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面顆粒

室溫28度,網友裝在主機板上的測試,溫度不低,必須要上散熱器。
主機板自帶的散熱片,效果也不好。

沒有開啟,效能模式。

樂擴PCIE4X轉type-c 20Gbps USB3.2gen2*2擴充卡



先測個速。


複製1.8TB資料

待機溫度,室溫25度,不會有待機高溫的問題




三個溫度傳感器,室溫25度。
很多SSD廠商很賊,只給你一個溫度,離主控最遠,最尾端NAND顆粒的溫度,讓你誤以為溫度很低的假象。
溫度看主控溫度才準確,大部分都是燒主控或是周邊的電源芯片或是被動元件。
溫度3是主控溫度,全盤長時間寫入最高45度,完全不用擔心溫度的問題。
溫度低的好處,耐用度會好很多,減小損壞機率。
電子多次穿越所形成的漏電(Leakage)情形,將容易破壞數據結構,影響SSD的資料保存能力,而高溫環境更將大大加速此損害反應。
很多成品隨身SSD,完全不做散熱,外殼還是朔料,或是SSD故意不與外殼接觸,外殼當然溫度就低,容易導致內部資料錯誤。
市面上的m2外接盒散熱都做得很拉垮,都在追求小體積。
全程 1.25~1.26GB沒有掉速,由於裝了M2散熱器,溫度控制得很好,溫度很低,不會有過熱燙手的問題。
花費時間24:35秒,速度很快。相比10G外接盒節省了將近一半的時間。
手工土炮熱管全銅散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