的EXIF,不必再裝任何外掛。

△這裡順便獻曝一下大家已經都知道的撇步,在音樂資料夾裡放一張圖片,瀏覽時就會出現專輯封面。

△點擊音樂檔可透過網頁播放。事實上,點擊影片檔也有效果。
因為剛好是插著iMac,試了一下TimeMachine的功能。基本上就是在NAS裡割出一塊空間(或者是全部的空間,但這麼做有點浪費),用來放Mac的備份資料。

△啟用很簡單。設個密碼就行了。

△回到Mac,TimeMachine設定值中就會出現NAS名稱。

△認證成功後,TimeMachine的視窗中即可看到備份計畫。

△iTunes伺服器,打開後任何在區網內的裝置都能共用資源。

△啟用後回到iTunes,在NAS裡的音樂都會跑出來。
官網上,最近似乎主打MyCloudNAS這個服務。我的理解沒錯的話,基本上它就是幫你的NAS申請一個網址,以後不必再記位址或路徑,直接經由網址就能連回機器。網路上這種服務其實不少,MyCloudNAS強調的應該是設定上的便利性,不必搞一些DDNS,如果路由器支援uPnP的話,那你要做的就只有輸入網址就好了。

△快速設定就是經過uPnP伺服器,路由器不支援的話,手動設定開port也行。

△Domain Name有三種選擇,我想大家應該都會選第一個。

△最後決定要啟用什麼服務,「公開」的意思就是要讓大家都看到這台NAS上的服務,不然就得登入之後才看得到。
最後讓我有點疑惑的,是操作介面裡的「異地備援」與「備份伺服器」兩種選項。這裡先說明一下RSYNC是幹嘛的,RSYNC是一種公開的協定(或者說是工具比較恰當),它可以讓NAS或支援RSYNC的伺服器之間同步或備份資料,儘量兩台NAS並不一定是同型號或同廠牌,都能受惠。
那麼「異地備援」跟「備份伺服器」有什麼不一樣呢?其實沒什麼不一樣,一個是設定本機是否可備份至遠端伺服器,另外一個剛好相反。下次再來po兩台NAS之間是怎麼備份及同步資料的。
就醬,這是小弟的開箱處男作,希望對想買NAS的大大們,能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