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簡測】ADATA 威剛 S70 Blade PCIe Gen4 x4 M.2 NVMe 2TB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一直在等SMI(慧榮)SM2264主控的SSD產品,都等不到。剛好看到之前ADATA
廣告文宣的SAGE系列推出,就下手買來試試。只是在國外買得到厚實散熱器
版的2TB S70產品,在國內似乎只有1TB容量才買得到厚散熱器版S70,2TB容
量似乎只能買到薄散熱器版(Blade)。


在官網規格敘述,S70系列只有兩款容量,分別是1TB及2TB。



讓人吃驚的是S70 Blade的保固寫入量,2TB容量可達1480TBW,似乎比Phison
E18小勝一籌。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正面的風格採用類似磚紅色系,左上方簡述產品特性,左下方標示型號,
2TB容量大大的印在右下角,右上方印上了XPG的LOGO。



外紙盒背面22國語言簡述產品規格,產地MIT。



打開包裝時,SSD與薄型散熱器擺在透明膠盒內。



這款SSD是雙面設計,SSD正面布局示意圖。



SSD背面式示意圖,保固貼紙改採易碎紙,有點不是很喜歡這樣。畢竟別家的
保固貼紙還是維持傳統的非易碎紙,萬一裝在別的散熱器,拔起來時不小心
破壞了保固貼紙的易碎端,這樣算誰的?ADATA這樣改變,似乎不太相信人性。



SSD配置的快取記憶體為SK hynix的H5AN8G6NDJR-XNC,屬於DDR4 3200Mbps
速率,單顆容量為1GB,正反兩面各配置一顆。





TLC NAND為ADATA自行打印的顆粒。



SSD核心靈魂-主控,為英韌IG5236FAA,根據網路的資料屬於八通道主控設
計。目前除了ADATA S70率先上市外,未來Partirot VIPER系列也將推出基
於這款主控的新SSD。



與S70 Blade搭配的薄型散熱器,官網資料表示為幾何稜線造型鋁合金散熱片,
具有高導熱特性,讓SSD大幅降溫20%,這方面後文再測試。



散熱器背膠先黏上保護貼,撕掉時,感覺黏性挺強。



將散熱器黏上,的確蠻適合薄型主機使用,外型還算搭。但悲劇發生了,想把
散熱器拆下來時,發現它真的很黏,若強拆萬一手賤或運氣極差時,一不小心
可能把IC全部拔掉,不得已只好放棄。原本想試試裝散熱器與沒裝散熱器的
溫度差異,看來只能作罷而無法測試差異度。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 BIOS 3003
CPU: AMD Ryzen 5 3600X
RAM: Micron DDR4-3200 16G*2
OS SSD: Samsung 980 PRO 1TB
測試碟: ADATA 威剛 S70 Blade PCIe Gen4 x4 M.2 NVMe 2TB SSD (CPU通道)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20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Diskinfo,標示規格為NVMe Express 1.4,傳輸模式為PCIe
4.0 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41度。



連續高度負載測試中的最高溫度為攝氏74度。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5684~6192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6201MB/s;線性寫入曲線在容量
值10%前算平穩,維持在5800MB/s傳輸率附近,隨後出現大幅度波動,平均寫
入速率2090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6194MB/s;隨機寫入
曲線抖動幅度放大,但還差強人意,平均寫入速率5743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2048*1080 2K-1080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5432~5641MB/s、寫入速率5776~5964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
一輪,抓取幾項結果呈現。

Compress 0Fill 模式:表現算平穩,沒特別突出,不走Phison那種特異演算法。






Compress 100% 模式:表現與0Fill模式差異不大。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779及5767 MB/s,4K QD1讀取16679 iops,
4K QD1寫入50497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817及5824 MB/s,4K QD1讀取16670 iops,
4K QD1寫入50525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1881MB/s、程式載入速率1198M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2129MB/s、程式載入速率266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取曲線波動還算穩定。


10GB的讀取曲線算穩定,寫入曲線波動中間略有放大。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
4GB及32GB,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96GB/s、寫入
速率最快6.35GB/s,I/O長度在16MB以後。寫入普遍會有掉速。


0-Fill模式,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28GB/s、寫入速率最快5.83GB/s。


Random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30GB/s、寫入速率最快5.81GB/s。



CrystalDisk v8.0.1採Default及0Fill,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
4GiB、8GiB、16GiB及64GiB。

Default (Random)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6183~6988MB/s、寫入
速率7383~7431MB/s。4K Q1T1讀取速率69~71MB/s、寫入速率228~231MB/s。


0Fill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7379~7436MB/s、寫入速率6588~
6753MB/s。4K Q1T1讀取速率71~72MB/s、寫入速率225~231MB/s。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667MB/s、寫入速率2.29GB/s。



HDTune v5.7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讀取曲線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6237MB/s;寫入曲線呈三
段式降速,到了末段波動幅度加大,平均寫入速率3324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分別測試Zero及Mixed資料型態。

Mixed型態結果。
]

Zero型態結果。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速率在35GB後開始波動,推論其SLC快取設定應該就約35G。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082MB/s、平均寫入速率2160MB/s。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393MB/s、平均寫入速率2571MB/s。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5666MB/s、循序寫入速率5933MB/s。



Parkdale v3.03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
過一輪,只抓其中幾項結果。







PCMark 8測試:分數5054,頻寬為497MB/s。



PCMark 10測試,分為系統碟及資料碟兩種模式測試。

系統碟分數為2122、頻寬為339MB/s。


資料碟分數為4025、頻寬603MB/s。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
資料方式的結果。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官方版的Toolbox可以抓到S70 Blade的基本資料。


提供SSD最佳化功能。


PCIe版SSD不提供Security Erased功能。



官方的保固TBW是1480TB,測試寫入將近24TB時,健康度才會掉1%,顯然耐寫
度還不錯,跟WD SN850有得拼,也將Phsion E18遠遠甩在後頭。



加碼演出,測試在Z590 PCIe 4.0 CPU通道上的效率,結果。。。。。讓我有點
失望,出現與Z590不相容的情況,不論是常見的ATTO或是CrystalDiskmark
這兩套常見的軟體或是其它的軟體都有類似情況發生。

在ATTO軟體中,發現到讀寫速率明顯降速,寫入速率甚至降到2Gb/s都不到,
其它的參數設定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CrystalDiskmark的循序讀取速率沒有太離譜,寫入速率則降到4450MB/s附
近,其它參數設定也有類似的情況。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X570平台上,短程測試軟體裡,循序讀寫速率有達到或超越官方標示。
2. 或許可以說目前的韌體是專為X570設計,在X570平台上表現的效果讓人感覺有亮眼之處。
3. 官方提供Toolbox,提供基本工具功能設定或監控。
4. 散熱器輕薄,適合特殊環境使用,散熱效果還算可以壓制。
5. 主控沒有出現明顯的放大寫入,實際耐寫度(TBW)應可大於官方標示值(1480TBW),算是耐寫產品。


缺點
1. 4K Q1T1的環境下,部分讀寫速率還有提升的空間。
2. 散熱器的黏性極強,若有考慮更換其它的散熱器或主機板的散熱器,建議千萬不要黏上。
3. Toolbox仍不提供類似Security Wipe或是Security Erase功能。
4. 雙面SSD設計,相較於WD或Samsung系列產品,對於散熱的要求性更高。
5. 最大的問題 v3.2.9.1版的韌體,與Z590 CPU通道可以說相容性不太好,使用速率明顯大打折扣。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2021-05-04 23:13 發佈
搶頭香! 感謝大大分享!
Day_night wrote:
SSD核心靈魂-主控,為英韌IG5236FAA,根據網路的資料屬於八通道主控設
計。目前除了ADATA S70率先上市外,未來Partirot VIPER系列也將推出基
於這款主控的新SSD。

不用等未來已是現在進行式,Patriot VP4300已經在對岸及美國市場上架開賣了。


InnoGrit 這家新進公司真不簡單,一出場新研發的第一代主控晶片就獲得國際大廠採用(Patriot、Lexar),反觀一樣是研發SSD主控新兵台廠螃蟹主控就只有威剛一家敢採用。

目前PCIe 4.0 NVMe SSD主控市場已有4家加入戰局(還缺慧榮),樓主會否有一起評測的文章。
我測試的Z590主機板是ASUS M13H,若無意外,應該是全部的Z590都中招。。

因為,在國外的網站查S70資料時,就有看到提到不相容的英文字眼敘述,一試果然就真的是。。。
就等SMI推出了,這樣應該也會有對應的大評測。。。

systemctl wrote:
不用等未來已是現在進(恕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