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pizz wrote:反正就像今天聽到的話...(恕刪) 大大, 如果容量真的變少了.. 少於標定的規格..那麼我們消費者應該可以照保固條款請其維修更換吧?基本上用壞就換, 這不早是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生態?SSD這玩意應該不需要也無法維修, 換一個你就沒話說了...反正量產壓成本, 價格壓低才是王道, 不是嗎?本來我就覺得SSD的壽命是很有問題的..現在是越看越毛了.....只是覺得啦, 資料的保護還是靠自己吧... 靠誰都不管用...
原廠所說的PE值 應將它想做是讀寫值正確性的參考依據不要將它認為是達到後才會出現問題的根據點所以只是統計寫入量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原廠篩選參數範圍再怎麼的全面也不可能完全保證Flash都是同樣條件(好比CPU體質也會有所不同一樣)同樣品質的一顆電瓶 在不同的環境使用時老化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那麼由於Flash的特性關係當它在高溫與低溫環境時 就會讓壽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MLC 高溫越接近70 低溫越接近0度 不同溫度結果都不同(舊製程許多還能到-25度不出錯的 新製程體質好就很難了)理論上一直用在70度最高可容許溫度環境的MLC SSD會比其他低於70度環境使用的MLC SSD更容易導致出現嚴重錯誤的老化情況越新的Flash製程 可靠度也會越來越低因為可影響因素會變得更多也更敏感畢竟更小範圍卻要塞進相同數量 使得讀寫充放電或保存的電荷都更容易受影響降低可靠性 所以當速度開始不如從前最大硬盤容量開始明顯下降 就要注意可靠度的部份了對岸許多城市是會下雪的 如果比較範本是台灣的話那麼自然會有著不同結論不少SSD甚至原本運作正常但是要重新寫入韌體 卻在檢查後得到失敗的錯誤訊息必須對照位置更換掉Flash才可正常 可見SSD並不是沒有遇到嚴重問題就可以認定繼續使用是不會有風險的實際上每一顆SSD無論用的顆粒有多麼高檔 在最初要寫入韌體的時候可以發現到量產程式在寫入必需的檢查中 可能已找出幾百個的壞區塊被記錄有些是原廠就已經存在的 另外有一些並非原廠時就已註記的壞塊而是出廠被存取後才增加 這種壞塊如果增加的機率非常小 倒是還好但如果只要一使用就會不停變多 那麼就要將體質不良的Flash做更換否則出廠後客戶使用就會出現嚴重的異常情況或者效能比正常產品更低 但找不出問題原因出來
一般消費及產品 出廠前是不可能有完整的測試流程通常只要確認速度正常 韌體版本正確 很多廠商就出貨了如果是較高標準的工業規格 所做的驗證程序就會相當的多最基本的檢驗如寫入數值比對會針對一些數值下去存取 檢驗每個區塊功能是否都正常右方軟體是監控存取過程的指令為那些並且能選擇一些問題狀況做監控例如瞬間掉裝置這種不穩定的不良情形驗證只要出現了任何錯誤的 那麼該Flash搭配方案就會判定為失敗事後從韌體或顆粒原廠部分尋求解決看是否能找出不良的因素 如果有才進行第2次驗證這個過程是相當耗時的 沒有幾個月根本無法完成因此消費級不可能做這樣程度的檢驗所以end user就被當成白老鼠 幫廠商在尋找&驗證產品可靠性一般消費級SSD用原廠19nm 20nm在韌體或是Flash的因素 在這一道檢驗就很難通過單單一個關卡就是10項的值在乘上100次 就是1000次的全盤存取另外還有混合儲存的項目 那些還沒有驗證 其實就能篩選掉一堆了更不要說有些奇奇怪怪來源的顆粒生產的產品了便宜沒有多少錢 卻讓SSD有問題不堪用怎麼算都沒有省荷包 只是讓這些不堪用的顆粒 改由消費者買單罷了如果已經是使用低廉SSD的產品 真的不建議又對電腦做超頻動作了免得讓問題出現機會又多了一個可能性
個人看法是要分開來看,舊型號有降價,新產品則無。舉例來說,像SanDisk Extreme II 240GB去年9月市價約7.5K,現在約5K左右,感覺是跳水沒錯,然而市面上新進產品效能還是有長進,所以價位仍然維持高檔。瞧那高貴的730...XDD
感謝 changpizz 兄的專業知識分享。小弟補充幾點:(1)請挑選知名一線品牌,因為他們比較不敢打壞名聲使用較差 NAND 顆粒。(2)請不要考慮過於便宜、不知名或重新打磨過 NAND、控制晶片的 SSD。(3)控制晶片決定了 SSD 的穩定性以及特性,請參考該控制晶片歷史名聲。(4)經常更新 SSD 韌體的品牌,通常是把消費者當白老鼠來幫他們抓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