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SSD 推薦 (SSD SX930 測試)


mooobeo wrote:
莫名其妙推威兒剛就請...(恕刪)


驗證是因為樓主發帖詢問,所以才驗驗看品質如何,我可不會主動發帖,推薦哪顆大家應該要去買,至於結論是依照質量推測結果來回應,是不是一定不會有問題,我也不能保證什麼,畢這是一顆新的主控,本來就需要時間觀察,目前為止我唯一能保證品質的,一直都是Intel and OCZ Arc100系列, 所以你可能想太多了。

至於驗法是不是有效,我想既然敢貼在01上,我就不怕有人質疑,結果顯示出顆粒次數小勝Arc100所用TOSHIBA A19顆粒,那麼自然是有多少證據,就說多少把握的話。
(即使幾百萬元的設備,也是如此的邏輯得到結果,如果有更高級求證法,只能說恕小弟學藝不精,沒接觸過了)

品牌我更不會是只擁護部份牌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該批評,跟是哪個廠商的產品一點關係也沒有。

推薦Arc100,但是換成TLC後不夠穩定,我想我應該也是罵第一個,你曾見過哪個收錢打廣告的,會有這種自斷後路行為?
肯定是即使不好,也應該裝沒看見才對吧?

(分享能搞到被廠商控告的,我大概也是第一個了,現在廠商都確認我沒有任何商業或其它意圖,所以撤銷告訴,那我真的也不知道你是在懷疑什麼了?)
changpizz wrote:
驗證是因為樓主發...(恕刪)

我想知道是哪家告您耶 XDDDD
其實整篇看下來~不懂到底有誰在推威剛???
只不過這玩意剛出來大家好奇這顆
分享使用心得僅此而已...
這篇討論串真的要說有推我看就只有I牌都已經推到101去了.....

changpizz wrote:
十年保固只是保固放到壞掉的情況,寫入量超過保證值後,即使只一年也照常不保固.
越是保固寫得越長,代表實際品質越低,這是未來趨勢了....(恕刪)


被你講的好恐怖喔,五年之後480G會不會根本不夠用阿XD
sam0936 wrote:
被你講的好恐怖喔,...(恕刪)


480GB如果都還要擔心不夠用,我想該檢討的應該是使用者自己習慣了,
240GB我用了近10年,一直也都沒有超過100GB過,
每個產品有各自適用的條件,速度為主的就不該當倉庫用,
該用NAS替代的,也不需用去省這筆錢,因為實際上用錯根本省不到.

這部分我還真的蠻難回的,因為真的站哪一邊立場說都不太對,
我當時初衷,只是不希望消費者,被那時一些使用不良顆粒的廠商,
利用一些廣告手法做欺騙,原本動機根本不是要去對抗廠商,或是讓廠商無利可圖,
但無奈一旦生意難做之後,好像這類繞個彎來欺騙的行為就會越多.
你所擷取的內容,實際上完整內容才是我要表達的部分,所以片面之詞我不想回應什麼.

當然!我不是指SanDisk或哪家廠商就是正在欺騙消費者,
只是想提醒大家,實際上會有那些可能性的存在,
而只要沒有根據或是非自己擁有的產品,我都不把話說死.

會選擇只在01說的原因,就只是因為不想自己明明知道實情,但是卻要在內心糾結善惡對錯,
有句話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也有句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商人跟我心態自然不可能相同,我能幫的就只是一些願意到01來討論的網友罷了,
如果我到每個論壇,或是任何可留言地方攪和,那我就真的是在做擋人財路的行為了,

這種斷了自己後路或是讓一個行業生存變困難,
更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結果,畢竟自己花時間投入了,
沒人希望男怕入錯行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至於說出來跟信或不信,只能留給消費者自己去選擇.

即便只在01說,就已經有多少抹黑或攻擊的針對的行為,相信大家自己爬文也能看在眼裡,



抱歉 文沒看仔細
個人純粹是以前被威哥產品驚嚇過
心有餘悸
他在高端產品team一應該還是有些水準
changpizz wrote:
驗證是因為樓主發帖...(恕刪)
changpizz wrote:
雖然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恕刪)

喔喔喔喔...列入筆記了...
謝謝您
yoo0118 wrote:
_________...(恕刪)


自己也買了一顆來玩




附上iometer 4KB QD32 5000秒離散度測試
表現實在是
圖太小,點我下載原圖



看不出SLC Cache的區塊在哪,不知道是不是有測錯



sun88990 wrote:
自己也買了一顆來玩...(恕刪)


小檔這也苛求不了了,畢竟閹割產品高壓就如同TLC一樣弱不禁風.
但是真的已經比起667H進步了不少,最起碼算是有迎頭追上了.
不過顆粒部分不能用太差,大概也是也是受此影響,ADATA總不能去跟EZ比吧.
也算是順便知道了美光在TBW較高部分,到底算不算是否合理範圍了,

架構圖:



數據是單純拆分成QD32嗎?我比較想知道最不利條件時的穩定表現這方面,
不然SSD也有很多會有顯示健康,但是數據都有可能沒辦法存取的情形.

像我的測試腳本裡的原代碼,每一項就類似這樣差別,
如果要簡單點可以用TxBench,一樣能做到這部份.
滾雪球加上跨顆去比對,穩定後移轉,最後就會一個個因無法承受後淘汰,
剩下的就是最後可靠性獲勝產品,這種玩法你可以玩看看,
好處是排名不須看數據才判斷,讓SSD自己分出排名就方便很多.
而且每個環節都要正確才能換顆後同樣正確,算是驗的最全面性了.
更不用還要煩惱每顆的條件不同,所以看了也是比對不了的窘境.

要不然老是跑固定的測試手法,玩久了我真的還蠻覺得乏味的....
所以只好想些有的沒有的update一下.

-- Writing files ( p = 11, r/s = 5000, c = 4x10x25 ) --
-- Writing files ( p = 12, r/s = 7000, c = 4x10x25 ) --
-- Writing files ( p = 13, r/s = 13000, c = 4x10x25 ) --
-- Writing files ( p = 14, r/s = 17000, c = 4x10x25 ) --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