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的是主機板上面的 SATA
如果主機板掛掉了
這 4 個 SATA 硬碟換到其他主機架設的 FreeNAS 是可以正常被重新讀取出來的?
謝謝~
FB NAS俱樂部 ZFS 大師 Jackson 兄提到可以透過硬碟的方式, 去擴大整體 NAS 的使用容量. 當然這在一般我們常使用的品牌 NAS 上是很常見的, 但大家也曉得, 例如今天在 Asustor/QNap/Synology/Thecus (不能獨厚任何一家,所以全數列出,並按字母順序排列) NAS 上面, 在做原 NAS 硬碟更換至更大容量做擴充的動作, 實際上是非常耗時的.
例如今天的 4bay NAS, 採用 2TB*4 做 RAID5, 在 NAS 容量暴滿時, 此時再去新購 4TB*4, 並採用逐一抽換舊硬碟 & rebuild, 通常這做下來要搞非常久.
在 ZFS 上, 之前一直誤以為它是無法利用此方式去擴充容量, 原來是小弟誤解了, 例如在此次實測上, 採用 FreeNAS 9.10 以 40GB*2 + 20GB*1 做 RAIDz1, 這樣大約可用的空間接近 20GB*2=40GB, 利用 ZFS replace pool 中 disk 的方式, 將 20GB HDD 替換為 40GB, 這樣它的實際可用容量接近 40GB*2=80GB.
在 ZFS 上的特性上, 它本身是 disk management & file system 合體, 所以在做這類的 resilvering (ZFS慣用的字眼,跟一般我們常用的 rebuild 是同意), 它只會去重建真正有存放資料的 block, 而不是像一般 Linux software RAID 將所有RAID硬碟去計算 parity 再重新寫入, 所以在 rebuild 的效率上會比較高






其他
[root@freenas2 ~]# zpool get autoexpand
NAME PROPERTY VALUE SOURCE
freenas-boot autoexpand off default
vol1 autoexpand on local
FB: Pctine
FreeNAS Mini Write Cache (ZIL) Upgrade
FreeNAS Mini Read Cache (L2ARC) Upgrade

*Boost write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on your FreeNAS Mini with a dedicated ZFS Intent Log (ZIL) device.
*Take advantage of FreeNAS’s advanced algorithms to hold critical data waiting to be written in the ZIL until confirmation of a successful write is received. Never lose data waiting to be written to ZFS, even in the event of power loss.
*Hardware tested and qualified by the developers of FreeNAS.
這看起來就像是 Sandisk SSD, 沒錯! 如果你不想買原廠的, 據說它的本尊是 SanDisk Extreme II (120GB).
FB: Pctine
ZFS 提供了兩種不同目的的 caching 機置, 分別為 ZFS Intent Log(ZIL) & ARC, 相關資訊網路上相當多, 就不需要 ZFS 菜鳥多嘴了.
FreeNAS 官網的資料蠻實用,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click here - 關於 zil & arc 章節)
ZIL 是一種寫入的快取機置, 只有在特定的 '情境' 下它才會發揮作用, 並不是有了這機置後整部 NAS 效能就大暴發, 即 synchronous write 的情況下, 或許這必須用 zilstat 這 tool 去 check 你的使用環境是不是可因為加了 zil 而提升效能. google 得到的資訊, 對於絕大部份的 home user 來說, 這 zil 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有關於實測部份日後再補上.
FB: Pctin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