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只是好奇問問,關於SSD MLC跟TLC之類

簡單說,就是錢的問題。

另外是現在TLC的速度效能各方面也很不錯,容量大整體效能也跟著提升,假設一條300G的SLC跟1T的TLC來比,SLC不一定會贏。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以現有1T SSD價格來說,換成300G的SLC我應該可以接受,不過不存在這種東西[笑到噴淚]

2024-10-07 21:37
看用途,

如果是游戏玩家或者普通消费者,不用在意寿命,更应该在意的是主控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读写速度(比如连续读写1000MB以上就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速度太快了也没用,CPU的运算能力会限制ssd的速度)

其他的,比如经常用AE或者其他写入量大的软件,就要考虑寿命了,我现在用2t的Intel p3700.寿命是65pbw--江湖上号称一个硬盘传三代

1pbw=1000tbw,现在tlc只敢写tbw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連續讀寫1000MB以上多半都只出現在測試而已,實際應用上因為還有小檔案問題沒可能,而且超出快取區就更杯具了

2024-10-07 21:40
SLC的壽命用不完阿,這是我八年前買的二手320G SSD花了三千元左右
壽命是150PBW=15萬TB,我已經盡力了也才用了400多TB....
只用了1%的1/3.....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壽命以外還有速度問題,只不過SLC多半都是以前的技術,所以也沒有驚豔的速度可言,就可惜沒有以現在的技術力製成的純SLC產品普及

2024-10-07 21:43
先感謝各位回覆

會發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偶爾有在做大量的檔案搬運動作
主要是會下載一些影片檔案(你們懂的...)
實際應用的硬碟也不算大,就是退下來的120G而已
下載是另一台主機,會搬運到主機台保存&觀看
也用過許多儲存媒體搬運,但效果都差強人意
隨身碟---速度幾M到約30M,價格高的就換其他方案了
記憶卡---10M-60M,還跟SSD一樣會掉速,價格高的就一樣換其他方案了
區域網路---不知道問題在哪個環節,1G內網總是跑100M,10MB的速度...
金士頓C頭SSD隨身碟---這貨說真的頗雷,說快很快,但一下子就發熱掉速
一般的USB3 3.5吋外接盒---偶爾用,容量高,速度約120MB還可接受

最後方案---M2 SSD+外接盒
個人使用的是1T的SSD,介面也是最常見的USB3 TypeA
理論5Gb,實際應用上約380MB
就算120G下載碟全碟複製也不會太久
只不過外接盒內也不會總是空的
所以偶爾還是會碰上掉速問題
才會想說如果全碟SLC應該就不會有這種狀況

只是如果沒這種東西還是只能幻想而已
(至於如果是價格不相當的東西有就當沒有!!)
西歐踢 wrote:
先感謝各位回覆會發問...(恕刪)


掉速問題你就要多爬文看實際評測了,有很多真的很鳥,包含大品牌的某些型號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基本上快取區用完都會掉速,只差別在部分貴得嚇死人的掉比較少,而就像我說的,硬碟也不會總是空的,所以一定會碰到;而目前的TLC差不多都會掉到6-70M,這種速度連傳統碟都輸阿

2024-10-09 17:43
西歐踢 wrote:
先感謝各位回覆會發問...(恕刪)


https://115.com/

啥年代了,还要下

上面是大陆的网盘,直接在线看

信不过大陆的可以买新加坡的网盘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網路上的東西沒準啥時候會不見,放到自己的硬碟還是牢靠些,更不用說有時候還是會沒有網路的狀況,而且你買可靠的網盤不用錢?

2024-10-09 17:45
Ye-Kin-233

這玩意要下載安裝超危險的(若氣候影像過境伊斯蘭國家時情色影像會被判石刑),風險台大。

2024-10-12 14:38
比起寫入量能到 30PBW 但容量只有 120GB 的,我寧願選只能寫入 1 次,但有 2PB 容量的還比較爽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這不好說阿...看怎麼用吧,而且還有可靠度的問題,至少120G的資料死了比較不痛

2024-10-28 0:26
西歐踢 wrote:
大家都知道NAND SSD...(恕刪)


你說的東西可以朝工業用SSD去找
需要長pe的,就是用sTLC技術去達成
SLC的pe約10萬,sTLC可以到5萬,但同容量的價格差.........

工業用的SSD不是拿sTLC當快取,是整顆都pTLC(容量剩下1/4)
價格上,同容量的TLC、sTLC大概就是差四倍(同系列、同容量、同控制器、同品牌顆粒)

至於回頭改良slc或mlc效益可能不好,所以廠商都沒有這樣做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找了一下,好像也沒幾間廠商在搞[滾來滾去]

2024-10-28 0:27
西歐踢 wrote:
大家都知道NAND SSD...

參照金士頓網站的圖解


雖然隨著堆疊技術的進步,容量跟壽命都有在改善......(恕刪)



金士頓網站的圖解比較難認人理解,
印象中有個網站解釋 SLC、MLC、TLC.....的差別是這樣說的:
假設記億單元是一個晶體的話,控制晶體的旋轉方向就能記錄資料,
SLC:只分S、N極來記錄資料,所以一晶體只2個位態。
MLC:可以控制到4個位態,也就是說以90度記錄一個位元。
TLC:同一個晶體控制到8個位態,2^3。也就是說以45度記錄一個位元。
.....以此類推。
但是要能精準控制及讀取每個晶體旋轉角度就得靠製程了
晶體旋轉多次後是不是還有原本的可靠度就是壽命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那天晶體工作到只轉60度,以SLC、MLC來說是可靠的,但TLC就不一定了
西歐踢
西歐踢 樓主

7F的影片看了一下其實介紹的滿清楚的了,也顯示出其實容量是靠3D堆疊技術堆出來的,反而不是靠TLC技術

2024-10-28 0:30
Chark.tw wrote:
你說的東西可以朝工業用SSD去找
需要長pe的,就是用pTLC技術去達成
SLC的pe約10萬,pTLC可以到5萬,但同容量的價格差.........

工業用的SSD不是拿pTLC當快取,是整顆都pTLC(容量剩下1/4)
價格上,同容量的TLC、pTLC大概就是差四倍(同系列、同容量、同控制器、同品牌顆粒)

至於回頭改良slc或mlc效益可能不好,所以廠商都沒有這樣做




我覺得你想說的應該是pSLC,而且容量是1/3不是1/4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