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大家: 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2.5吋1TB的外接式SSD一顆賣6990元(SanDisk牌的), 而同品牌、同規格的內接式SSD只要4688元,加上一個有Type C的外接盒699元後,合計5387元。兩者價差1603元。不知是甚麼因素有這麼大的價差? 內接式SSD加外接盒在使用上會有那些問題嗎? 先感謝大大們的指教!
最大問題是如何升級SSD的韌體!不像傳統硬碟,當你購入後,基本上很少甚至幾乎不會更新韌體,但是SSD對比起來比較需要購入再自行更新韌體,如果你是買USB外接盒,接SSD,99%機會,你要拆出SSD裝到桌機或筆電,透過SATA或M2 port連結後更新。除非你使用Thunderbolt 的外接裝置,才可以直接更新。若是購買公司配套的SSD外接盒,原公司都會有對應的韌體軟體,讓你直接更新,而不需拆出SSD。如果你不考慮使用Thunderbolt外接盒的話,又想省錢的話,自己購入好的SSD加外接盒就可以。現在新式USB外接盒,都已經支援Trim 和 S.M.A.R.T.功能了(Windows)。韌體更新約一年一兩次沒那麼頻繁,等SSD產品推出夠久,可能就不用再更新韌體。如果使用Mac系統,我印象中,USB連接方式不支援Trim所以你只能買SSD有內建垃圾回收系統(類似Trim)在USB連接下,現在的SSD穩定性都不錯,掉速也不會太誇張。(Ps.我都是約使用到原2/3的容量,就換更大的SSD.)
樓主是指這樣的差別嗎?看了下,都是三年保固,都是 TLC 顆粒差別大概就外接那個是 IP55 防水的,2公尺防摔,堅固耐用(車輪輾過去沒事?)。還有附一個加密軟體,但沒用到就是白買。查了下網上的開箱,實物並不是 2.5" ,而是更小,約2支隨身碟的大小,口袋型。內接其實買 M.2 PCI-E 界面的比較好,速度比 SATA3 界面的機種快多了。古董主機板沒 M.2 界面,也可以插張便宜的 M.2 PIC-E 卡。大概是這個原因,所以 SATA3 界面的都在特價出清。TYPE-C 外接盒,品質不一。較爛的,有可能跑不到 550MB/s速度,或者不穩定啥的,偶而插了沒反應抓不到,有的沒的毛病。一般是沒有三防,體積也較大些。但差 2千多元,確實差太多,多數人也想選便宜的,買內接再加個外接盒。可以用就好對不對,便宜才是王道。誰沒事帶隨身碟去翻山越嶺、游泳、戰鬥哩,還要可以小巧放口袋的,平常不需要越野,自然也不用買啥三防的。看個人喜好啦,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fedora wrote:樓主是指這樣的差別...(恕刪) 看起來 最大差別是 外接式SSD ----- 體積小 類似 隨身碟 或 2.5吋 隨身硬碟 可帶著走 ( 移動性高 )內接式SSD+外接盒 是裝在桌機或筆電 機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