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常逛這個板的網友,對於這篇文章【我的NAS新選擇---綠聯DXP4800 Plus】應該不陌生,除了有被燒到之外,加上群暉不支援第三方硬碟的態度,讓我萌生想換掉主力NAS的心態。
今年八月生出一筆閒錢,從淘寶購買綠聯DXP4800PLUS,千里迢迢從北京到台灣 (來自北京,14年的淘寶老家),讓目前的主力機群暉DS423+退居二線,變成了備用機。
目前(白群暉)DS423+仍對我有用的功能,只剩Synology DDNS與反代,其餘功能都已經有替代方案,雖然我也有Cloudflare可以取代群暉DDNS,但群暉可以同時提供DDNS跟反代,比起它牌還是相對方便一些,不用額外去安裝或折騰nginx或lucky等反代工具。我未來還是會繼續持有群暉NAS,但只會換低等級的2-bay機型,提供我簡潔易用的DDNS與反代功能。(以上純屬我個人的做法)
【價格 (幣別:新台幣)】
1. [來自淘寶] 綠聯DXP 4800 PLUS 8GB版本,含運費與尊榮服務:10429塊 (114/08/27下單,08/28出貨,09/03出關,09/08到貨)
2. [來自蝦皮] 三星記憶體 DDR5-4800 32GB OEM 拆機二手良品:1800塊
3. [來自蝦皮] 金士頓Fury Renegade 4TB M.2 SSD:9023塊
【開箱環節】
蠻意外的,居然有兩個外箱, NAS被徹底保護在裡面。


包裝非常完整,防撞泡棉厚實。

本體有用塑膠袋套起來,防刮。

本體與配件盒子。

電源供應器&螺絲刀&保修卡&網路線

正面

背面


【拆機環節】
新機到立刻開拆,學YT影片拆機一遍,脫光光~


為了這台NAS,我還額外添購1條金士頓 Fury Renegade 4TB M.2 SSD與1條三星OEM DDR5-4800 32GB,準備給4台虛擬機使用,確保虛擬機的運行效能不會卡在硬碟與記憶體的瓶頸。

綠聯還貼心地附贈兩張M.2 SSD的導熱墊蠻厚實的,用尺量,厚度約0.6mm


安裝並開機,成功識別三星DDR5記憶體,從"關於本機"頁面可輕易見到記憶體的型號。

【溫度】
房間室溫33.8度時
CPU:
● (待機) 40~45度
● (傳輸檔案, 影片解碼, 相冊AI識別時) 50~67度
WD UltraStar HC550 16TB (共3顆):
● (待機) 41度、41度、39度
● (讀寫) 45度、45度、44度
M.2 佰維M350 4TB(單面顆粒):
● (待機)50度 / (讀寫)55度
M.2 金士頓Fury Renegade 4TB(雙面顆粒):
● (待機)55度 / (讀寫)61度
【整機功耗】
2顆4TB M.2碟、3顆HC550 16TB、2條記憶體(8+32GB)
節能模式:50.2~57.8瓦
平衡模式:49.8~65.2瓦
高性能模式:最高到77.7瓦
附上HomeAssistant 電力歷史截圖

日常使用的平均功耗都在50~60瓦之間
【存儲管理】
總覽:

存儲管理:

硬盤管理:
右邊黑色圖片是我電腦房當下的溫度 27.7度 (來自HomeAssistant虛擬機)

【網路連接】
確認是跑10GbE速率

從QNAP QSW–L3208-2C6T 全10GbE 輕網管交換器上看,確認該NAS是跑10GbE速率(2號port)

【虛擬機】
一共4台,分別是黑群暉DVA1622、飛牛NAS、Win11、HomeAssistant

4台虛擬機都是透過VirtoIO、虛擬橋接到10G網口。
且通通都是以OVA檔案方式導入,之前我就已經在飛牛OS上,把每台虛擬機都佈署好並匯出成OVA檔,幾乎是無痛從飛牛OS轉移到綠聯UGOS Pro上,4台虛擬機從導入到上機、開機,大概只花了15分鐘。
目前掛4台虛擬機,3個docker容器,皆安裝在金士頓Fury Renegade M.2 SSD的存儲空間,CPU使用率約35~50%、記憶體使用率約40%,速度與系統反應很快,每個虛擬機操作起來沒有任何卡頓感。

【檔案傳輸】
環境
1. 我的主力PC有10G網卡,透過CAT6A網線連接到QNAP QSW–L3208-2C6T萬兆交換器的第3埠,綠聯NAS也是透過CAT6A連接到該交換器的第2埠。
2. 測試檔案有兩種,第一種是單一大檔案,是106GB的壓縮檔;第二種是含有眾多小檔案的資料夾,有10927張照片或圖片。

3. 測試檔案皆放在主力PC的KC3000 1TB。
4. 每台虛擬機及其儲存空間都是在存儲池3(Fury Renegade 4TB) 。
3跟4是為了確保資料在傳輸過程中,都是在有DRAM快取的硬碟進行讀寫,結果呈現比較不會失準,所以我沒有使用佰維M350來測試(M350 是DRAM-LESS),而是以KC3000跟Fury Renegade進行讀寫測試。
單一大檔案從電腦傳輸到綠聯NAS本機

單一大檔案從電腦傳輸到飛牛NAS虛擬機

單一大檔案從電腦傳輸到黑群DVA1622

眾多小檔案從電腦傳輸到綠聯NAS本機

眾多小檔案從電腦傳輸到飛牛NAS虛擬機

眾多小檔案從電腦傳輸到黑群DVA1622

【從外網連接的方式】
1. 綠聯NAS本機:透過Synology DDNS到DS423+再反代。
2. 綠聯NAS的Jellyfin:透過Synology DDNS到DS423+再反代。
3. [虛擬機]飛牛NAS與飛牛影視:透過Synology DDNS到DS423+再反代。
4. [虛擬機]黑群暉DVA1622:透過Synology DDNS到DS423+再反代。
5. [虛擬機]黑群暉DVA1622的Surveillance Station:透過Synology DDNS到DS423+再反代。
6. [虛擬機]Win11:透過Chrome 遠端桌面。
7. [虛擬機]HomeAssistant:Cloudflare Zero Trust Tunnel。
【感想】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安裝好綠聯UGOS PRO系統,在建立存儲池的時候,3顆WD UltraStar HC550 16TB組RAID5陣列,進行初始化掃描的時間約16.5個小時,相較於以前DS423+ 組RAID5耗時2天半,時間縮短非常非常多,可以看出Intel Pentium Gold 8505的效能之強;平時使用上也沒有任何卡頓感,想要做什麼事幾乎都是秒開秒得。
美中不足點在於M.2 SSD的散熱問題,雖然綠聯已經有顧及到M.2的散熱,也很阿沙力給了2張導熱墊,但導熱面積僅限於機殼底部的金屬外蓋,如果安裝兩條M.2、長時間讀寫、室溫較高、沒有開冷氣的情況下,溫度要達到60~62度依舊容易。加上M.2的位置在主機正下方,不利於散熱,所以我將閒置的筆電散熱墊,把NAS墊高,讓NAS底部空間變大,散熱就改善不少,從原本長時間讀寫時的62~64度降到大約59~60度,這是我當初在倒資料進去時的觀察。

總結一下,一台NAS濃縮了各種家用元素(AI相簿、影視中心)、虛擬機、Docker與10GbE網路,且溫度、散熱皆控制得宜,很高興看到有廠商願意做一台能讓玩家盡情發揮、集大成的硬體,剩下的就剩品質與時間的考驗,希望送回深圳返修的日子別太快到來;反觀台灣的NAS廠商起步得早,深耕NAS領域已久,明明有足夠的研發能力,不管是軟硬體實力或市場的敏銳度,卻沒有一家願意在萬元價位給出這種配備,甚至今年還在鎖第三方硬碟,吃相難看,被對岸廠商”捲”到受傷甚至反超都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