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SSD 挑選

jinshun000 wrote:
(1)真正有在晶圓...(恕刪)


美光MX500是用 3D TLC. 不推, 不要混淆. 雖然控制器也是用SMI, 但是並不能掩蓋其耐寫度的低下. 不過還是比Intel 好一些就是了.

3D MLC是Adata威剛SU900, 是耐寫度超過一萬次的機種, 完全徹底打敗美光與Intel這兩款. c/p值遠遠勝過MX500

linxuanyou wrote:
SX930+1不過...(恕刪)


SX930 是MLC, MX500是3D TLC. 兩個產品並非相同等級的產品, SX930的價值勝過MX500
vspebrian wrote:


美光MX500是...(恕刪)

想請教V大,SU900掉速問題似乎非常嚴重,這樣作為系統碟真的沒事嗎?

vspebrian wrote:
SX930 是MLC...(恕刪)


MLC超神,那SLC不就無敵神了?
我真的要看看哪天MLC跟SLC都絕跡了.你要推啥!?
現在大家都卯起來搞3D.都超怕技術跟不上要被做掉了,你還在MLC/SLC神話?

高單位容量比才是王道!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花少年轉大人 wrote:
INTEL是吃廠牌...(恕刪)


Toshiba的64層TLC確實是最好的, 東芝96層將在2018率先產出, 128層在實驗室也完成了. 比美光, Intel, 三星好. 但是WD是接收SanDisk的產能, 顆粒以外的技術真的是落後.

要買Toshiba顆粒, 不論是MLC或TLC, 找Plextor, LiteOn就對了. Plextor/LiteOn的SSD硬碟技術非常成熟, 連中國紫光都跑來探路, 想盡辦法要偷光寶的技術. (紫光已入股光寶科子公司蘇州光建55%股權, 建SSD廠, 未來光寶科Plextor/LiteOn SSD在大陸的部份由紫光負責銷售)

Wow_Senior wrote:
MLC超神,那SLC...(恕刪)


MLC會不會被TLC取代? SLC因為單通道, 體積無法縮小, 已經被轉入追求穩定的工業用途為主.... 或許消費市場上"未來"可能會出現TLC產能越來越大而取代MLC, 但是不是今天. 也不會是今年. 目前MLC並非神話. 是現實情況. 別把五年十年後的場景搬到今年2018. 2018年要買SSD, 仍是優先選擇3D MLC最優.

至於SLC市面上已經沒有什麼產品了. 而且容量相當小. 控制器也停止研發了. 我就不想討論了. 如果你是SLC的忠誠跟隨者, 那可以去買SLC產品, 只是你的建置成本會高許多而已.

a123454193 wrote:
想請教V大,SU900...(恕刪)



有些人是跑分控. 他買個設備就是要跟人家比跑分為樂. 塞滿再塞滿, 但是這並非控制器原本設計規劃的讀寫模式. 實際在作業系統應用並不太會這樣. 多慮了.

現在新型的3D TLC SSD幾乎陸續都開始使用與SU900相同最耐寫的 SMI 控制器. 並非Adata單獨一家會這樣.

vspebrian wrote:
Toshiba的64層TLC確實是最好的, 東芝96層將在2018率先產出, 128層在實驗室也完成了. 比美光, Intel, 三星好. 但是WD是接收SanDisk的產能, 顆粒以外的技術真的是落後....(恕刪)


我直說了,要狂推Plextor也要有所本

1) 不論3D Xpoint這種外星技術的話,在NAND的範疇內,顆粒與控制器的第一名都是三星
2) WD買下SanDisk不只是產能,還包含專利與技術,以及與TOSHIBA共享的相關技術權利與一部分不小的股權
3) 顆粒以外的技術是啥?????? 控制器嗎? 很抱歉,TOSHIBA是用PHISON的控制器技術,而WD則是用Marvell

而3D NAND的量產進度,三星是最先量產成功並商品化的,目前在NAND也是領先地位。第二名是IMFT(intel+美光),量產遭遇困難最大,落後最多的則是TOSHIBA

個人看法是 Plextor/Liteon 的產品規劃現在遭遇瓶頸:
1) 長期使用的解決方案 Marvell 推出控制器進度落後,導致新王牌 M9Pe 必須沿用 88SS1093 這個 2014 年發表的舊控制器,而在各大國外評測上並沒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但我相信台幣訂價還是會保持高貴突出)
2) 中低定位產品開始改用海力士 2D TLC 顆粒,搭配 SMI 或 PHISON 主控的解決方案,但是你有我也有,在大家都有的條件下並沒有辦法有太多突出的表現(搞到最後還要辦抽獎促銷,真的是三聲嘆)
3) TOSHIBA的財務困境並沒有落幕,這也導致未來其是否能順利研發與量產新一代的3D顆粒,帶有不可預期的因素
4) 所謂的SSD硬碟技術,如果是用Marvell主控,則的確是要有點本事。但是如果是用SMI或PHISON的主控,我們兩家台廠加上聰明燒肝的台灣工程師,都全力提供total solution。模組廠要投注的韌體調教資源已經是愈來愈少,紫光看上的並不是這些。就像不會有人因為google買了hTC的手機團隊,就以為hTC的手機會飛天一樣。

vspebrian wrote:
Toshiba的64...(恕刪)


你確定?
TLC壽命就是那樣
測試利用取巧的加速方式來增加讀取速度

隨著SSD的不斷寫入數據
SSD除了變得不穩定,另一個就是SSD的性能會不斷下滑

當快取用光後就降速
當資料塞滿一定量後,可當快取區域減少一半
速度就開始降

256G/SSD先拿1/2當系統與應用軟體
剩下128G的區塊要放資料又要當快取,這些區塊SSD壽命還會一樣長?

為了延長區塊的使用壽命,最好的方式就是買大一點的SSD
另外資料更是要備份


lordkon wrote:
你確定?TLC壽命就...(恕刪)


現今只需買個容量夠用,其他資料全部放雲端備份才保險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