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SSD 推薦 (SSD SX930 測試)

changpizz wrote:
小檔這也苛求不了了...(恕刪)


IOMETER我就設定4K QD32 100% Write Random而已

第一次用IOMETER測
很多設定都還不會調
該如何設定更嚴苛的條件?

TxBench同樣也不會調用

C大是否方便傳設定圖給我看看?
願意再補上更詳盡的測試~~

另外

今早用HDTUNE測寫入看看
怎麼會只有這樣
但用其他軟體測試都正常

有關Iometer使用方法,小弟之前有寫幾篇相關的文章
參考囉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38078751.A.514.html

(SP920開箱文,有稍微提到一些重點)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39999025.A.13A.html

(WIPC的操作方法)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440604001.A.17F.html

擔心自己的數據有誤可以事先參考比較專業的測試
http://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adata-xpg-sx930-ssd,4240.html

建議將後面600秒給選擇起來,再改一下y軸後比較方便觀察穩定態時的IOPs

像這樣



但還是推推,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使用者用Iometer等軟體下去測試

至於更嚴苛的條件嘛...
比較嚴謹一點的方法我只想的到SNIA的WDPC和WSAT

不過那個原文的白皮書看下去頭都快暈惹
msns90046 wrote:
有關Iometer...(恕刪)


其實不需要用看完才做的觀念去設,因為說穿這些工具,都只是表達自己想法用的.
即使一個設定不能呈現出來,你也可以開多個軟體下去執行,只要夠穩定,想法能實踐就好了.
又不是在寫教學或報告,隨性反而比較多新發現的.(當成VB or 按鍵精靈使用即可)

對了,也可以直接把PCMARK那套概念當基礎來改,就會簡單很多.
以前我也都拿現成軟體來改設定,但是後來覺得不夠靈活,
那還不如用VB方式和腳本之類的.

一套方法都試驗過上萬次才可能知道嚴謹度,所以不用著急一開始就畫地自限.
基本上IOMETER我都是拿幾年前的腳本套用修改,早就忘了設定那些是什麼了,
因為沒影響到我,自然不必浪費時間背書當學生,畢竟就真的只是工具罷了,
是不是倒背如流每個功能,Who cares? 結論才有意義,不必踏出的每一步都一直檢視.

這種觀點倒是令我想到一個說法,內容提到微軟都是要看完一堆說明書後才會用,
但是MAC只要摸索就能找到自己的用法.

另外就是網路說法不必去記太多,因為我只認為自己做才叫證明,
課本也不見得一定對.不然怎麼會叫做科技呢?科技就是不停被推翻掉這用處而已.
即使是微軟和SandForce也都一樣,永遠是先不承認Bug和錯誤,然後最後也不過一句謝謝而已.
點到為止即可,那可是他們的工作,不是其他人該去向它們保證任何事,Focus在自己結論才重要.

TX就在這裡面,設什麼要看你想法了.這裏應該不會太複雜.
建議不要把這些內容全丟出來,因為真的太多人會偷來當成自己的,
HD TUNE的圖,其實也能看出很多資訊了,因為一看就知道顆粒跟FW有一定穩定在.
你說的問題點比較可能是數據長度影響,我不知道你預設有沒有改8M.

第一層是大項目功能,第二層是差異設定,第三層是細項設定,兜起來就是測試軟體原理了.
可以先設一條確認過後再繼續其他條,這樣就會很容易上手.知識不值錢可以教,但是創意就....
只要能確認結果無誤,就如同是你們也有了自己的論文了,想法交流才是論壇本意,並非免費服務.

腳本內容局部是如此,而我也只願意展示這一點而已,
畢竟是私人創意用法,過去也真的被對岸偷怕了,
而知道內容在幹嘛的人,其實也不會想要看太多,
因為只有自己的才順手,相信每位都會有所謂自負這毛病的一面.(其實應該說是要自己的臉)
changpizz wrote:
其實不需要用看完才...(恕刪)


老實說,
之前在看這些文獻和測試的時候也是迷失在一堆數據和文字的描述當中
被綁死在一堆SOP(因為心裡就是只有在想"一定要嚴謹然後不能失誤!照網路上的做就對了")

後來也有在想
乾脆就用PCMark算了,不然太麻煩(但PCMark 8要付費版才能測Storage)
看的懂的人也沒幾個,反正很多人還是最愛看某幾個框框內的分數

最後決定先用比較常見的測試就好
把其它更麻煩的都放一邊讓別人去做

其餘的有空再慢慢翻就好
有空也就寫寫教學文,雖然不可能讓每個人都照著去做
但至少能夠讓一些使用者知道操作方法,不被跑分給迷惑了

反正這只是興趣,自己不是靠這個吃飯的XDD
=
最有感的就是WIPC後跑穩定態那個了,本來還擔心數據會不合
數據拿去excel輸出成圖表才知道"哇,原來真的是這樣子!"

自己驗證出來的結果才是自己學到的東西
Iometer內有些設定是查來查去和摸來摸去才知道要怎麼搞

Quene Depth?
Iometer和某些文獻是寫Outstanding I/O...

8GB LBA怎麼設?
查過和實際操作過才知道是要設16777216...

至於創意...我就比較沒轍了(我個人在這方面是比較轉不過去的QQ)
msns90046 wrote:
老實說,之前在看這...(恕刪)


創意不是憑空想出一個新方法,通常只是突然生出一個感覺而已,
一旦考量後對某著環節去調整之後,就會有了驚人發現.例如摸蛤蠣兼洗褲那樣.
就像過去很多壽命實驗,是用全容量去運作,每個一跑都是幾個月,
但是只要改變想法後卻只要2H,自然之後就能很快速地對任何新產品有了初步評估.
不過作法上一定各有各的巧妙,大家又都能保留住自己的根本部分,
這樣也能少了付出成為是應該的怪異情況,有獲得+付出才合理,這應該大家都能接受吧?

看來大家的初衷都差不多,只是往往做了之後,換來的是要面對懷疑或攻擊,
這種感覺其實挺不開心的,與其大家為了觀點去吵不停,還不如改成技術上交流想法或心得,
這種調整也比較不會有吃力不討好的感覺,因為過程都一直有交換跟吸收,應該能愉快很多.
大家都沒有錯,但是卻搞得每個都有壓力與不舒服感受,那就變成是很不健康的網路行為了.
Pioneer APS-SP1-256GB這款SSD大大們覺得如何?能給個評價嗎?感謝~

changpizz wrote:
買是可以買,畢竟比Intel...(恕刪)


Intel 3D NAND Flash
剛看了一下,
好像不錯...
但就像大大那張圓餅圖,
剛出來一定超貴,
至少還要等個2~3年價格才會變親民,
所以對一些買不下的人,
就會保持觀望或不想等...
aken20 wrote:
Intel 3D NAND...(恕刪)


因為主流的容量才有市場,所以相信對消費者而言,只是實際顆粒變成更少而已,
壽命現在依舊是以3000的PE作為基本預估,所以真的要到驚人天價,應該也是不太可能.
使用狀況感覺還不賴,或許我要求比較簡單也沒有做甚麼比較特殊的需求
我看市面上都寫是MLC顆粒

連富士通也說是美光MLC顆粒,賣的超便宜。

到底要怎麼分辨SLC跟MLC還有TLC啊!!!~

感覺都假假的不願意講實話的樣子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