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當個創世神,一個很有趣的遊戲,用E3-1235配上16GBRAM,在人多的時候依然崩潰!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I/O讀寫需求壓力會一直累積,直到系統崩潰。裝置越高容量的RAM也只是延緩記憶體被崩潰時間。就跟柴米油茶醬醋鹽的漲價,總有一天等到你;崩潰就像是遊戲高潮的壞朋友,總在你要升天的最高點出現;跟正常高潮結束不一樣的點是,高潮結束你得到的是滿足不想再幹!崩潰的到來你只會在想幹,然後一點都不滿足。同樣是結束,卻一點也不一樣。

當個創世神 平均 IOPS 讀寫累計每秒約為7000,早期JAVA崩潰一半原因也是在Java出現卡在硬碟資料讀寫上,產生過大的IO壓力導致系統崩潰,用有限的RAM容量去拚無限累積的壓力,似乎不是很明智!大禹治水不用防堵,疏通導引為上!所以...我已SATA 6G為劍RAID 0為盾。再戰"高潮"不是講錯...RE再戰"當個創世神SERVER架設"。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SSD應用 之 "當個創世神" SERVER 進化論

 OCZ V4 跟 M4P 在RAID 0 模式下相比,OCZ 在8KB寫入就以達到峰值,M4P寫入則需在 256KB 後才能達到峰值!同樣在零碎檔案讀寫上,這次是採用 SSD 作為三級快取,16GBRAM 提取 3GB DRAM 作為二級緩衝+延遲寫入,在整體流暢度上雖然較純 DRAM ,反應略慢一級 (10us 跟 2~3ms上的差異)!但比純建立在 "傳統硬碟"+"D-RAM"上穩定取多!相對於台灣網路頻寬的延遲100~1000ms來講,DRAM+FLASH 的架構所多出來的 2~3ms , 一般玩家應該無法感受到其中的差異,最多是對於地圖邊界的更新會有感覺較慢!而且當個創世神本身的計算是採用資料分流獨自計算,最後再跟系統內部記憶做資料核對。

  分層儲存是個由來已久的作法,可按存取時間或存取頻率區分,將資料分別存放到不同存取速度/成本的儲存媒體上,從而在存取效能與成本間取得較佳的平衡。 單純由Flash記憶體組成的固態磁碟陣列仍太過昂貴,因此目前主流的Flash記憶體企業儲存應用,都採用Flash記憶體搭配傳統硬碟的混合式架構,又分為充當分層儲存中的高速層,以及充當輔助DRAM的第二層快取等兩種主要應用形態。

  整體分析目前企業等級產品定位、架構等方面的差異,目前SSD在外接儲存設備上的應用形成了3種型態:
● 純粹的固態式磁碟陣列:以Flash記憶體作為儲存媒體,搭配DRAM快取記憶體組成純固態磁碟陣列,藉以擺脫傳統硬碟搜尋回應時間的瓶頸,供對IOPS效能有特殊需求的用戶使用。

● 分級儲存中的高速層:利用SSD取代過去的1.5萬轉硬碟,作為分級儲存機制中的高速存取層,用以存放存取頻率最高的「熱點」資料。

● Flash快取記憶體:利用Flash記憶體作為第2層的快取記憶體,輔助DRAM構成的第1層快取記憶體。


  本次是作為高速層以及DRAM的第二層快取同時運作的模式,針對各儲存層I/O負載與效能的監控功能等,不過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分別是「精細度」與「運作週期」。文章內容對於細部設定敘述有簡略,歡迎討論!
2012-09-25 21:48 發佈
經過兩周實際測試 ,
中間有開啟延遲寫入
所以寫入效能有增加

目前約寫入資料 1420 GB
系統依然正常

(1000GB (架設時測試) , 420GB=>14天*30GB)



F100FD wrote:
當個創世神,一個很有...(恕刪)


問個傻問題……直接用UPS+Ramdisk,然後定期備份到硬碟不行嗎?
我們有裝 UPS

用RAMDISK , 除了當時規劃沒有想到以外
遊戲整個檔案約10GB找一點
目前 ECC 8GB 還是要4K的價位
100人時遊戲滿載跟系統需要用到約10GB

而隨著遊戲地圖擴展
遊戲地圖檔案大小也會快速上升
但並不是所有地圖資料都是一直使用的狀況

我們家 SERVER C206主機板只能裝兩根
在買不起16GB ECC下
就用SSD硬上摟

一開始規劃以 兩顆 傳統HDD當資料 配上16GB RAM就夠了
那時候RAM 使用量一直上升 (推測是因為資料來不及寫入)
當使用量到了 16GB 整個系統遊戲內就出現卡死的狀況

但是當使用了SSD做為緩衝,
系統+遊戲記憶體使用量一直在7~8GB遊走
所以SSD目前是有效的

hodxer wrote:
問個傻問題……直接用...(恕刪)
F100FD wrote:
我們有裝 UPS用R...(恕刪)


唔,也就是說終究還是卡在經費的問題上?
想必如果RAM到了32GB或更多,
能讓所有的數據都放在RAM裡面的話,
用不用RAMDISK也無所謂了。

沒有想過更換主機板裝更多的RAM嗎?

SSD這種東西,終究是有其讀寫壽命的,
如果僅僅是家用的個人電腦的話,
因為I/O也並不頻繁,所以撐上十年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如果用在商用的工作站上,
會不會在大量的I/O下很快就掛點了?
更糟糕的是SSD資料一旦掛掉,幾乎就不可能救回來,
雖然說一定會有備份的啦……

總之,個人認為SSD作為一個應急的方案是不錯的選擇,
但長遠之計還是要把RAM加上去,
這樣對HDD / SSD都好。
遊戲地圖也會一直增加大小
兩周前是 9GB ,
剛剛遠端連線進去 目前是 11GB
因為這遊戲會經過玩家的探險而使地圖越來越大

開服一個月的時候地圖大小只有4~6GB 沒有印象了
如果是32GB RAM其中20GB作為RAMDISK估計也會在年底左右消耗完畢不符使用
現在邁入第四個月

國外知名當個創世神大型千人伺服器
使用的是32GB以上記憶體外 搭配數顆做RAID 5 多硬碟架構

但是硬碟容量對於這遊戲並不太重要
所以架設初期就是打算之後再添購 SSD作為快取+資料儲存用
目前發現這作法有用,
可以大量改善資料讀寫問題

由RAM使用容量
可以說是讀寫瓶頸受到解除
========================================================
10/03 用量 15.4
更正 容量為11GB 佔用空間為15GB
如果當初採用RAM做RAMDISK
可能已經接近RAM空間極限


==============================================
10/04用量15.5



hodxer wrote:
唔,也就是說終究還是...(恕刪)


F100FD wrote:
遊戲地圖也會一直增加...(恕刪)


這幾天蔣大正好發了一篇文:「現在SSD硬碟可以拿來跑資料庫嗎?」不妨參考看看裡面的討論。

#17的網友有提供一篇文章:SSD 固態硬碟在 PC 與 Server 上的使用心得與慘痛教訓

基本上我的觀點跟Will差不多,個人電腦、筆電之類的SSD,要用到掛應該也沒那麼容易;但對於伺服器來說,拿來作為介於硬碟跟內存之間的緩衝快取就好,不要把整套系統搬過去,風險太大——當然,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去建構高效安全的SSD方案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在大陸,可能發言會夾雜部分簡體中文,請別介意。
最近有考慮將 ssd 做 raid 1 兩顆可以互相除錯 ...
這似乎是個解決辦法

其實最想做到的是分區備份!
硬碟把常用的資料拷貝到 SSD 中做為快速讀取使用

hodxer wrote:
這幾天蔣大正好發了一...(恕刪)
選OCZ是賭人品的?

話說你架server,真的弄一台來做,實在有點費工
我是覺得一般的1155的板子配Xeon e3-1230v2,加上目前一般DDR3 RAM很便宜,可以直上32G
只要殼選大一點,散熱做好,就沒問題!
怎說?
目前 ssd 使用經驗都還算不錯

金士頓 intel ocz plextor kingmax

金士頓的 JM612 方案 V系列
INTEL 60GB SF方案
ocz v3 v4
plextor m5p
kingmax 什麼35的
還有威剛的 596
都沒有壞掉過...當然 jm612方案有變慢

會買 ocz 是因為 之前朋友再京典國際工作
京典國際出網咖 v2+ 裝了120GB 共179顆 , CONTAC 裝了100多顆
都沒有回來半顆
零售100多顆有回來 8次
8次裡面某位消費者就佔了三次
裝的都是 X61這台筆電...
我朋友多次請那位消費者
把X61筆電帶來測試
但是那位又不肯把筆電帶來測試

零售有回來,整機卻沒有回來
我想消費者使用的方式站最大比例
這樣的成績算是不錯吧

其實我原本是想買CONTAC作為SERVER用
但V4在4KB上讀寫都超強
又是用25nm的flash
19nm就是會比較擔心一點

xu.6 wrote:
選OCZ是賭人品的?...(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