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錢是剛去查的,時價
SSD
----------------
2700元/256GB = 10.5元/GB
4200元/512GB = 8.2元/GB
2.5" USB3 外接硬碟
------------------
1700元/1000GB(1TB) = 1.7元/GB
2800元/2000GB(2TB) = 1.4元/GB
4500元/4000GB(4TB) = 1.1元/GB
3.5" USB3 外接硬碟
------------------
4700元/4000GB(4TB) = 1.1元/GB
6900元/6000GB(4TB) = 1.1元/GB
7900元/8000GB(8TB) = 1元/GB
DVD-R
------------------
以中等品質一片7元計算
7元/4.3GB = 1.6元/GB
BD-R 藍光
-----------------
以中等品質的計算
30元/25GB = 1.2元/GB
60元/50GB = 1.2元/GB
*******************************
個人看法:
1) 光碟系列
DVD-R/BD-R,單位GB成本,並沒有比硬碟低。
燒錄囉唆麻煩,費時間之外,還要湊齊容量才能燒,不然空的都浪費掉(或者多段燒錄)。
因為資料要分類、連續性的原因,總的來說,一片多多少少都會浪費掉幾GB。多片下來浪費就很可觀。
找資料,換片,更是囉唆,毫無效率可言。且讀寫速度不理想。
放久了還可能掉漆什麼的,很賭人品、看臉。
點評:
不是一個理想的資料備份方案。
2) 硬碟系列
2.5" 與 3.5" ,單位價格成本,在 4TB 以上的產品,相差無幾。
2.5" 對於外接來講,有更大優勢,體積小巧,不佔空間,免額外電源線變壓器(一條 USB3 就可以供電兼讀寫)。
3.5" 只是贏在讀寫速度(外圈)。其它全輸。
以我個人使用經驗,外接式的 2.5" 比 3.5" 耐用。我有一台 3.5" 外接的比 2.5" 晚一年才買,都是插著不拔的24H 連續用,3.5" 已經出現壞軌,2.5" 還是好的。
可能是碟片直徑愈大,耐震度就愈低,運作時去碰到桌子什麼的,造成振動,對硬碟的危害,3.5" 比 2.5" 大的多。
不得不說噪音和散熱,3.5" 的噪音比 2.5" 大很多,對散熱的需求也比較大。
點評:
作為大容量儲存裝置,拿來放影片、遊戲....等,硬碟是必要的。畢竟買 SSD 來放好幾TB的影片,完全不現實。
外接式買 2.5" 為佳,單位成本最佳容量是 2TB以上。怕一顆毀,資料全毀,可以買多顆存放,分散風險。
高階一點,可以買 RAID-1 機種,(兩顆,只用到其中一顆容量,犧牲另一顆容量)。RAID-1 可容錯,其中一顆壞了,能保障資料仍完好,並且可以更換新的重建,恢復健康度。
3) SSD系列
單從備份資料的角度來說,理論上 SSD 是最保險的。
因為它完全抗震,拿來摔都不會壞。除非瑕疵品,不然在 NAND Flash 快閃顆粒到達"寫入壽命"之前,是不會壞軌的。
SSD 只有寫入才消耗顆粒壽命,讀取是不減壽命的。而備份的用途,不會一天到晚在刷新,亦即是說:不會一直寫入。壽命就可以很長。
※ 有一說法是:SSD 要固定一段時間通電,否則快閃記憶體資料會遺失。就是每幾個月,要拿出來過電一下,不能拔了一放就是好幾年。
讀寫速度極優。對於小檔4K搜尋速度(大量圖片、文件什麼的),更是優於硬碟幾十倍。
缺點是單位價格成本昂貴。
點評:
用 SSD 來當備份方案,看似奢侈,然如果要備份的資料容量不大,是可以考慮的。
比如:大量圖片、大量文書文件。數十萬張 JPG 圖片,都沒100GB,SSD 存放是錯錯有餘的。
看資料類型而定,大量圖片、文件非常適合。好幾TB影片的話,就不現實了。
關鍵是它的保險程度最高。對大部分人說,圖片、文件才是最重要資料。影片什麼的,遺失了大不了再去下載(自拍的除外)。
4) 雲端硬碟
雲端硬碟這部份不好說,首先想到的會是品牌,考慮到雲端公司可能經營不善倒閉什麼的,當然要找一家財大氣粗的,確定不太可能倒閉的,比如 Google 雲端硬碟、亞馬遜 雲端空間。
再來是 速度 和 價錢 的考量。
上傳/下載速度 不能過慢,不然會等到睡著。
價錢也要合理,或者可以負擔的起。
月租費或年費是最頭痛的一件事,數年算下來,成本會比自己買硬碟/SSD 來儲存,來的高昂許多。
但保險程度自然是沒話講的(看品牌公司),專業機房,專業 RAID磁碟陣列,還有磁帶備份什麼的,專人在維護。基本上資料不太可能遺失,若真的遺失也許可要求賠償。
點評:
雲端硬碟的利用,可以分兩方面來講。一是付費。二是免費。
付費就是買 100GB、1TB 什麼的方案,付月租費或年費。
免費就是去大量註冊免費帳號,每個帳號也許只有 15GB(Google)、2TB(百度雲)......等等。容量雖小,但帳號一多,可放的容量也很可觀。
但免費的因為沒付錢,無法保障帳號會不會被刪除,所以只能算額外的二次備份。就是自己硬碟/SSD 備份之外,再上傳雲端硬碟做二次備份。
不過回到"現實面"來講,要使用雲端硬碟,「網速」是極其關鍵的。
台灣的網路悲劇,大家都曉得的。普遍人用的可能 20M、60M、100M/40M。少數有錢人才用到 300M/100M。
40Mbps 上傳 = 約 5MB/s。這速度比燒光碟還要慢好幾倍,慢到睡著的。也許可能利用夜間睡覺時間,分好幾天慢慢上傳。
下載 100Mbps = 約 12MB/s 其實也沒多快。
雲端硬碟若是 香港、韓國、日本,平民隨便都 1Gb 網速的,就很好用。但台灣的網速,是很悲劇的。
臨時想要下載一份資料,或幾份資料,得花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下載,這是否能忍受是一個問題。應該大部分情況,都是拿來當二次備份用途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