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隨身硬碟無法讀取,傷心

平時不要的照片,就多整理,不要的就刪掉,要的就上傳雲端作備份,放個十年都沒使用,就好直接刪掉了,打算留給下一代當寶物,"人生有限,該做的事就趕快做完",不要只徒留遺憾,舊產品壞了也沒什麼好難過,還是有新產品問世,舊產品只會越用越慢,越來越卡頓,平時養成整理的習慣,很多人都覺得是廢話,東西好的,壞的也不分,累積一堆閒置的檔案,還讓電腦越跑越慢,在浪費資源,浪費人生。
在保固期內還是先走保固,如果沒有保固再考慮資料救援,費用不低
還是多備份吧
分享5年前持續25年的做法
第一份、USB Flash
第二份、桌機RAID 5(三顆組成)
第三份、桌機硬碟異地備份
第四份、隨身硬碟

每次同步更新都像是打仗,連睡眠都不能好好睡
五年前放棄直接改成定時2顆隨身碟備份,平常就存SSD
平時記得多備份
再買新的
以後記得備份
請問我的外接硬碟是WD的
接上後都可以正常使用
只有進入其中一個資料夾會變得很慢 可以讀取
但是如果要拷貝出來就會不定時斷線 再來就會告知USB裝置無法辨識

不知道能否指點該怎麼修復這個狀況呢?
nwcs wrote:
A、B、C備份原則,是時間、金錢的妥協原則,重點在將資料分隔3地,減少同時遺失資料的風險,至於是哪3地,就隨時間、科技、你的預算做變化,以前雲端太貴,現在則算還行,以後會怎樣,沒人知道,或許一支手機打天下,但其原則是不變的,目前還是有其參考價值,也是我個人喜歡採用的方式之一!

科技在進步
現在光碟已經沒什麼人用了就是一個例子
更早年我還存錄影帶, 現在也還在
年前逛光華找到一家轉數位業者跟我說一小時一百元
我一片錄影帶三倍速就要六小時
現在要聽蛇麼歌, 看什麼影片, 連軟體帳密都搞存在雲端
不是以前雲端太貴, 而是當年ABC私存成本大勝
你既然說現在還行, 就表示你是會去算這個成本的人
時間上, 妥不妥協就不用說了, 看人
金錢上, 當算出來誰勝誰負也是一翻兩瞪眼, 否則串流平台也不會越來越多
雲端也不是沒有缺點, 那就是沒有網路就什麼都沒有
話雖這麼說, 但我個人目前也並不傾向上雲
倒不是因為雲端貴, 主要是因為"網路存取"也要錢, 也要時間

filkluprs wrote:
舊時代的論點? 我不認為
上不上雲與3-2-1備份原則並無衝突
1.上雲也可當作第三份資料
2.雲端也算不同媒體
3.雲端也算廣義異地備份

說舊時代是因為這個理論發表是在2009年
十幾年過去了時空背景已經不同
現在有當時沒有的新科技可以使用
同前述, 我當時也還在天天燒光碟備份
雲端業者的成本就已經包含了3-2-1, 所以可以直接取代
這是我前篇文章主要的論點, 上面的人看懂了你則沒看懂
除非很有錢也很閒
不然把上雲當作第三份資料在正常一般人的邏輯上就不太合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