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PlexTurbo加速應用 PLEXTOR M6V 256GB SSD

topalan wrote:
C大的意思是Phison...(恕刪)


Phison一直都具備這條件,只是它的原理跟SF看起來是有點差別,
SF我從IO看到的是,每個階段的檔案長度,都會透過壓縮來縮短,例如128K就剩下118K的變化.
S9的話則是數據長度都不變,但是最後時候會出現4K長度補在所有數據的最後段.

這次說的倒是不用要求同條件了,因為本來就是想要突顯出,新產品不見得會比較快這一點.
完全一致條件適用產品之間,比對問題的用途,而這次要的,反而是找出兩款間的差異性.

SATA2時代的SSD霸主,相信也有不少人都曾買過,如果拿來和現今低階產品或TLC產品比,
大概就是會得到這類結果,雖然新產品效能與速度看起來較快,但實際存取花費時間卻更慢.

而FW的機制差異,不但可能速度較慢,甚至磁碟負载會大大提高,剩餘空間一旦不足,
在大量隨機的狀況下,速度會掉到剩下個位數,因此各家的FW調教能力,還是個相當重要的,
如果極依賴OP空間的產品,又遇到多工的狀況,那理論上來說,程式無回應就會容易出現了.

空間不足的情況會是如此:


最初容量充足時表現不錯,一旦超過30%過後,表現就開始下滑了.
我想這已經不是顆粒或通道之類的影響原因了,蠻明顯的是FW的影響導致.
演算方式應該極為依賴OP空間,來用做壓縮的處理用.



這是SF寫到最後容量時的曲線狀態,從頭到尾的過程,一直都是規律和平穩的運作,
所以即使是SATA2,也能夠在4K寫入這部分,突破60MB/s的效能,而S9最高就只有4~60MB/s.
寫入達一半時的運作狀態:


最終結束時的運作狀態:


changpizz wrote:
Phison一直都具備這條件,只是它的原理跟SF看起來是有點差別,
SF我從IO看到的是,每個階段的檔案長度,都會透過壓縮來縮短,例如128K就剩下118K的變化.
S9的話則是數據長度都不變,但是最後時候會出現4K長度補在所有數據的最後段....(恕刪)


C大,小弟幾件事不明,

S9這個叫啥技術啊??

數據長度不變但是最後時候會出現4K長度補在所有數據的最後段,
這如何實作壓縮,可否解釋更詳細些??

就我所了解,SF的壓縮是在資料經過控制器時才做,IO的測量應該是看Host跟Device之間,
這段應該還沒做,不知道如何從檔案長度來判斷確實有壓縮?
topalan wrote:
C大,小弟幾件事不...(恕刪)


看IO是指監控著整個傳輸的CMD & data的意思,
不是在看IO匯流排傳輸量和速度的意思,
所以自然就可以知道每個動作,下什麼指令,
回應什麼,跟檔案長度還有內容值是什麼了.

有點像是網路側錄的意思,所以才能都搞清楚,
各家所謂的技術,實際上是究竟怎麼一回事.
因為所有傳輸都能看見了,自然就沒有秘密可言了.


所下的指令,檔案大小的長度,傳輸資料內容,跟寫入磁碟哪個位置,
全部都可以檢視,自然就會知道FW實際上都在做些什麼了.
這種東西應該各家的實驗室都會有吧?
或是直接用排線先接設備錄下來的方式也可以.
主要是用在Debug時候使用的,看是H&D交涉過程有錯,
還是因為數據err使裝置出現異常.


至於同時跑幾個QD,或是將數據拆成多長執行,自然也是很清楚.


因為都能知道過程了,自然我的驗證方式,就會直接針對異常資料去複驗,
所以就不需要重複同樣的操作,也能知道會不會再出錯了.
掌握了1:1完整數據來跑,當然就能幾分鐘解一個問題,不然我又不是神.....
即使是用Winhex也是差不多意思,都是一樣能看得到底層數據.

要是你有辦法能連二進制都掌握的話,我想應該就真的沒有任何問題能難倒你了,
因為電腦的基礎語言都能搞懂了,其他給人類看的程式語言自然也沒有意義了.

至於你問的,Phison所謂壓縮原理部分.....上個月它們對我提告才撤銷而已,
我就不給自己找麻煩了,你還是找他們取得文件來搞懂吧,免得它們認定我是散佈資料內容,
雖然是用回推方式來了解,但是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怎麼說都可以.
總之就如同貨物堆疊一樣,中繼站會盡可能將有效空間徹底使用,所以出現其他長度.
changpizz wrote:
看IO是指監控著整...(恕刪)


C大,我理解可以用analyzer來分析host端及Device端之間溝通往返的訊號及資料,
可是我的問題在於,這中間的溝通是有規範的(JEDEC),不可能會有,
舉例:128K變成118K的狀況出現,傳輸的資料就算不剛好符合固定Form的大小,
也一定捕到滿足,而且在這段中,看到的資料一定是原始沒壓縮過的,
因為host傳過來一定不會壓,SSD收到後,經過控制器要寫到Flash上才會,
可是你擷取的是host到控制器這段,而不是控制器到Flash這段,
所以才有此疑問。

有沒有壓縮技術,確實要原廠有講或技術文件上有說才能算,他們不承認也沒辦法!

FW的運作方式及各家不同處,我認為很難從IO得到的訊息推敲出來,
畢竟只能看到控制器之前,控制器之後對Flash的管理才是FW的精華。
除非有特異功能或是專門針對某顆控制器開發的軟體才有辦法看到該控制器的獨特性。

主機到控制器?不是都說是全部了,怎麼可能會只有單向部分,而沒有回應的部分呢?
如果只有單向,或是單純CMD,那就不會知道中間發生障礙是為何了,自然是要全部動作都有.
所以才能看到將長度做調整後的部分,這跟你用的數據統計來對結果做出判斷不太一樣的,
監控管理是可以直接中途插入Trim或清除,檢測等任何指令,而如果數據過程有錯誤,
也是會報錯跟提供做比對的.也因為如此,才有辦法去模擬真實交涉的指令跟結果.

analyzer的話應該只是單純得到交涉的部分,應該就沒有辦法干涉和控管,
畢竟它較屬於數據報告方面,看起來並非專門針對IO指令這用途.
但是我來看你的工具,還真的是看不懂哩,感覺它只是單純Report而已
但畢竟每個人有自己絕活,所以我也不清楚你的方法,
到底可以到達何種程度的判斷,甚至是否能干涉IO或到何種的程度.

即使是SSD做Block檢測和清除機制,也都會全部顯示出來,
所以並不是只是掛其中一段記錄而已.
原廠文件自然是有寫,預判機制部分就有提到這部分內容,
實際上無論叫做什麼,都只是充分使用更完整寫入的方式來改善.(SmartCacheFlush)

coco扣扣 wrote:
不知道凍結跟卡頓的...(恕刪)


請問凍結是指???

changpizz wrote:
感謝指正,確實是把List...(恕刪)


C大,
所以目前SF的主控很強嗎?
剛剛找了I牌535,他是好像SF主控
aken20 wrote:
C大,所以目前SF...(恕刪)


官網不就有公布一切訊息了,Goole也一堆寫手的開箱文了,這不需要再問了吧.
而且你需不需要達到更高要求,這還是另一回事,一般人真的用SMI2246EN都足矣.

535系列是SandForce SF-2281 B02加上Hynix的16nm顆粒的產品,
4K的部分可能因為製程技術的關係,所以空盤狀態的讀取就明顯有較低一些了.
但是要看出產品的好壞,並不能看全新狀態時候,必須是看寫入過大量亂數資料後的結果,
而且因為真實的使用者應用,是用來安裝作業系統,所以也必須看看系統安裝完成後,
佔用SSD容量30GB時,測試結果會是如何,如此才能知道到底是效能下降還是提升.
在SSD針對每個不同區段測試,也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出來,總之要分析一款產品,
還有很多一般人不知道的測試細節部分,是需要去進行測試才能做出評估的.
(一般網路看到的只是開箱文,根本稱不上叫做測試報告,因為嚴謹度跟項目內容差了十萬八千里)

官方是有公布兩種速度的結果的,只是大家都不看官網,老是愛看假的或不確實的測試開箱文.
而且上面清楚寫著up to,不是隨便測試就達到的效能,不能我認為它好,而忽略或模糊這一點.

下面是最有利與不利狀態的效能測試,大概平均一下就是一般用途的實際可得效能了.
顆粒製程從過去190MB一路下降到130MB,這就是顆粒本身因製程演變後落差證據.


Intel原廠的測試說明
效能取得設定說明:
Performance measured by Intel using IOMeter 1.1.0 with Queue Depth 32.
Measurements are performed on 8GB of logical block address (LBA) range on a full SSD.
SSD針對的整體測試項目:
All documented endurance t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compliance with JESD218 Standards.
電源管理部分測試結果:
Active power measured during execution of MobileMark* 2007 Workload with SATA Link Power Management (LPM) enabled.
使用測試硬體列表:
Intel® CoreTM i5-2400S (6MB L3 Cache, 2.5GHz),
Intel Desktop Board DH67CF,
Intel HD Graphics driver 9.17.10.2875,
BIOS: BLH6710H.84A.0160.2012.1204.1156,
Chipset: Intel INF 9.2.0.1016,
Memory: 4GB (2X2GB) Kingston DDR3-1333,
Intel RST driver 12.9,
Microsoft Windows 7 Enterprise 64-bit with SP1.

changpizz wrote:
官網不就有公布一切...535系列是SandForce SF-2281 B02加上Hynix的16nm顆粒的產品,.....(恕刪)


SandForce SF-2281 B04才能支援16nm!
topalan wrote:
SandForce...(恕刪)


6.0.6文件上似乎只看到,B04是針對Micron 16nm, MLC+, ONFI 2.x, L95B&L85A, BGA-152的要求.
海力士16nm BGA132部分,倒是沒看到有加註這部分的說明.

Micron 16nm, MLC+, ONFI 2.x, L95B, BGA-152(B04 Controller Only, Support 2D/CE package with part numbers: MT29F512G08CKCCBH7-6R, MT29F1T08CUCCBH8-6R
 Note: Please use latest Micron L95B MLC+ material to avoid manufacturing issues related to extended block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