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同一批次的,也會因為久了,
塑料老了、灰塵、金屬細微變形等等小毛病,
造成讀寫頭位移、進而導致光碟表面接受的功率發生變化等等,
燒出來的片子也就各有個性,只是畢竟是細微的變形,
差別只是在於能不能被接受的程度而已。
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據聞,
以前 PlayStation 第一代早期批次讀寫頭是用金屬支架,
後來的砍掉擴充槽之後的批次,部份支架改用塑料,
遇到玩很大的玩家,支架發生變形之後,挑片的災情就開始量產。
因此我猜,會不會是因為筆記型移動、撞擊的頻率,
遠比桌機高,所以發生靈異現象的機率自然也就大些。
至於系統(所謂爛機器)的影響,
竊以為,從 486 時代就開始有燒錄器可以玩了,
只是當時系統資源主機不很能支撐,
應該還不少大大記得一邊燒片一邊作其它事情很容易發生慘劇的年代,
P!!! 以後的機種各方面資源都在 486 的數倍以上,
對於燒錄器而言,所謂的「爛電腦」(我對這三個字理解為系統效能不夠)
影響恐怕不明顯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