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yea wrote:
樓主真是好人呀~還...(恕刪)
我是怕他原本以為組台pc可以方便剪輯,
但實際用了之後才發現很難剪,因為列出來的配件剪1080P都會很頓了
剪輯很吃重硬碟速度和記憶體.若是有特效合成則顯卡也得更上
一般都是在hd剪,在對應回去4k輸出.
最划算也不用費心思的方式是mac系統
imac 5k搭配ssd raid,可以應付"很基本的4K"需求
raguna wrote:
實際上沒什麼用,因...(恕刪)
其實應該不會那麼快的啦,我自己用IMOVIE編輯4K時候注意了一下,
只要他不是選擇立即寫入,只要將項目改成唯讀的設定,就不會是完全沒有作用的結果,
除非所做的影片,真的能夠大到都超過128GB大小,不然都還是能讓讀取性能提升。
用一個10GB的影片,傳輸後看實際速率就能知道了。
如果會沒有實質效果,就不可能有這個傳輸的效能出現了。
傳輸90MB/s 不會無故高出那麼多速度,表示QD是有發揮作用的,
因為網路單線的條件,怎麼跑也跑不到147MB/s的誇張程度。


照著設定就可以了

這段就是QD執行的底層指令了。

左邊的8個 1 比對就是傳統硬碟這顆沒錯,檔案實際大小便知道是128Kx8了。
那麼大概就能清楚看出,除了是跑過多小檔沒意義外,大檔案確實還是保有加速效果。

穩定狀態

即使被塞滿了容量,也沒有出現傳統硬碟往下掉的情況。
別忘了它可是古董160GB的OS硬碟,但傳輸同樣也因此提升與平穩了。

不是連續全容量的負载壓力,它就依然是能夠恢復加速的水準。
由這也能讓大家知道,為何AD SSD這類測試軟體,我認為只是騙局,
因為測試與實際運作根本就兩回事,一旦SSD遇到外來的壓力後,效能就會遽降了,
所以才會有錯覺,認為看不出製程縮小後有缺點,或不可靠的部分到底在哪。

執行八個軟體,都並非SSD內部的程式時,
可看出外部裝置間,傳輸時的延遲程度與性能表現。

當讀跟寫比對同時進行運作後,就只剩SATA的速度了。
所以速度是需要看當時情況,才能知道為何沒有該有的效能,
只是多數人似乎都不太清楚,傳遞的主/控在內外這部分,是會有差異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