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台灣品牌AGI固態硬碟顆粒MLC?TLC?

bcmpxij wrote:
口口聲聲說可以作假...(恕刪)

口口聲聲說TBW不重要,
我覺得也沒什麼好討論了。
大陸很多這類品牌啦!
只是沒機會代理進來而已。

有些廠商都把TBW作為保固指標了,
至少對我來講是個參考。
我買MX500,256G,TBW限制100G,
因為知道五年內正常使用不會超標,
所以還是選擇他。
另外就是大家對美光顆粒的測試、肯定,
我知道這顆粒寫入遠不止此。

確實今天Agi顆粒就是陌生顆粒,
消費者有疑問也不行?
官方自己都跳出來搶著解答,
既然他想說就給個機會把沒說的說清楚,
這樣對消費者不也是好事嗎?
如果真的覺得樓主毀謗,
看是要求公開道歉還是要吉,
也是廠商自己做選擇的。
-----------------------------------

至於包裝上標示錯誤...,
我還是沒看到官網(有嗎?)還是網拍銷售,
有做出更正回應。
會不會有首購的網友,
因為看到包裝上的MLC,
又推薦朋友購買,結果才發現之後包裝不同?
第一批購買到的消費者,
可以拿著盒子走一趟消基會,
說不定還可以再送一優。

kancollectionlove wrote:
事實上很多廠商TBW...(恕刪)


"資料來源:heise online
三星850 pro 256G(MLC) 官方TBW:150 實際測試:2200~9100TBW
三星750 evo 250G(TLC) 官方TBW:70 實際測試:1200TBW
美光BX200 240G(TLC) 官方TBW:72 實際測試:187~280TBW

資料來源:techreport
intel 335 240G(MLC) 官方TBW:21.4 實際測試:700TBW 日本官方數據


所以 樓主 您還是買samsung ,intel 品質有保障
現在intel 伺服器等級 S3500 480GB才賣$3990 比545S 還便宜趕緊去搶一顆吧


TBW的確是沒有很重要...
我這樣說好了,TBW最重要兩個數值1.WAF 2.PE count

1. WAF follow jedec client 這個如果消費者有辦法建pattern,的確有機會測出來
但是測出來的機會很低,一般只有大廠會測

2. PE count,今天即使AGI出來保證PE count有3k,在座的各位有人能夠去證實AGI是錯的嗎?
今天給了一個超漂亮的TBW,有人能夠證實AGI是錯的嗎? 也就是說今天AGI給了一個值,這個值非常的漂亮,
或者是說這個值follow同樣用S牌+同樣的NAND的TBW,沒有人能夠證實AGI的這個TBW是否有問題,
也可以換句話說,即使今天提供了TBW,那也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因為沒有一個人,沒有第三方可以做確認

當然,像上面有人覺得TBW影響了保固,所以這個值很重要
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用TBW來評斷一個SSD的好壞並不是最正確的

如我前面所說,我只要圍一個區塊,當韌體在做GC、Wear leveling的時候全部都在這個區塊做,
並且我的erase count不計算到這個地方,WAF就可以非常漂亮,而且第三方的測試也完全測不出來,
除非去做code review,換句話說,要對於這個造假實在是太容易了,而且還可以天衣無縫,
所以TBW從來我都不會是拿來評斷SSD的一個標準。

TBW可以參考,但不建議拿來當作評斷SSD好壞的唯一標準,對我來說TBW還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值

順帶一提,PE count代表的是當SSD達到一定的使用次數後還有多少時間的retention能力,
但是特別的是,雖然各NAND廠家的PE count都是說3k,但實際上retention的能力卻有不同,
也就是說其實各廠家的PE count的標準是不同的,所以小廠其實也可以自己創一個PE count,
反正大家也都不會知道follow什麼標準,因為這些標準反正廠家說了算,這也是我為什麼說TBW不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為大家可能遵循的標準也完全不一樣

就像樓主所說,如果有第三方團隊出來用同樣方法測試SSD後給出報告,那才是真正對消費者的保障,
不過多一份驗證就多一分錢,SSD應該又會漲價
新的廠商說的本來就會被質疑,如果用的跟intel原廠一樣晶片,又比較便宜,大家還不搶著買?
現在是有人提出質疑,廠商出來嗆質疑的人,然後說我的晶片都是原廠提供的,又只看到廠商一方說詞,的確會有人懷疑吧?
林素毅 wrote:
TBW的確是沒有很重要...
我這樣說好了,TBW最重要兩個數值1.WAF 2.PE count
1. WAF follow jedec client 這個如果消費者有辦法建pattern,的確有機會測出來
但是測出來的機會很低,一般只有大廠會測
2. PE count,今天即使AGI出來保證PE count有3k,在座的各位有人能夠去證實AGI是錯的嗎?
今天給了一個超漂亮的TBW,有人能夠證實AGI是錯的嗎? 也就是說今天AGI給了一個值,這個值非常的漂亮,
或者是說這個值follow同樣用S牌+同樣的NAND的TBW,沒有人能夠證實AGI的這個TBW是否有問題,
也可以換句話說,即使今天提供了TBW,那也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因為沒有一個人,沒有第三方可以做確認
當然,像上面有人覺得TBW影響了保固,所以這個值很重要
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用TBW來評斷一個SSD的好壞並不是最正確的
如我前面所說,我只要圍一個區塊,當韌體在做GC、Wear leveling的時候全部都在這個區塊做,
並且我的erase count不計算到這個地方,WAF就可以非常漂亮,而且第三方的測試也完全測不出來,
除非去做code review,換句話說,要對於這個造假實在是太容易了,而且還可以天衣無縫,
所以TBW從來我都不會是拿來評斷SSD的一個標準。

TBW可以參考,但不建議拿來當作評斷SSD好壞的唯一標準,對我來說TBW還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值
順帶一提,PE count代表的是當SSD達到一定的使用次數後還有多少時間的retention能力,
但是特別的是,雖然各NAND廠家的PE count都是說3k,但實際上retention的能力卻有不同,
也就是說其實各廠家的PE count的標準是不同的,所以小廠其實也可以自己創一個PE count,
反正大家也都不會知道follow什麼標準,因為這些標準反正廠家說了算,這也是我為什麼說TBW不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為大家可能遵循的標準也完全不一樣
就像樓主所說,如果有第三方團隊出來用同樣方法測試SSD後給出報告,那才是真正對消費者的保障,
不過多一份驗證就多一分錢,SSD應該又會漲價



所以造假的(實低高標)是哪品牌哪系列的SSD,還是說市面上的所有SSD都是實低高標?

那跟K大所說的不就有所衝突?實測大於官方數據!!

kancollectionlove wrote:
事實上很多廠商TBW都造假
資料來源:heise online
三星850 pro 256G(MLC) 官方TBW:150 實際測試:2200~9100TBW
三星750 evo 250G(TLC) 官方TBW:70 實際測試:1200TBW
美光BX200 240G(TLC) 官方TBW:72 實際測試:187~280TBW
資料來源:techreport
intel 335 240G(MLC) 官方TBW:21.4 實際測試:700TBW 日本官方數據
你說三星、美光、intel可不可惡?


-----------------------------------------------------------------------------------------

如果不是的話,那就請你舉出實例,別盡說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你個人在腦補罷了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bcmpxij wrote:
所以造假的(實低高...(恕刪)


呵呵...你自己去測看看不就知道了
不同的pattern可以測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全部都是special data,還可以測出比K大更漂亮的數值喔
同樣的 如果你全部都是用4k random write去寫 測出來的TBW會遠比這個醜喔
至於哪一家或者哪幾家 呵呵 我就不好說了 不過知道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林素毅 wrote:
呵呵...你自己去測看看不就知道了
不同的pattern可以測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全部都是special data,還可以測出比K大更漂亮的數值喔
同樣的 如果你全部都是用4k random write去寫 測出來的TBW會遠比這個醜喔
至於哪一家或者哪幾家 呵呵 我就不好說了 不過知道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故入人罪,還要他人舉證無罪!!

厲害了,我的媽阿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林素毅的觀念還蠻正確的~~但TBW的確有參考意義,因為測試標準是由JEDEC 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所定

總而言之TBW是透過JEDEC所建議JESD218A測試方法與JESD219工作負載來測量(文件載點位於以下"JEDEC"連結),當然企業級標準與消費級是有差距的

TBW的標準一直在更新中,因此同年份SSD TBW比較才有意義~~
<更正>"同年份"改為"2016以後"

結論:
TBW定義有統一規定
TBW很重要,但是它只是一種在NAND快閃記憶體層次上的耐用性預測模式,還是要參考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參考資料:
金士頓
JEDEC
這棟樓蓋得真精彩,疑似官方帳號的那句「保留法律追訴權」實在是太令人莞爾,有常識的都知道這句是嚇嚇三歲小孩用的而已

其他的都先不論,光是顆粒是 ES 版問題就很大了,工程測試樣品正常不會拿來賣,更別說是 Intel 用買賣的方式銷售了,想也知道不可能
光是一顆找不到官網資料的29F32B2ALCMG4, 可能都沒量產的ES顆粒, 自然會引起人家的懷疑. 還保留法律追訴權, 要告就去告.

便宜之下必有勇夫, 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一分錢不見得有一分貨, 可是便宜免不了拚人品. 追求CP值的可以拚拚看, 有預算的當然就是買大廠的. SSD 不是光看顆粒控制器, 整個軟體的校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碰過Intel ES SSD應該有經驗, Intel 的firmware從開發到到量產時是不是會碰到問題, performance是不是會有微調. 甚至到量產後的軟體更新. 這些都需要用錢去堆起來的, 使用一樣的控制器跟顆粒就能可以相提並論, 要求真的太高了.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