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毒品一樣貴的導熱膏,我是真的下不了手!
但~便宜又大碗的倒是可以買來玩玩看...
華能智研 HY880(10g包裝)100台灣錢,免運費!
導熱係數 5.15W/m-k,比 HY-610 高了 2.1W/m-k...
所以,這差異能再降個幾度嗎~

因為這次土法煉鋼 M.2 PCIe SSD 的散熱實驗加裝了銅片~
所以要更新銅片與散熱片間導熱膏是有點麻煩和費時!
相對 CPU 塔散較容易拆裝...
所以就先換 CPU 塔散的導熱膏實驗看看!
原本使用的是 Thermalright Ultra-120A 附的導熱膏,導熱係數未知~

就以更換前後溫度做簡易對照...
記錄溫度時只有 AirExplorer 上傳工作~
和開著 Waterfox Classic 瀏覽器(2個分頁)!
CPU 溫度38度~42度間浮動!
換 HY880 導熱膏後...
一樣的工作,CPU 溫度降至37度~39度間浮動!
WOW...這結果讓我有點雀躍~

事不宜遲,上吧......
首先,先來看一下我依前後高度調整導熱矽膠厚度的結果...

這應該能證明我的推論是正確的!
後半部墊高,讓前後高度趨於一致,將斜角降至最低~
就能讓晶片與散熱片平貼面積最大化...
而不是僅寄望導熱矽膠去填充那麼大的空隙!
舊導熱矽膠變形嚴重,所以換新!
買了一張200mm x 400mm x 0.5mm導熱矽膠...
所以後半部用2塊0.5mm堆疊成1.0mm厚度!
不知這樣會不會降低導熱能力?!

但終究是無品牌的導熱矽膠...
實際導熱係數才是無法得知的重點!

鋁擠散熱片塗好導熱膏後逐一組裝回去...
蓋上機殼側蓋開機!
恢復原先的工作,盡量讓環境跟換導熱膏前一樣~
觀察大概半小時後,我挺興奮的...
M.2 PCIe SSD 溫度從43度降至40度!!!

興高采烈的開始整理圖片,Key這篇心得報告~
大概又過了半小時吧......
準備擷取溫度圖片時發現,溫度悄悄上升了2度!
哩靠北......


再觀察約1小時~
溫度在42度~43度間浮動!

結論就是,更換導熱係數較高的導熱膏實驗失敗...
主機微工作量的半待機狀態下~
42度~43度應該是我這土炮組合的極限了!
其實我有點想實驗主控晶片處用導熱膏~
哪天閒到發慌時再說吧...

至於 CPU 更換 HY880 導熱膏後超有感~
唯一合理解釋就是,利民附的導熱膏太爛!
喵的一千多台灣錢的塔散,竟附那麼爛的導熱膏......

但這回更換導熱膏實驗也不算完全的失敗!
玩遊戲時,溫度能壓在53度,比之前54度還要再低1度...

不過,室溫只怕也有影響就是~
各階段土法煉鋼後所得溫度差異做個總整理...
1.起初更換 Thermalright M.2 2280 PRO 散熱片組
待機溫度:52度上下 / 遊戲溫度:60度上下 原因說明:2021-12-24 14:48 #18
2.散熱器組不變,更換導熱矽膠,前0.5mm,中後1.0mm
待機溫度:47度上下 / 遊戲溫度:55度以上(無持續測試)
3.導熱矽膠不變,更換 archgon HS-0130 散熱片組
待機溫度:43度上下 / 遊戲溫度:55度上下
4.導熱矽膠不變,散熱器組不變,加裝銅片 + HY-610 導熱膏(導熱係數 3.05W/m-k)
待機溫度:42度上下 / 遊戲溫度:54度上下
5.導熱矽膠不變,散熱器組不變,銅片不變,更換 HY880 導熱膏(導熱係數 5.15W/m-k)
待機溫度:42度上下 / 遊戲溫度:53度上下
各階段紀錄都不含當時室溫,所以...就是一個參考而已!
反正我這沒冷氣+100%全西曬的電腦室......
夏天會飆出什麼溫度,到時再見招拆招了!!!
==================== 22/0212 更新 ====================
PCI檔板全換網狀的...
待機溫度再降2~3度!



話說這檔板很薄,很軟...
1個8元,我是覺得太貴,而且後來竟又漲1元~
1元沒什麼,但正確的看法是要看漲幾成...
沒辦法,沒得選擇~
另外就是愛美死好...
不然直接開口更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