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alan wrote:
C大的意思是Phison...(恕刪)
Phison一直都具備這條件,只是它的原理跟SF看起來是有點差別,
SF我從IO看到的是,每個階段的檔案長度,都會透過壓縮來縮短,例如128K就剩下118K的變化.
S9的話則是數據長度都不變,但是最後時候會出現4K長度補在所有數據的最後段.
這次說的倒是不用要求同條件了,因為本來就是想要突顯出,新產品不見得會比較快這一點.
完全一致條件適用產品之間,比對問題的用途,而這次要的,反而是找出兩款間的差異性.
SATA2時代的SSD霸主,相信也有不少人都曾買過,如果拿來和現今低階產品或TLC產品比,
大概就是會得到這類結果,雖然新產品效能與速度看起來較快,但實際存取花費時間卻更慢.
而FW的機制差異,不但可能速度較慢,甚至磁碟負载會大大提高,剩餘空間一旦不足,
在大量隨機的狀況下,速度會掉到剩下個位數,因此各家的FW調教能力,還是個相當重要的,
如果極依賴OP空間的產品,又遇到多工的狀況,那理論上來說,程式無回應就會容易出現了.
空間不足的情況會是如此:


最初容量充足時表現不錯,一旦超過30%過後,表現就開始下滑了.
我想這已經不是顆粒或通道之類的影響原因了,蠻明顯的是FW的影響導致.
演算方式應該極為依賴OP空間,來用做壓縮的處理用.


這是SF寫到最後容量時的曲線狀態,從頭到尾的過程,一直都是規律和平穩的運作,
所以即使是SATA2,也能夠在4K寫入這部分,突破60MB/s的效能,而S9最高就只有4~60MB/s.
寫入達一半時的運作狀態:


最終結束時的運作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