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台系控制器方案在入門等級市場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 TLC NAND 的導入越來越多之後,價格便宜、支援性廣且絕大部分都已經針對 TLC 進行功能性優化的台廠控制器自然受到廠商青睞。這似乎也說明在正確的產品定位上,台廠方案提供的性能表現也能讓人接受。

這次進行測試的產品都是如此,前一段時間新推出的 OCZ Trion 150 控制器具有 Phison PS3110-S10 八通道控制器的內在加上 Toshiba、OCZ 的自家韌體調校,NAND 為 Toshiba A15nm eTLC;Plextor M6V 則是有一小段時間前的產物,使用了 SMI SM2246EN 四通道控制器,使用了 Toshiba A15nm MLC。扣除了使用 NAND Flash 的差異,作為入門等級相當常見的代表性產品,來看看兩款不同產品在一般的性能測試,以及高壓寫入、性能一致性等不同面向的差別。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溫習一下兩款產品的 SPEC,這次測試都是 240GB 的級距,帳面上的性能數據 Trion 150 在 seq 寫入速度上略勝,不過一如預期的 M6V 4K 性能較高。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Trion 150 240GB本體綜覽:如同先前在 480GB 版本介紹過的,使用出自於Phison PS3110-S10 家族的 Toshiba TC58 系列控制器、Toshiba TC58TEG7THL A15nm TLC,內部配置為 2CE。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Plextor M6V:主控為 SMI SM2246EN ,搭配了單顆容量256Gb 的Toshiba TH58TFG8DDLTA2D A15nm MLC 快閃記憶體。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簡單介紹完便直接的性能比較,一般測試項目同樣包含常用的 Anvil Storage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ATTO、Crystal Disk Mark、PCMARK 7、PCMARK 8 等測試項目。

Trion 150 :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M6V: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另外因兩款 SSD 使用了不同的 NAND Flash,從基礎上不同的特性使得控制器也有著不同的性能控制。Trion 150 具有 pSLC 加速機制,而 M6V 因使用 MLC 則無,因此使用了 HDTUNE 進行全區域的讀、寫性能測試來得知性能表現以及 Trion 150 240GB 的 pSLC 區塊。

Trion 150 240GB :近 4GB 的 pSLC 加速區塊,準確數字為 3.6GB。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M6V 256GB: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IOmeter 部分,同樣是使用了兩種不同腳本,分別是 Mixed loading、以及 12小時耐久。


Mixed loading 混合測試設定了多種不同條件,分別有大檔純寫入的RAMP、8KB 67%讀取的 Database、大小檔混合 80% 讀取量的 Fileserver、8KB 80% 讀取的 Workstation,以及大小檔混合但純讀取的 Web Server 等各種條件。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12小時耐久是設定為 4K 隨機寫入 12個小時,針對寫入 IOPs 進行測試,考驗長時間使用下的耐久性能。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最後 PCMARK 8 Storage Consistency Test,相當完整的提供了劣化、穩定、回復三種態的測試,測試的方法則是執行不同程度的負載PLAYBACK如 Photoshop、BF、WOW 等多種 WORKLOAD,先進行衰退,而後進行穩態的寫入,最後則是回復態,每次測試會前會先閒置 5 分鐘讓控制器開始進行後台 GC,來得到性能回復的表現。

在圖表中,將顯示 Trion 150 不同狀態下的平均頻寬,另外挑選 Photoshop Heavy 負載的頻寬表現製圖: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與 M6V 的測試曲線互相比較: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從測試的結果看來,由於八通道以及使用了 pSLC 加速的緣故,在短程測試中的性能 Trion 150 的性能出現了不錯的結果,尤其在寫入的部分算是超出了預期成績
縮短了兩者的差距,但在寫入的延遲以及小檔的性能上則還是 M6V 微幅領先;讀取的部分則是兩邊都已經能夠擠滿 SATAIII 頻寬因此有著差不多的成績,而有著相當接近且互有勝負的結果。在 IOmeter 測試也很類似,TLC 的 Trion 150 在重壓寫入下的性能還是能夠緊抓住 M6V 不放,在混合性負載上有著有勝有負的成績。

而 PCMark8 的一致性測試則能夠看到 Trion 150 在髒碟狀態下的表現則好上 M6V 不少,在重載測試下提供了性能相對較高的表現,使得平均與重載的性能不會相差太多,韌體的設定上 OCZ 還是有發揮了一定的調整功力。

入門級 SSD 比拚,OCZ Trion 150、Plextor M6V 性能對戰

入門產品這區塊的採購考量絕大部分還是價格因素,Trion 150 與 M6V 兩者相比在價格上就有著不小的差距,前者相對的便宜很多且提供了相近的整體性能,讓 Trion 150 的 CP 值變得相當划算,另外 Advanced Warranty Program 保固 ( ShieldPlus )也算是 OCZ 目前頗受好評的賣點之一,綜合以上特色,Trion 150 應該算是目前較受信賴的 TLC SSD。

當然 M6V 有著 MLC NAND 的天生優勢,在入門產品上有 MLC 快閃的賣點看起來好像又更加的吸引人,但價錢真的過高,Sandisk SSDPlus 價錢就相對正確許多。而真的需要考量到耐久性,性能更加全面的產品,我想 ARC 100 、MX200 等 MLC NAND 產品尚未真正絕跡的此時,購買這類前代 SSD 應該會是比只為了 MLC 的招牌而去購買低階產品更為恰當。

以上就是 OCZ Trion 150 與 Plextor M6V 的性能比較測試。
2016-04-20 15:17 發佈

shadowsfall wrote:
台系控制器方案在入...(恕刪)


兩台都是好物... 值得購買, 只是OCZ那台是TLC, 可使用的壽命比較短, 就讓購買者自己去衡量了~~ 不過OCZ Trion150用TLC的效能能做到這個程度, 已經相當難得. 數據上來看, 確實是比其他品牌的表現更好. 若要省成本買TLC, 這台絕對可以列入優先考慮. 但是若要MLC, 用久一點, 那就是 Plextor M6V啦
shadowsfall wrote:
當然 M6V 有著 MLC NAND 的天生優勢,在入門產品上有 MLC 快閃的賣點看起來好像又更加的吸引人,但價錢真的過高,Sandisk SSDPlus 價錢就相對正確許多。而真的需要考量到耐久性,性能更加全面的產品,我想 ARC 100 、MX200 等 MLC NAND 產品尚未真正絕跡的此時,購買這類前代 SSD 應該會是比只為了 MLC 的招牌而去購買低階產品更為恰當。

我發現很多人對台系主控存有偏見
譬如當MX200和BX100一起推出的時候
許多人認為那當然該買使用Marvell 9189的MX200
而非使用SM2246EN的BX100
(兩顆SSD的顆粒都是美光16nm MLC)
但是Anandtech的測試結果卻是BX100幾乎輾爆MX200
其他使用SM2246EN主控SSD包含M6V在內的測試結果也都很穩健

SSD plus則真的就是用入門級、無緩存方案的SM2246XT
所以以它的價格是合理的
在顆粒等級相同的條件下(15/16nm MLC)
SM2246EN的定價理應高於SM2246XT
甚至比Marvell 9188 9189更高我也可以接受
SM2246EN會強要歸功於主控本身設計就好
加上「老」主控早就經過各大廠的精心調教
所以結果出來當然又快又穩
Marvell 9187也是同樣的道理(Extreme pro就用這顆)

Trion 150雖然是TLC但截至目前是褒多於貶
相當少見的台系主控PS3110-S10自然功不可沒
慧榮除了SM2246EN也推出了針對TLC大幅優化的主控SM2256
這顆主控在TLC SSD肆虐的時候很令人期待
JMF670H也有針對顆粒的耐用性進行優化但採用的SSD不多

至於Sandforce就萬年的SF2281不需再提
Marvell除了9187以外似乎就沒有讓人眼目一新的產品了
So...

jinshun000 wrote:
我發現很多人對台系...(恕刪)


主要的的偏見主要應該還是來自於前幾代產品對於性能一致性的這部分倍marvell、Barefoot等產品輾壓,不過的確在這幾年內台系控制器有著顯著的成長

vspebrian wrote:
兩台都是好物......(恕刪)


其實主要的點就如同您所說的這樣,但MLC產品的話,其實 OCZ ARC 100 還有留存於市,19nm MLC+Barefoot 控制器的表現我想應該還是強過M6V很多。

shadowsfall wrote:
台系控制器方案在入門...(恕刪)


最近幫我弟買了一台M6 Pro感覺還不錯,自己也正想要換SSD
看到這篇真的很動心,目前這兩台都在考慮要買來升級自己的電腦,但M6V目前勝出一籌

天人交戰中....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