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發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偶爾有在做大量的檔案搬運動作
主要是會下載一些影片檔案(你們懂的...)
實際應用的硬碟也不算大,就是退下來的120G而已
下載是另一台主機,會搬運到主機台保存&觀看
也用過許多儲存媒體搬運,但效果都差強人意
隨身碟---速度幾M到約30M,價格高的就換其他方案了
記憶卡---10M-60M,還跟SSD一樣會掉速,價格高的就一樣換其他方案了
區域網路---不知道問題在哪個環節,1G內網總是跑100M,10MB的速度...
金士頓C頭SSD隨身碟---這貨說真的頗雷,說快很快,但一下子就發熱掉速
一般的USB3 3.5吋外接盒---偶爾用,容量高,速度約120MB還可接受
最後方案---M2 SSD+外接盒
個人使用的是1T的SSD,介面也是最常見的USB3 TypeA
理論5Gb,實際應用上約380MB
就算120G下載碟全碟複製也不會太久
只不過外接盒內也不會總是空的
所以偶爾還是會碰上掉速問題
才會想說如果全碟SLC應該就不會有這種狀況
只是如果沒這種東西還是只能幻想而已

(至於如果是價格不相當的東西有就當沒有!!)
西歐踢 wrote:
大家都知道NAND SSD...
參照金士頓網站的圖解
雖然隨著堆疊技術的進步,容量跟壽命都有在改善......(恕刪)
金士頓網站的圖解比較難認人理解,
印象中有個網站解釋 SLC、MLC、TLC.....的差別是這樣說的:
假設記億單元是一個晶體的話,控制晶體的旋轉方向就能記錄資料,
SLC:只分S、N極來記錄資料,所以一晶體只2個位態。
MLC:可以控制到4個位態,也就是說以90度記錄一個位元。
TLC:同一個晶體控制到8個位態,2^3。也就是說以45度記錄一個位元。
.....以此類推。
但是要能精準控制及讀取每個晶體旋轉角度就得靠製程了
晶體旋轉多次後是不是還有原本的可靠度就是壽命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那天晶體工作到只轉60度,以SLC、MLC來說是可靠的,但TLC就不一定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