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todo wrote:
我看過有卡有4GB的 RAM。
使用系統記憶體當 CACHE RAM 的程式至少發展了十年,可以用於磁碟系統,讓I/O讀寫更快,只要你的RAM夠多,可以分配給系統使用。
比用 SSD 當 CACHE還要快。
不管如何,最後還是要把資料寫回硬碟,除非只做讀取的動作。
硬碟走SATA通道,與RAID 卡 走PCI-E*8通道,兩者的效能也會有差。
ZFS 需要使用到系統的 CPU ,容易降低系統的效能,RAID 卡 有專屬 CPU 不會影響到系統效能。
ZFS 的做法比較像 SSD Hybrid HDD 那種,就是直接把最常用的放到記憶體中加速。
所以這不算是一般 caching 的做法
SATA 只是其中一種接口,所以我上面有提到,有人選擇把 RAID card 的 "RAID" 功能除掉(就是使用 IT mode firmware),單純要 HBA 的 SAS 控制功能,在 SAS 硬碟上建 ZFS,這也是一個做法
CPU 確實是一個不好的地方,不像獨立 RAID 處理器,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硬件可以輔助,但現在大部份硬件都足夠應付 ZFS RAIDZ/RAIDZ2 需求,大型 server 用 Infiniband 20G 卡那些可能要更多 cpu....
fakeman1999 wrote:
在自行組合 storage...(恕刪)
pctine wrote:
感謝分享.
小弟並未使用過 ZFS, 其實對於絕大部份的 file system 架構及原理並不熟悉, 大多是系統原生搭配何種 FS 就使用, 幾年來一直有網友提及 ZFS file system 的優異之處, 但卻不了解既然是較其他 file system 更杰出, 但為何採用此 file system 的設備如此的少?
如 fakman 兄所提及的, 或許它需要非常多的記憶體搭配才能運作的很好, 又或者採用其他 file system 的設備, 在效能及穩定性上也有一定的水準, 使得 ZFS 在推廣上並不是那麼順利?
另外之前也曾經聽聞 ZFS killer, btrfs file system, 不曉得 fakeman 兄對於 btrfs 的看法為何?
ZFS 在 Solaris/BSD 已有接近 10 年的發展,Oracle 自家已有 ZFS 的 appliance,第三方的 Nexentor 也有企業級的 ZFS storage appliance,但基於 licensing 問題(其實又是 Oracle 做的好事),使得我們明知道 Linux 可以實現這個強大功能卻要走遠路。
BtrFS 是 linux 上原生的,發展也不錯,聽見幾位朋友使用很長時間都沒問題,到成熟時應能與 ZFS 比拼
tyraelhot wrote:
RAID5跟6重建時間真的是長到讓人想砸機器...
ZFS看起來似乎不錯.不過授權跟吃記憶體.大幅降低它的普及性
所以現在很多使用 ZFS 的都不會在跑服務的機器上一同做,而是利用 Solaris/BSD 做 storage appliance,然後通過 Fiber Channel, Infiniband 或 10G 網路連線,以 iSCSI 及 NFS 形式接駁也是個大趨勢。
JQJQ wrote:
ZFS 也不是新玩兒,反正都出來幾年了(忘了幾年),比較新的反而是半殘的 ReFS。
ZFS 無法有效推廣不外乎受限版權,再加上作業系統無法普及化(也不可能普及)。
Microsoft ReFS 如果繼續修正,渴望能普及化,畢竟 MS 系統佔多數,
至於 Linux ... 如果上述兩大都沒開放授權,只能自搞。
ReFS win8 之後的系統能讀寫,只有在 Server 系統上能建立 ReFS。
RAID 衰弱 ???
不,反而興起,NAS 普及化就是很好的例子,早些年只有口袋有錢才能搞,現在就算
沒錢,使用桌機系統都能組軟體 RAID5。
硬體的搭配在配上 檔案系統格式,相得益彰。
ZFS 對於 MS 用戶也沒甚麼好談,無法使用無法直接讀取,只能透過網路連結達到讀寫。
工業用途比較多吧,畢竟工業用途有不少都是 Sun 系統。
ZFS 快 10 年了
Linux FOSS 是強大的,要自家搞一套出來不是問題,跟 ReFS 不同,Oracle 下的 ZFS 是公開技術,只是源始碼才有授權問題,由於 ZFS 框架是公開的,所以現在 Linux 下的 ZoL(ZFS on Linux)是能讀取 BSD 系統所產生的 ZFS 檔案系統
我指的 RAID 衰退,是指企業級應用,企業級海量數據下 RAID 的弱點盡現,這幾年我已經見過好幾次 RAID5/6 重組失敗而要重新建立整套系統並讀取備份以恢復服務,這已經失去了 RAID 原本 "減低服務下線時間" 的功用。
家用系統暫時還好,但像重組這些失敗例子也有見過(其實更易見,因為企業級硬件本來容錯度更高)
Storage network 是大勢所趨,server 把服務與儲存設備分家,現在網路速度快,使用 fiber channel, infiniband 或是更便宜的 10G,又或是多個 1GbE 做 MPIO or MC/S 的連接,真的很常見。Server 不用管你背後是用 Windows/Linux/BSD/Solaris,反正 iSCSI/NFS 這類通訊協定能用就可以了,組建 server 的難度可以進一步減低。
最大差異是:RIAD是block level access. ZFS是File level.
RAID的幾個比較大的問題是:
1. 這個技術主要是針對硬體損毀的容錯。對位元錯誤的偵測有盲點,在理論上,它有可能在位元資料錯誤的狀況下持續運作,導致非常嚴重的資料錯誤,而且要很久以後才會發現。說穿了,可靠度可能沒一般人想的高。
2. 當硬碟損毀導致需要做資料還原時,由於整顆硬碟都必須重新計算填入block data. 資料復原的時間非常久,而在重建期間,資料的存取速度會被重拖。這在單顆硬碟容量大的時候尤其難以接受(以資料中心業者的角度)。
3. 在磁碟系統(SSD)越來越高速的狀況下,SoC難以及時處理資料封包,因此RAID的速度效益不復存在,甚至本身就是瓶頸,並且反而要多一層硬體成本。
NFS是雲端儲存系統小型化的重要基礎技術之一。而ZFS的最大問題是這個功能是建構在物件導向式檔案系統之上,跟傳統式檔案系統不相容。
NAS的底層可不可以使用ZFS?當然可以,而且彈性更大。不過硬碟數量不多或不夠快的設備效益就不是那麼大罷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