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最近在找外接硬碟,以往是用速度比較快的隨身碟,但用久後還是覺得在數十GB的檔案上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複製完成
爬了不少文看到不雷的平價的外接盒+SSD本體基本上都能跑出快要達到10Gbps(1.25GB/s)左右的水準,找了一陣子和看了不少其他論壇的推薦,最後買了以下的裝置,順便當作開箱文來給有欲購入的人來參考

M.2 SSD外接盒 - 廣穎PD60
當初有好幾個M.2 SSD外接盒在口袋名單中,像是:
西台灣知名的Orico(型號不少,價差大,350到800元甚至更高不等)、Acasis(也不算便宜)
主要在做線材的台灣廠商Polywell(他們家線材還算不錯,買過快10條線)(外接盒本體699元)
廣穎PD60(今天主角)(619元)
共碩的rog strix arion lite(1290元)
威剛的EC700G(1160元)

爬了不少文發現Orico品質比較不穩定,考慮到電子產品還是要找有保固且出事找得到人負責的廠商比較好,西台灣的產品先砍掉
Polywell當初原本快下手了(外接盒主控為RTl 9210b),但看到廣穎的外接盒保固2年默默取消購物籃的產品
共碩和威剛單純是比較貴一點,都要1000多塊,貴2倍左右所以也被刪除了,不然看了一下好像沒什麼災情,算不錯吧

回到正題,廣穎的PD60外接盒是使用瑞昱的9210b,當初問客服客服表示無法告知主控型號,去查了他們官網上產品頁面上的科技頻道連結又有寫,不少廠商也都會明示消費者外接盒的主控型號,覺得都詢問客服了還是可以再透明一點點啦(最後還是乖乖下手了)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產品外包裝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內容物本體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附贈一條線和用來固定非22mm x 80mm規格的SSD的固定器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這個外接盒是使用按壓再拔出來的方式,而像Orico是採用用螺絲鎖住的方式,各有優缺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外接盒內外本體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主控是Rtl 9210b,算是平價SSD外接盒蠻常用到的主控晶片,相容性不錯,NVME和NGFF協議都可以用,且支援UASP傳輸協議(有和客服確認過)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SSD本體 - Kioxia G2 1TB SSD
當初看到這個以為是哪來的雜牌,結果原來是從Toshiba改名的
在某論壇看到某大佬的”SSD選購指南”再爬文看看災情覺得可以下手這隻,目前Kioxia的SSD產品線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
入門:Kioxia Exceria G2
高效能:Kioxia Exceria plus G2
旗艦:Kioxia Exceria pro

不得不說近幾個月SSD跳水跳的蠻兇的,Kioxia顆粒廠晶片1TB以1299元入手(當然其他廠搞不好更便宜,但用料有差,給你來個2TB QLC Dramless賣你2000附近,或是來個聯芸主控搭配長江儲存2TB賣1499,還好都有忍住,顆粒廠給自家SSD用的方案就是香)
Kioxia G2 採用單面顆粒不用擔心會塞不進外接盒(plus版會有雙面顆粒需要考慮到,外接盒可能裝不下,有些筆電可能也裝不下)

產品外包裝,不得不說包裝意外的小,右邊附上冠元的4k evo隨身碟當作比例尺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接著產品內部是SSD本體、說明書、和將SSD從塑膠盒子拿起來的說明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合體~
有一點點需要抓一下角度,一開始用都插不進去,很怕把他插壞,希望SP PD60外接盒的包裝內可以多附個說明書之類的QQ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接著將SSD本體扣住,再將內外的外接盒裝在一起就大功告成啦!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測(跑)試(分)篇

SSD本體插進外接盒後連接電腦會需要先格式化才能運作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待機溫度約為40度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附上CrystalDiskMark 8.0.4版本的跑分數據來參考,外接盒使用內附的type c to type c線連接透過boot camp運行最新版本Windows10 22H2的2018年15吋MacBook pro。4k讀寫表現一般般,好一點的隨身碟像冠元的4k fire或廣穎的Marvel Xtreme M80要超越應該不難,循序讀寫則達到了大致符合其理論頻寬的1GB/s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跑分過程中的最高溫度來到了72度,但外接盒本體微溫不燙手
SP PD60 M.2 SSD外接盒+Kioxia G2 1TB SSD開箱心得

結論:
外接盒619元+SSD本體1299元總共1918元
市面上有不少成熟的方案,要選擇USB般的大小可以選擇像是冠元的4k fire 1TB(降價最低有看到2888元,目前看到的是3888元)或廣穎的Marvel Xtreme M80(1TB目前看到是1999元),2者循序讀寫方面可以達到讀600MB/s,寫500MB/s
外接SSD也有不少廠商有推出相關產品,甚至Kioxia自家也有推出外接的SSD硬碟,美光也有(不過有些是用QLC的)
SSD本體+外接盒跟其他一體成形的外接SSD或高速隨身碟比較起來的優勢是可以選擇不錯用料(顆粒廠TLC+Dram),不會換料讓消費者玩抽抽樂的SSD,且價格相對便宜,也可以選擇便宜大容量的SSD裝進外接盒,一體成形的2TB外接SSD通常不便宜且顆粒資訊較不透明

以上,感謝觀看
2023-08-03 0:16 發佈
這外接盒感覺散熱沒很好
pvnrt123 wrote:
最近在找外接硬碟,以...(恕刪)

感謝分享,價格6xx多台幣應該是可以入手了

葉梓楓 wrote:
這外接盒感覺散熱沒很...(恕刪)

我也這麼感覺,SSD本體好像沒有跟外接盒接觸到
RTL9210B這主控溫度不低,看起來上面也沒散熱墊,再加上鎧俠g2雖然是gen3但是溫度和他牌gen4一樣熱情;要貼散熱墊的話,這種抽屜式外接盒又容易損壞散熱墊,是我的話應該不會考慮這種外接盒
3C產品是看人用的: 舉凡用法, 環境, DIY加工改良能力....都是影響這產品適不適用與使用壽命長短的因素, 好壞無法一概而論. 能搞到合你用的就是好產品.
跟你剛好相反。
KIOXIA 這牌子本來也想買,後來選擇2T 1499+ROG外接盒。
有些外接盒付的線材太糟要另外買,就一次到位。

另外考量是9210B太熱情所以選ROG,比較後ROG體積大散熱好主控晶片溫度低,付的線材品質也優。

這2T 裝外接盒跑著10G速限,是不是也能輕鬆不發熱。
(參考:付上裝在筆電ASUS TUF F15 的速度)


reconail

ROG Strix Arion 這種價格級距與散熱能力的外接盒, 最高讀寫速卻只給 10 Gbps, 人家現在主流的外接M2SSD像金士頓都跑2,000MB了, 實無法理解華碩在想什麼?!

2023-08-03 12:44
reconail

選Gen3X4加dramless, 這種規格的鳥SSD基本上是熱情不起來的, 既然熱情不起來, 盒子就好辦.....

2023-08-03 13:07
雷斯俄斯 wrote:
我也這麼感覺,SSD本體好像沒有跟外接盒接觸到

對阿!!樓主的測試最高溫來到72度,
真的蠻高的,
買M.2 SSD外接盒用這種有把熱導到外殼散熱的比較好~


我用這外接盒,內裝十銓 MP44L 2TB M.2 PCIe SSD,
丟200多GB影片寫入,
最高溫只有52度,
而讀取的最高溫則只有44度,
寫入時比那隔壁裝在主機內的wd sn530的64度還低溫~

reconail wrote:
3C產品是看人用的:...(恕刪)


照你這樣說,我看買東西擲筊好了
reconail

確實有些不合用的情況不是商品本身的問題, 而是使用者自己的問題, 這時候也許擲筊是個不錯的選擇吧.[啊嘶]

2023-08-03 14:13
我的外接鳥組合是用ORICO M2盒子中這款最小最俗辣的; 組起來一共費用 340 + 1.499 - 15 = 1,824


我一次丟一個700G檔案夾進去, 給它穩穩連續寫入約10幾分鐘, 最高溫來到45度C....



大概又過幾分鐘後, 又回到待機溫度: 30度C
systemctl

冷氣開到26度,機殼內有5個系統風扇循環,至於USB外接沒特別留意,我等一下關機拔出來測一下,我只買一支GM7

2023-08-03 14:58
reconail

冷氣開到26度是也[笑]

2023-08-03 15:01
好的, 將原本寫入的700G檔案夾刪除, 再重新寫入測量一次:

操作環境: 冷氣房室內溫度約26度C


第二次寫入, 軟體測得最高溫度: 46度C




第二次寫入, 溫度槍測得盒子表面待機約31-33度C, 最高溫度: 47.9度C





~~ 如同我上面說的, ( Gen3x4 + 單面 + dramless) 的M2 SSD 先天體質上就不會太熱情, 也許使用環境涼爽通風好之下, 即使裝在很陽春的盒子裡, 應該也可以穩穩順順跑唄 ~~
systemctl

軟體顯示的溫度是SSD上面的感溫晶片回報的,不存在內接到主機跟USB外接就不同的情況,甚至還要thunderbolt才會準的說法是從何而來??資訊來源??

2023-08-03 15:22
reconail

"每個人使用環境都不同..." , 非常認同; 其實每個人看待產品與使用產品的方式也很不同; 我自己看待產品都當它是過客早晚要掛掉, 使用上則不在乎天常地久, 只在乎充分使用...[rock]

2023-08-03 15: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