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IDE SSD

不要太相信終身保固這個口號!
通常終身保固是指該產品還在量產銷售的狀況,
一旦下市,保固就可能以同等級或更高等級的產品做更換,
但保固就可能跟著縮水.....SSD說終身保固太Over了,
以現在SSD的發展速度,現有的規格,三年後你就不會想用了!
Pxxxx品牌的Txxqx SSD,推出到目前三年左右,
說好的十年保固呢?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2675557&last=35104157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1162417&p=1

CF當Windows的系統碟,真的不適合,只是在沒有選擇之下的權宜之計,
有個朋友之前用的Fujitsu小筆記型電腦,內置1.8" PATA HDD,
因為1.8" PATA HDD停產了,原本的HDD又掛了,
只好用伽利略的CF轉1.8" PATA來用,結果,一個月CF掛了!這是真實案例!
被樓主說得我好像鼓勵年輕人消費,很要不得,我覺得有點被誤解,
請注意我發文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我的出發點只是建議一個更合適的Solution,
同樣的成本有更高的效能才是經濟,這也可以提供給更多想升級的朋友一些參考!

其實創見這個產品是2008/2009年的規格,在當時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沒有錯的話Controller應該是SMI的SM2233, 4KB的表現真的不突出,
現在SSD的Controller在演算法比起三年前己經有長足的進步,
不論用Half-Slim(MO297)或是mSATA轉IDE(PATA)都比這個好很多!
特別是4KB的部分!

另外,算術平均抹寫(Wear-Leveling)和寫入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
是兩回事,並不是直接相關!

Wear-Leveling是透過對每一個Block的寫入/抺除做Count,
寫入/抹除次數相對少的Block,會在下一次要寫入時優先被使用,
以減緩Later Bad Block的產生,延長Flash的壽命!

WAI=實際寫入Flash容量/系統要求寫入容量
Flash的寫入是以Page為最小單位,抹除則以Block為最小單位.
即使只要寫入4KB(以MLC,1個或是0.5個Page的大小)的資料,也要佔用一個Block的空間,
這個Block就會被標記成內含有效資料,下次若要再次使用這個Block,
首先要複製出有效資料(Copy),接著抹除整個Block(Erease),再寫入新的資料(Program)
零碎資料越多,分布越離散,寫入放大相對就越高.
有了GC(Garbage Correction)之後,通常會在SSD工作較少時先將離散的資料做整理,
清出更多的可被寫入的Block,以提高寫入的效能,但是激烈的GC,會拉高寫入放大率!
tcn1john wrote:
謝謝大大指教。mst...(恕刪)


crc是Cyclic Redundancy Check。

01 2007年 - 我的SSD是DIY的喔!

你給的都是atto,atto的4k是sequential write。你要注意的是4k random write. CrystalDiskMark有。

找不到cf卡的比較,tomshardware microsdhc benchmark。看4k random write,0.00xx。


400x cf 卡,露天

600x slc cf 卡,露天,同一個牌子。random 4k write掉的多兇。

這些卡,裝windows跑一個月,random 4k write都會變成0.00xx而已。cf卡的write amplification真的很可怕。

你會發現現在的sd, cf卡追求的是sequential read/write。4k random write被犧牲,因為camera需要的是sequential write。

作業系統需要的是4k random read/write。

2010年 - 不要再用cf卡了

Sumesis wrote:
被樓主說得我好像鼓勵...(恕刪)



請別放在心上,小弟只是覺得物盡其用一樣重要。

Sumesis wrote:
但是以現在硬體的效能和價格在這麼舊的機器上用IDE SSD可能會是一種浪費,...(恕刪)

同感
最近昇級了五年前舊主機
主板 cpu ram 都昇到了 ivy bridge 等級
hd 沒動
這樣也才花了四千多 (扣掉賣掉舊的)
效能感覺增加不少

ssd 能加快開機
但開機慢我無所謂
我一天才開機一次
沒差那一兩分
當然,物盡其用是再好不過了,除了節約,也是環保!
五年前的CPU Chipset的效能不見得比現在的iPad用A6差,
但是Windows的Loading比iOS繁重多了,
這十年來的CPU效能成長了175倍,DRAM的速度也有大幅的增長,
但是HDD的讀寫效能只成長了兩倍,是什麼拖慢了整個系統的效能......存儲,
所以Intel很積極地把SSD推入個人電腦的應用,
因為再不改善存儲,沒有人願意買新的PC了,原來的硬體效能的使用體驗己經沒有太大的提升,
除非有更快的存儲,於是SSD也是選項之一,現在新的Ultrabook,中階以上機種全是,
之前的Macbook Air也都是SSD.....
IDE的SSD再怎麼慢,使用經驗上還是快過HDD!

Sumesis wrote:
當然,物盡其用是再好...(恕刪)


這個小弟有點那悶了...

現在處理器幾乎都是多核心,前幾年跑一些compiler時,
發現單核心的電腦跑起來還比雙核心的快多了!

後來用過一些i系列的電腦,大概i5以上才真的有比較快,
i3感覺跑起來只是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但是完成的時間跟單核比沒有比較快。
i5以上就真的很明顯,跟大家說的一樣,CPU很閒...XD
硬體之間的比較要跑相同的程序才有可比性,
同樣i5雙核CPU,執行OSX和Windows 7就是不一樣,
功耗也有差異.....最快的硬體不一定有最好的效能!
Macbook Air為什麼續航力好過一般的筆電,是軟硬體搭配來的
Software比較輕省,功耗小,散熱好....
好的效能,效率,低的功耗其實就是環保的實踐!

Sumesis wrote:
硬體之間的比較要跑相...(恕刪)


好文記錄一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