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硬碟...我應該選內接還是外接呢??

我組新的電腦已快過了半年,由於之前的備份硬碟容量不夠我用(80G)
而需要買個新的備份硬碟.
在我買舊電腦的備份硬碟時,那時的外接硬碟價格還很硬(40G約4000元)
所以我只能買內接硬碟,不過現在外接硬碟價格下降了
因此也考慮是否要買外接的,因為為了資料上的安全,我備份完後會把硬碟拔掉(只備份,不灌系統)
所以備份時一定要拆機殼,這時候外接就會比較方便
我已經查過看個相關電腦討論區,但找到的答案都很零散,無法解決我的疑問
因此我想就直接來這邊詢問看看

我知道外接硬碟很方便,加上我電腦又有esata的介面,在傳輸速度方面應該是沒什麼問題,
但還是有一些疑慮:
1.因為我有備份照片的需求,
以前聽說用外接式硬碟傳照片的話(USB介面)可能會發生照片無法完整的傳輸,使照片受損.
2.在逛過各個有關電腦的討論區後,感覺外接硬碟的傳輸晶片好像很容易壞,
不然就是無法完整地傳輸資料,
內接硬碟因為是用主機板上的晶片(好像是南橋晶片,有錯的話請指正),
所以除非主版壞掉,不然應該都可以用....
3.外接硬碟比內接硬碟貴(錢難賺阿....)
4.外接硬碟的esata可以熱插拔,
不過我的系統是XP,AHCI驅動程式是裝好XP才灌的(就是先用IDE灌的那種方法)
不知這種灌法的esata是否還能支援熱拔插(主機板:技嘉MA78GPM-DS2H)

我的檔案增加量並不大,沒有在抓搖桿驅動程式,主要備份的是照片,音樂,遊戲
所以我預估大概一個月備份一次就夠了
雖然一個月拆一次機殼對我來是說無妨(換新電腦之前我就是這樣備份的)
不過如果能有更方便的方法當然是最好

另外還有一些硬碟備分上的問題:
1.用esata的話還需要另外再接外接電源嗎?因為我的USB只有4個(前兩個,後兩個)
所以要用USB供電的話,怕不夠插,因為光鍵盤,滑鼠,UPS就已經用掉3個.....
2.硬碟槽區問題.因為之前我的備份硬碟要接到新電腦時,曾發生疑似槽區錯亂的問題,
而導致新電腦無法讀取備份資料(同樣的XP光碟所灌的系統)
這可能是因為我將備份硬碟分了四個槽吧.
之後用硬碟救援軟體,但也只能同時讀兩個槽,共分兩次救出,裡頭資料無損.
所以如果我買新硬碟的話打算只分一個槽就好
但假設我將它他格式化成代號E好了,而我之後又要插到另外一台電腦,
但這台電腦的電腦卻已經有有E槽了,這樣會不會造成槽區錯亂而無法讀取阿(無論外接或內接)
3.在XP上格式化的硬碟會不會無法在vista的系統上讀取阿(無論是內接還是外接)

由於我對電腦還不算熟悉,所以可能會問一些令高手看不下的問題,也請多多包涵了
2008-12-20 21:4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硬碟 外接
nasinasi wrote:
我組新的電腦已快過了...(恕刪)


用外接的好了


3.5吋大多要另外供電,....2.5吋有些才用usb供電

此外,建議買3.5吋===>比較便宜


孬豬 wrote:
用外接的好了3.5吋...(恕刪)但假設我將它他格式化成代號E好了,而我之後又要插到另外一台電腦,
但這台電腦的電腦卻已經有有E槽了,這樣會不會造成槽區錯亂而無法讀取阿(無論外接或內接


電腦自己會編代號E==>F


3.在XP上格式化的硬碟會不會無法在vista的系統上讀取阿(無論是內接還是外接)


通用


=========================
外接硬碟可以買廠商已經做好的(一體成型),ex: Seagate FreeAgent

或自己買口碑好一點的外接盒+硬碟,來自己組合
nasinasi wrote:
我組新的電腦已快過了...(恕刪)

單純備份 資料只是慢慢增加 不是頻繁異動
為什麼不燒片啊 舊的80G資料先燒成二十片DVD
平常有資料就燒片,資料增加的慢 燒CDR也行啊
不是說硬碟容量大又不貴就一定要用硬碟備份吧

為何只備份資料不備份系統呢?

難道你的備份軟體不支援嗎?

一般備份軟體都是壓縮備份,不是1:1備份

所以80G應該夠用了

我的使用經驗是120G系統碟,製作成還原映像檔約11G左右

而且還原映像檔隨時在更新,只要保留最近三個還原映像檔就足夠了

所以11Gx3=33G ,依此計算80G怎麼會不夠呢???

PS:我是用Acronis true image
切入主題

備份硬碟講求是穩定(使用壽命),安全(減少病毒感染)

如果是內接硬碟,就已經違反以上訴求

100%一定是外接硬碟囉
感謝各位大大的回覆

我之所以不用DVD是因為不想積那麼多片子,
以前DVD還沒發達的時,我是用一般的CD燒錄片備份,
但之後發現我的片子有一百多片,整理起來很麻煩,而且也很占空間
如果是當成第二次備份,DVD是可以用,不過我還是想要有個一次可以統整整個資料的備份媒介
所以硬碟還是比較好用

之所以不用映像檔備份,是因為我覺得壓縮來壓縮去,檔案不完整的風險很高
因為我們公司一般的電腦就是用ghost備份的,偶而也會發生映像檔還原不完全
導致最後還是得從Windows重灌
所以我還是用一般的複製來備份我覺得比較保險


另外小仲827大大所說的內接硬碟不安全的問題,
如果我在網路斷線時才備份,備份完就拔掉硬碟的話
就安全性來說我覺得應該跟外接硬碟一樣
因為用外接硬碟來備分也是要用這種方法吧
而且我覺得外接硬碟反而比內接硬碟不穩定吧
因為我常在一些電腦論壇上,看到外接硬碟出事的比例比較高(可能跟傳輸晶片有關吧)
所以我就會這樣認為了
另外所謂的外接硬碟其實只是原本的內接硬碟+外接盒的組合不是嗎
我的觀念有錯的話請再指正,謝謝

硬碟不管內外接,都一樣會有中毒的風險…
而且硬碟雖然儲存的容量較大…
但是相對容易壞…
壞軌什麼的,一不小心,就會照成大量的檔案毀損…
個人是比較偏好DVD燒錄…

回到主題,當然是用外接丫,內接還要拆…
外接只要USB排線就可以搞定了…
一條排線+電源(3.5"用)500元有找…
有經歷過燒錄片出問題的人,就知道燒片子跟硬碟相比沒有比較安全。
天底下沒有一種備份方式是絕對安全的,只有多備份降低風險。

燒片子除了沒有比較可靠,在檔案管理上也是相當不便,
容易累積出一堆片子,而且備份的資料有些有時效性,
一些軟體或文件,經過幾年可能都沒有留存的必要了,
即使用可抹除光碟,在那邊沒事抹除光碟、找光碟是給自己添麻煩。

硬碟資料損壞有幾種狀況
1. 物理性損壞:壞軌、摔到、火災、地震。
2. 電路故障:馬達毀損、電路板故障。
3. 邏輯性損壞:磁區毀損、資料錯亂、誤刪檔案。

我以前認為用Raid磁碟陣列才可確保資料安全,
但是收集資料後發現,若是磁碟陣列出問題,有可能導致整個磁碟陣列毀損。
甚至幾年後,萬一Raid控制器故障又停產無法修復,要救資料會很麻煩。
所以大部分即使用用上磁碟陣列,都還是會另外做備份。
這樣個人使用投資在磁碟陣列上就不划算了。





所以我後來使用的備份策略如下:

第一期:------------------------------------------------------------------
開機碟僅存放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資料放在200G外接碟,
開機系統透過備份軟體定期備份到200G外接碟。

買下當時比較划算的320G外接碟,透過備份軟體備份200G外接碟,
讓320G與200G外接碟的資料同步。

因此我在兩顆不同的硬碟有兩份資料,由於不使用自動抄寫的磁碟陣列,
雖然備份不是很即時,但是不會導致同時間資料毀損。

不同時期購買的硬碟,所以不致於發生該批號硬碟有問題的同時故障。
不同的外接盒,即使外接盒因為控制晶片出問題也不會同時毀損。
不同的變壓器供應電源,即使電源故障也不會同時燒掉硬碟。
這樣的作法,會比買兩顆一樣的硬碟,兩個一樣的外接盒來的分散風險。


第二期:--------------------------------------------------------------
經過一段時間,硬碟又滿了,買下當時最划算的750G硬碟。

第一顆外接盒:320G+200G組成 JBOD陣列(用作業系統來做),
形成一棵總容量520G的邏輯碟。

第二顆外接盒:新買的 750G

一樣用這兩顆外接盒用軟體手動同步 520G 跟 750G 的資料,
靠750G的硬碟來分散組JBOD 520G邏輯碟的風險。


第三期:--------------------------------------------------------------
因為開始蒐集某些大型檔案,硬碟空間又不夠了,
買下現在還蠻划算的1TB硬碟。

第一顆外接盒:320G+750G組成 JBOD陣列(用作業系統來做),
形成一棵總容量1.08tTB的邏輯碟。

第二顆外接盒:新買的 1TB
一樣用這兩顆外接盒用軟體手動同步 1.08TB 跟 1TB 的資料,
靠1TB的硬碟來分散組JBOD 1.08TB邏輯碟的風險。

-----------------------------------------------------------------------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有一棵60G專門拿來養動物,第三期因為200G太小,
後來拿來跟60G組成一棵 (60+200)=260G的BT專用碟。
這樣排種子的清單可以一次跑更多。
反正BT碟養動物不需可靠性,抓完就會把資料轉到備份碟去。

硬碟會越來越便宜,我剛好可以隨著資料的增長,
隨著時間去添購比較划算的硬碟,而不需要一次把預計的空間買足。
利用兩個不同的備份,去降低資料毀損的風險。

而且也不用像陣列一樣,必須使用兩顆一樣的硬碟,
要增加容量又要一次換兩顆硬碟,可以保障之前的投資不會白花。

而且要找資料很方便,不管是去1TB外接碟或是1.08T邏輯碟,
我的資料通通在裡面,用搜尋的方式很快就能找到資料,
不需要去翻找光碟片。當有的資料已經沒用了,直接刪除就可以
取回硬碟空間,非常方便。


不過強烈建議,外接盒可以投資好一點的,反正以後可以繼續用,
千萬不要貪便宜買USB2.0的,最好用ESATA介面或IEEE 1394 800。
我用USB平常是夠用,但是每次到了加硬碟轉資料的時候,
USB真是有夠慢的,我買1TB的時候用USB轉資料,
足足花了20幾個小時,才把我幾百G的資料轉完。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