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的應用對SSD來說根本不是甚麼,修圖的你每天要修多 例如NIKON NEF 就頂多20MB左右一張圖,
假設你不停地修,每五分鐘存一次檔再X2倍當軟件IO暫存操作,
再加上WIN或OS X上INDEX及OS操作所產生的寫入 當每小時 1GB就好
20x2x(60/5)+1GB = 大約1.5GB
再X上 SSD 寫入的放大 當三倍好了
即每小時約4.5GB寫入量
假設每天不睡不休 每天24X3 產生 108GB 對NAND的寫入
256X3000/108/365.25 =19.46年
所以你不眠不休地修圖要把一個256GB 操壞要近二十年。
反向想法,要五年操完一個SSD (SSD操壞是保證不通電下一年後資料還可讀)
以寫入放大三倍計,大約每天寫入近120GB才成,
一個256GB正常工作站使用,一年能用到100個 P/E 就很強了。
當然有些應用寫入量會很大,如數據庫,所以有專門高級SSD for Data center,
如果每秒存入200MB,每小時 720GB,每日17280GB,寫入放大至51000GB每天,
則14天玩完,不過每秒存入200MB,真的不是一般家用更甚一般小企業環境能做成,BT實際寫入量不會多,
BT寫入量其實就只是 檔案的大小*2 = 一次預取位置+一次正式寫入,
除非你BT量多到每天要BT新增檔 100GB 以上 (那你的256GB SSD肯定空間不足)
,否則根本不用擔心,以前BT會傷HARDDISK都只因為讀取是嚴重零散的,磁頭要不停來回走來走向讀取,做成磨損,而SSD 存入資料本身就是零散,所以BT資料的寫入所做成損傷和其他資料根本沒大分別。
kico6101 wrote:
網路說SSD寫入資料...(恕刪)
岑寂夜空 wrote:
flash確實有讀寫...(恕刪)
其實你剛剛好說反了 早期壽命比較長 不需要一堆技術去提升才對
以前的可以下載不壞 未來的大家倒是可以試試看 看結果還有沒有這種可能
除非目前3D技術能突飛猛進 要不然照過去那樣用 一年不到SSD就會開始出現問題了
輕微就是資料毀損 嚴重老化後可能某天將電腦關機 要再使用就發現再也認不到裝置了
壽命不是數學 沒辦法1+1=2的去計算,就跟人永遠不明白操勞多久會病死是一樣的意思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一直不停的操,不讓它閒置休息,那麼就是很高機率,會在斷電之後出現狀況了
BT傷不傷硬碟這點可能不重要,但是高負載的存取就是會讓SSD短命,這點是唯一可以肯定的,
SSD不是只有使用者下載才需要運作與消耗
這點似乎很多人都搞不太清楚,所以才會有種種錯誤計算觀念
實際上是不能用自己認為對的算法, 來對SSD壽命做計算,
因為即使放著不要操作,SSD也是會不停的繼續消耗下去
那些所謂的新技術,本身就有不少也是SSD壽命的殺手.
製程會影響PE值,但是大家都沒想過,到底這項定義規則,是選用什麼等級的顆粒定的呢?
正規顆粒當然是接近所宣稱計算方式,而顆粒又可以分許多等級,
如果所謂的PE值本身就被灌水呢? 這當然不是亂猜的,而是確實就在發生的情況.
最後來看這些消費級入門等級的產品時, 究竟還有多少便宜的SSD 真的能用這套標準計算?
SSD實際上只要運作,就是不斷的在出現著錯誤情況,
差別只是錯誤數量是否在可修正範圍內罷了.
TLC之所以不可靠,不是什麼技術無法克服的問題,單純就是一個位置要塞進更多資料,
所以讓資料與資料間更容易的相互影響,導致錯誤與干擾問題的出現機率大大提高了.
SSD只要是寫入超過了不出錯的保證範圍後,出現問題送修肯定是不保固的
道理就跟汽車廣告大家常聽見的, 都是幾年或多少公里的保固限制,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PS:讀取是不計算壽命,只要電位跟電閘強度都沒有被消耗或影響,無論怎麼讀取都是不影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