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測試】兩顆硬碟塞入ICY DOCK MB662USEB-2S-1外接盒當簡單NAS儲存擴充真方便(圖多,不喜勿入)

大小容量不同的硬碟愈來愈多怎麼辦??或許有些人會賣掉,有些人會買硬碟座來交替用,這些
也都是我經歷過的,最近想說乾脆買個雙層硬碟盒來擺,本想找個有雙開關的外接盒,無奈市
面上好像沒有,找來找去,只找到這款較新的外接盒。會想用這款的原因是它支援大小不同容
量硬碟可以作成一個,或是獨立分開使用,設定方式後面的測試會有貼圖說明。

原廠的說明落落長,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上官網查看

因為僅利用簡單的數位相機拍的,跟其它人用專業單眼數位相機拍出的效果一定有差別,如有
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盒正面包裝如下,告訴您這組外接盒的型號是MB662USEB-2S-1,那另一款型號是USB 3.0嗎?


翻到背面,真的是另款為USB 3.0,因為店家沒擺,只能買這款來用。外盒背面有九國文字簡單
地敘述外接盒特色,MB662USEB-2S-1支援USB2.0/eSATA/FireWire 800,缺點是這款不
支援熱抽換(Hot Swap),要MB662U3-2S才支援,外盒表示支援3TB以上的硬碟,無奈家
窮買不起3TB的硬碟,稍後的測試僅能以1TB+1TB來測試:


外箱側標之一簡介


側標另一邊告訴您有四種模式設定,只要簡單的拿出一字起子就可以輕鬆地切換


開箱囉,打開箱子第一眼就看到廠商很有誠意地附上eSATA/1394b/USB 2.9三條外接線,
最上頭的是電源供應模組,擺放整齊地看來很清爽


小心的把外接盒倒出來見客,廠商的Logo就打在正面


外接盒前方示意圖,好像買不到黑的或其它色,只能買到雪白色系,多久會髒?我也不知道...


外接盒背後屁屁示意圖,有不同的接頭任君挑選,不管您想怎麼插,只能有一種傳輸模式和電
腦串聯,請參閱手冊就不贅述


外接盒上方有一個卡榫可以開啟前方面板


全部打開後就是這個樣,裡面的電路板都附有塑膠膜保護,避免意外接觸造成短路,算是蠻有
誠意的設計


因為這個外接盒強調無螺絲設計,記得把硬碟的SATA頭對齊外接盒內部接頭,前門門把輕輕一
推就扣上了,不會搖動也還算沉穩


根據官方原廠說明,這款外接盒支援四種模式,分別是JBOD、BIG、RAID0與RAID1,有什
麼差別呢?特別去官網把資料截圖下來


需特別注意的是若eSATA環境下要跑JBOD,需該儲存控制晶片支援Port Multiplier功能,基
本上目前主機板內建的ICH8/9/10R都不支援,需要有第三方晶片支援,例如SIL3124等,
由於測試環境沒有其它擴充卡可用,內附的Marvell 88SE9128剛好有支援port multiplier
功能,接上去後在電腦管理的磁碟管理功能確實能看到兩顆HD同時存在,若不支援的話,僅
會看到一顆HD而已


若是USB 2.0或1394b,JBOD模式下直接一次看到兩顆HD,右下角移除畫面也可以看到兩
顆HD同時存在


USB2.0移除畫面


1394b移除畫面


BIG強調的是把兩顆合併成一顆,容量乍看跟RAID0很像,作用卻不太同,後面會有傳輸圖作
比較


RAID0環境下的磁碟管理也顯示將兩顆整合在一起


RAID1環境下,就真的是1:1的Mirror容量了


很久以前在玩PCI-X主機板時就入手了一張1394b卡,物換星移那張卡因擴充周邊可接的愈來
愈少就被我處理掉了,為了這顆外接盒,剛好主機板的PCI-E槽還有空位,就順便入手一張
1394bPCI-e卡,為登昌恆出品的UTB120 IEEE1394擴充卡




打開後可以看到內容物就這麼簡單,令人意外的是廠商只附1394a 6pin轉1394a 4pin的線,
並未附上1394b 9pin 的線,幸好MB662USEB內附有標準9pin 1394b線,不然後面的評測
就沒法完成1394b的相關數據


1394b卡就長這個樣,小小的卡片搭載TI 1394b晶片,附小4pin電源接頭,擋板提供2+1
1394b+1394a接頭,有試過拿1394b轉1394a的線去試接MB662USEB,跑出來的數據
算是1394b的水準,算是很特別的設計,沒有因為採1394a接頭就降頻串聯。


簡單的開箱照到此,該正式進入評測內容,先簡述一下測試環境

M/B: ASUS R3E+i7-920 D0
Drivers:Intel RST Driver 10.6.0.1022
HD: Hitachi 7K1000C HDS721010CAL332及Seagate 7200.12ST31000528AS 各1顆1TB HD
OS: Windows 7 Ultimate x64
測試軟體: ATTO DiskbenchMark、HDTune PRO、CrystalDiskMark、PCWizrad 2010
AIDA、HDTach-RW、PCMark07、AJA等

為什麼想這樣玩呢?是剛好手中有不同的HD,一顆有支援4K先進格式化(AF),一顆是傳統512byte
規格,也可以順道測試外接盒對於兩種不同儲存格式的相容性。再者原廠不建議User拿WD桌上
型硬碟擺置其內運作,除非有WD Raid企業級HD,這樣只剩下H+S兩牌的組合。


以下測試是把Seagate 7200.12擺在HDD1槽,Hitachi 7K1000C擺置於HDD2槽

先測JBOD環境,前述提到ICH10R不支援Port Multiplier功能,考慮到Marvell 88SE9128
Driver特性似乎不能當常見的測試基準,因此僅簡單的抓JBOD設定中的兩張HDTune同時讀寫
圖,讓看倌自行判斷而不多作說明。




以下JBOD eSATA測試均以ICH10R測試,考慮版面篇幅僅以Seagate 7200.12作為JBOD
各傳輸界面的測試硬碟基準。因為JBOD的功能有點類似外接盒的功能,故測試此設定時較偏
重於傳輸效能耗損率高低作為比較。

雖然外接盒強調支援S.M.A.R.T.資訊,但是~~~eSATA抓不到,只有1394b及USB 2.0
環境下支援,之後的BIG/RAID0/RAID1設定中1394b/USB2.0僅能抓得到HDD1的S.M.A.R.T




JBOD eSATA AIDA 磁碟測試中的讀取測試,讀取效率介於64.9~116.3MB/s


JBOD 1394b AIDA 磁碟測試中的讀取測試,讀取效率介於64.7~85.8MB/s,算蠻逼近
1394b頻寬的上限


USB 2.0頻寬就懶得測試了,基本上約在33MB/s附近

JBOD eSATA設定下的ATTO DiskBenchmark 顯示,從64KB到2GB的參數設定,讀取效能最
高出現在512MB參數值設定,達122.8MB/s,寫入效能最高出現於2G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
119MB/s


1394b與USB 2.0的比較,考慮圖太多已自行將數據抄寫至Excel作比較,僅以64MB、512MB
及2GB參數作比較,1394b讀寫效能極限約在91MB/s附近,USB 2.0大概僅34MB/s






JBOD eSATA AJA 測試軟體,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bit RGB,
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16MB/s,寫入速率最高約113MB/s


1394b/USB 2.0 vs eSATA比較圖


CrystalDiskMark 3.0.1 參數設定從最小的50MB到最大的4000MB,循序讀寫的
效能最高 123.3MB/s,寫入約119.7 MB/s上下


1394b/USB 2.0 vs eSATA比較圖












HDTune PRO讀寫測試,可以看得出透過轉接盒,eSATA 整體傳輸曲線跟一般內接差不多,
起伏不會太大




1394b環境裡頻寬上限被鎖在約77MB/s附近




USB 2.0環境下的頻寬最弱,讀寫速率最高僅約33.3MB/s




HDTune隨機讀寫測試

eSATA篇




1394b篇




USB2.0篇




HDTune額外讀寫項目測試

eSATA篇




1394b篇




USB 2.0篇




HDTune-檔案效能測試,分別設定32KB, 64KB, 64MB, 512MB
eSATA篇


1394b篇


USB 2.0篇


HDTune 讀/寫速率簡單比較示意圖





HD-Tach Quick (8mb zone) eSATA 讀取測試,只有達到標準eSATA頻寬,未達eSATA 3Gb/s


HD-Tach Long (32mb zone) eSATA 讀取測試,只有達到標準eSATA頻寬,未達eSATA 3Gb/s


HD-Tach Quick (8mb zone) eSATA/1394b/USB 2.0 讀取測試比較圖


HD-Tach Long (32mb zone) eSATA/1394b/USB 2.0 讀取測試比較圖


PCWzard 2010 eSATA 測試


PCWzard 2010 eSATA/1394b/USB 2.0測試比較圖


HD Tach RW-Quick (8mb zone) eSATA 讀寫測試,還是一樣頻寬僅為eSATA而未達eSATA 3Gb/s


HD Tach RW-Long (32mb zone) eSATA 讀寫測試,還是一樣頻寬僅為eSATA而未達eSATA 3Gb/s


HD Tach RW-Quick (8mb zone) eSATA/1394/USB 2.0 讀寫測試比較圖


HD Tach RW-Long (32mb zone) eSATA/1394/USB 2.0 讀寫測試比較圖


eSATA JBOD下得到的PCMark 07測試分數為1777分,輸於內接的1923蠻多的


1394b JBOD下得到PCMARK 07 分數為1773分,小輸eSATA環境


USB 2.0 JBOD下得到了1511分而已,遠遠落後其它傳輸界面


JBOD 設定中 eSATA/1394b/USB 2.0與硬碟內接ICH10R的所有軟體測試項目比較簡表
中,可以看出eSATA損耗率還是較其它界面最少,觀察到其最小平均損耗率仍高達12.21%,
推論其成因應該是源於其僅能達到eSATA傳輸模式而無法升速至eSATA 3Gb/s所致。


下面測試將依各軟體分類,分別測試BIG、RAID0及RAID1設定中的結果,最後再作一個簡表作
比較。

HDTune PRO讀寫測試

先看BIG表現,根據原廠文件,BIG原理是將兩顆HD視為同一磁區,寫入是從HDD1開始,等到
寫滿後再寫入HDD2,這部分可從HDTune先來檢查看看是否是這樣?

因為設定HDD1是Seagate 7200.12,HDD2是Hitachi 7K1000C,在BIG中的讀取起伏波動
可以看得很明顯.

BIG-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看得很明顯的『換碟』讀取過程


BIG-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看得很明顯的『換碟』寫入過程


BIG-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受限於1394b傳輸頻寬起伏波動不大,但還是有換碟


BIG-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受限於1394b傳輸頻寬起伏波動不大,但還是有換碟


BIG-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起伏波動更不明顯了


BIG-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起伏波動同樣不明顯


RAID0根據原廠的說明,同樣是將兩顆HD掛載合併容量,但寫入的速率較佳,是真的嗎??

RAID0-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讀取起伏波動度較BIG明顯明緩


RAID0-eSATA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0-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0-1394b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0-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0-USB 2.0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1根據原廠說明只強調安全性,不強調速度,映射的原理下,容量只有1TB,但剛好可以試
著看看兩顆不同廠牌HD同時讀寫的結果是如何?

RAID1-eSATA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1-1394b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1-1394b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RAID1-USB 2.0模式的HDTune讀取傳輸圖


RAID1-USB 2.0模式的HDTune寫入傳輸圖



HDTune隨機讀/寫測試

BIG-eSATA 篇





RAID0-eSATA篇





RAID1-eSATA篇




BIG-1394b 篇





RAID0-1394b篇





RAID1-1394b篇





BIG-USB 2.0篇





RAID0-USB 2.0篇





RAID1-USB 2.0篇





HDTune額外讀/寫項目測試

BIG-eSATA 篇





RAID0-eSATA篇




RAID1-eSATA篇





BIG-1394b 篇





RAID0-1394b篇





RAID1-1394b篇





BIG-USB 2.0篇





RAID0-USB 2.0篇





RAID1-USB 2.0篇





HDTune-檔案效能測試,分別設定32KB, 64KB, 64MB, 512MB

BIG-eSATA篇


RAID0-eSATA篇


RAID1-eSATA篇


BIG-1394b篇


RAID0-1394b篇


RAID1-1394b篇


BIG-USB 2.0篇


RAID0-USB 2.0篇


RAID1-USB 2.0篇


HDTune BIG、RAID0、RAID1 讀/寫速率於三種傳輸界面簡單比較示意圖





AIDA 磁碟測試中的讀取測試,不論1394b或USB 2.0都無法達到很明顯的起伏比較,在此就
不貼出兩者的測試圖,以節省篇幅,僅以eSATA來呈現不同環境設定中的讀寫效率差異,先說
聲抱歉,RAID1設定中忘了測這套軟體,在此省略,敬請見諒,有機會時再補上;rr;

BIG-eSATA 讀取速率介於72.5~141.8MB/s


RAID0-eSATA 讀取速率介於130.7~132.4MB/s,較BIG速率顯得平順些,相對地也犧牲了
最外圈的讀取效率



AJA 測試軟體-BIG eSATA 設定,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bit RGB,
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21.1MB/s,寫入速率最高約118.9MB/s


AJA 測試軟體-RAID0 eSATA 設定,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bit RGB,
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32.4MB/s,寫入速率最高約118.5MB/s


AJA 測試軟體-RAID1 eSATA設定,將影像參數設定值拉到最嚴酷的2048*1556 10-bit RGB,
分別測試128MB到16GB的8組測試參數,最高讀取速率約120.7MB/s,寫入速率最高約109.2MB/s


AJA BIG、RAID0、RAID1 讀/寫速率於三種傳輸界面簡單比較示意圖



ATTO DiskBenchmark 測試,從64KB到2GB的參數設定得到:

BIG eSATA中,讀取效能最高出現在64MB參數值設定,達128.7MB/s,寫入效能最高出現於
512M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127.8MB/s


RAID0 eSATA中,讀取效能最高出現在1GB參數值設定,達139.2MB/s,寫入效能最高出現於
1G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127.3MB/s


RAID1 eSATA中,讀取效能最高出現在64MB參數值設定,達127.5MB/s,寫入效能最高出現於
512MB參數設定環境中的115.7MB/s


BUSB 2.0因感覺比較效益參考性不大,在此軟體下就不多加測試,只作BIG、RAID0、RAID1在
eSATA/1394b兩個傳輸界面的ATTO完整測試。考慮圖太多,已自行將數據抄寫至Excel作比較,
僅以64MB、512MB及2GB參數作比較:






CrystalDiskMark 3.0.1 參數設定從最小的50MB到最大的4000MB

BIG-eSATA循序讀寫的效能最高128.2MB/s,寫入約120.9 MB/s


RAID0-eSATA循序讀寫的效能最高138.5MB/s,寫入約127.3 MB/s


RAID1-eSATA循序讀寫的效能最高128.0MB/s,寫入約114.8MB/s


USB 2.0感覺比較效益參考性不大,在此軟體下就不多加測試,只作BIG、RAID0、RAID1在
eSATA/1394b兩個傳輸界面的完整測試。考慮圖太多,已自行將數據抄寫至Excel作比較:












HD-Tach 線性讀取測試軟體,考慮與後面測試的HD-Tach RW這套軟體略有重疊,故未測試
USB 2.0線性傳輸,僅測試eSATA與1394b傳輸界面,並分別針對BIG、RAID0及RAID1三種
設定得到數據,直接以Excel整理作比較:

HD-Tach Quick (8mb zone) eSATA 讀取測試,eSATA傳輸仍未達eSATA 3Gb/s頻寬,僅只
有標準eSATA頻寬,1394b最高讀取速率約82MB/s


HD-Tach Long (32mb zone) 讀取測試,eSATA傳輸仍未達eSATA 3Gb/s頻寬,僅只有標
準eSATA頻寬,1394b最高讀取速率約82MB/s


HDTach RW 線性讀/寫測試,僅直接貼出eSATA界面下BIG、RAID0及RAID1的測試圖,
1394b/USB 2.0請參閱後面的比較圖。

BIG-eSATA下,與HDTune的測試圖相近,都會出現有換碟讀寫的明顯落差線型圖

HD-Tach RW Quick (8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HD-Tach RW Long (32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RAID0-eSATA下,讀寫的落差線型圖明顯平滑化

HD-Tach RW Quick (8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HD-Tach RW Long (32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RAID1-eSATA下,讀寫的起伏較大,但比BIG好些

HD-Tach RW Quick (8mb zone) 讀/寫測試,eSATA傳輸未達eSATA 3Gb/s頻寬


HD-Tach RW Long (32mb zone) 讀/寫測試,傳輸效率意外超過eSATA頻寬


最後來兩張eSATA/1394b/USB 2.0三種界面搭配BIG、RAID0及RAID1的測試比較圖,
1394b傳輸效率還是僅約85MB/s附近




PCWizars 2010測試,直接看1394b/eSATA搭配搭配BIG、RAID0及RAID1的測試比較圖,
USB 2.0在此就不多測, 較弔詭的是這套軟體測試結果,RAID0整體表現不論是eSATA或是
1394b環境均未超過BIG模式


PCMark07測試,把ICH10R內接、eSATA/1394b與USB 2.0混搭作大混戰,不意外的內接
傳輸總分數還是ICH10R較佳,較意外的是BIG eSATA總分還優於RAID0



拉里拉雜分了那麼多類替這個外接盒的評測,也該替這樣產品作個總結

優點

1. 安裝方便,風扇調到最大的環境下,噪訊比不會太吵。
2. 背後設定只要一個簡單的調整即可。
3. 1394b與USB 2.0環境下幾乎都可以完全達到單一HD的界面理論頻寬上限,並支援S.M.A.R.T
4. 1394b環境基本上都達到該有的頻寬上限附近,對於Mac族而言是個好產品。
5. 混搭不同硬碟容量,不強迫user一定要買等容量的HD才能作RAID 0/RAID 1,保有使
用者的彈性運用空間。
6. USB 2.0的傳輸穩定性,對於部分沒有高速傳輸界面的User來說,不用擔心因為擴大容量
而喪失了穩定性。


缺點

1. eSATA需要有Port Multiplier才能完整使用兩顆HD,不支援熱抽換
2. 整體而言對eSATA感覺較失望,即使RAID0/RAID1合併讀寫,還是沒法達到eSATA 3Gb/s
倘若將來有機會接SSD來玩時,將會卡住整體的使用效能,這部分或許期待USB 3.0版來
解禁 。
3. eSATA不論是那個模式下,都無法看到S.M.A.R.T.資訊,即使外接盒本身有偵錯的功能,
感覺上還是會讓人使用過程怪怪的,特別是RAID1的使用環境,又不支援熱抽換。
4. 小檔傳輸下的效能有些環境中有點偏弱,不知是因為混搭所致還是原本設計的,就留待每個
User自行評估或測試。
5. 若能提供兩顆硬碟獨立供電開關讓JBOD使用,會不會更好呢?


完整測試到此結束,若看完後有眼痠的,敬請原諒,愛之深、責之切,若有不雅的用語也請原
廠商見諒,畢竟user都想買到完美的商品,廠商也想產品大賣,如何取得平衡就各自努力。

下台一鞠躬,謝謝花時間賞文
2011-12-22 17:10 發佈
多謝大大分享圖文並茂的開箱文,外殼看起來是金屬作的,後面的40mm小風扇搭配金屬外殼不知道散熱效果如何?
散熱效果還不錯,況它的風扇也是可調轉速.

本來很想拿最熱的WD 黑標來試,但原廠不建議就沒法作比較囉


elroma0718 wrote:
多謝大大分享圖文並茂...(恕刪)

Day_night wrote:
大小容量不同的硬碟...(恕刪)

測試文章不是這樣搞的
只要列出重點軟體
平均測試數據
簡單扼要看就可以了
不是一股腦地3000多項測試全部PO出來...........

看的人很累,測得也很累
這樣還不如只看 HDTunePro v5.50測試就夠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