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原來intel 545s SSD 只能寫288次(全盤寫入壽命)!!!?

rockmanxza wrote:
我所說的沒有意義是...(恕刪)


奇怪了,在討論Intel但你偏要拉其它家的產品出來救援
而且照這樣算還可以用10年以上,P/E多少對用這顆SSD的用戶也沒啥好怕的

況且不同家SMART的算法不一樣,對該SSD壽命的設定也不同

Vector用的IMFT 25nm通常是3000P/E起跳
但考慮到當時OCZ Technology用白片還被傾倒垃圾顆粒,所以可以合理猜測SMART值會更保守
(可由hardware.fr當時的返修資料得知Vector也可能是使用這種顆粒的其中一員)

道理同Intel的E9值,E9值降到1自動鎖死在只讀模式

無論如何廠商標的TBW就是參考用,不是拿來隨便攪一攪就能稱作P/E多少或是壽命如何的證明
至少Intel的E9值與標示TBW就是如此

但是若產品做得不好
導致寫入放大倍率超高時


這我同意,本來就是如此

但535的問題在於韌體策略的問題才導致WAF太高
除了公板以外Intel在SF2281的韌體都不同(尤其Intel的自家FW更不外流)

其它主控不會因為這樣就被影響
(主控和韌體完全不同,從以前到現在廠商都很極力去解決高WAF的問題,
除非你24/7都在做4K隨機寫入,所以不用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了)

TBW值是拿來參考沒錯
但數字大小就很清楚地表達了顆粒的耐寫程度
intel就是明白的告訴消費者
545S用的顆粒就是比600P用的還要更爛

偷偷告訴你有些廠商引用JESD219A的測法後連TLC產品的TBW還比舊MLC產品的TBW標示高

看看吧! 以540S來當參考
網友用17天寫31.34TB就爆了

這擺明就不是顆粒被寫壞的問題,更像是相對常見的FW出錯

且這相當於一天寫1.8TB了,有多少人在""家用""一天寫1.8TB?(對這顆來說是~7DWPD)

喔對了,540S有在自家pdf上將120GB標20GB/d(五年~72TBW)
算起來也一樣和那個案件的E9值完全勾不上邊,這是你自己打臉自己的概念?

我不知道你對intel怎麼想
但5系列SSD全盤寫入次數看下來是越來越低
510 5000+次
520 5000次
530 3000次
535 1500次
540S 500次
545S ???次
當然SSD的發展變成這副計畫性汰舊的鳥樣
並不能說是intel的責任
但在消費者的立場來看
產品耐用度越來越爛難道不恐怖嗎?


我是不知道Intel怎麼想啦
但更恐怖的是用錯誤的觀念去危言聳聽,去擔心$/GB有沒有繼續跌還比較實在
喔對了,你列出的這些SSD的全盤寫入次數("假設"是對的)也都和官標TBW無關

哀唷你又在自己打臉自己了

還有最前面的"TLC 500次"<==只能笑而不語,這代表不少人的知識該更新一下了(依照不同廠商的產品,實際更高)

最後提供這篇,你要繼續用TBW喇出莫名其妙(笑)的"壽命"是你的事
http://bbs.pceva.com.cn/thread-130744-1-1.html

對了,請問十樓是那顆Vector SMART圖的原po嗎? 是的話那我快被這串樓主的回文弄到笑死了
h7878220 wrote:
但是單位容量價格也是越來越低啊...(恕刪)

如果有仔細追蹤的話就會知道
自530之後每單位容量價格就幾乎沒有下降過

全盤寫入次數是最容易表達SSD耐寫度的說法
TBW看起來很高還是要比對SSD的容量
每天能寫個100GB 5年也差不多180TBW而已
P/E超高也沒用 還要計算WAF大小

看清楚 32893GB就只剩89%
代表全盤寫入次數約584次
VECTOR大概是DWPD標得最誠實的廠商了吧...
MLC竟然可以爛成這樣...


msns90046 wrote:
無論如何廠商標的TBW就是參考用,不是拿來隨便攪一攪就能稱作P/E多少或是壽命如何的證明
至少Intel的E9值與標示TBW就是如此...(恕刪)

目前intel的DWPD是低報
但不表示intel的TBW也一定會低報
h7878220大也算是有留意寫入量
但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小心

現在最麻煩的一點是
電腦總是會上網 會下載資料
就算瀏覽器的快取、資料的下載路徑設在別槽
也無法完全排除掉對C槽的寫入
更何況現在Win10後又有一堆奇怪的寫入動作

要完全否定intel所標示的TBW準確性
還得看過600P的E9才行
kknews文中的600p 256GB可是108219GB就掛了
https://kknews.cc/digital/anjylkx.html
108219GB/256GB~=422.73次全盤寫入
與標示的144TBW的576次相近(有高報嫌疑)
看來intel的"TBW標示"是有「參考價值」的...

msns90046 wrote:
偷偷告訴你有些廠商引用JESD219A的測法後連TLC產品的TBW還比舊MLC產品的TBW標示高...(恕刪)

那該責怪的應該是JEDEC...

msns90046 wrote:
喔對了,540S有在自家pdf上將120GB標20GB/d(五年~72TBW)
算起來也一樣和那個案件的E9值完全勾不上邊,這是你自己打臉自己的概念?...(恕刪)

540S那個31.34TB的重點是E9值75
(未達100TB是想噹顆粒壽命還沒到韌體就先出錯)
代表全盤的耐寫量約為125.36TB
125.36GB/240GB~=522.33次全盤寫入
你說120GB的540S的DWPD算法
應該是20GB*365*5=36500GB~=35.64TBW 而不是72TBW
36500GB/120GB~=304.17次全盤寫入
可見intel的"DWPD"都是「低報」

TLC確實可以因調整而變得很耐寫
但絕對不會是600P和545S這些系列

rockmanxza wrote:
如果有仔細追蹤的話就會知道
自530之後每單位容量價格就幾乎沒有下降過...(恕刪)

那是因為之後就遇到全球性的NAND漲價潮
因應市場需求而漲價
最大容量也開始停滯不前
如果用最大容量壽命來計算售價

其實intel都有把每個產品依照等級來控制總寫入壽命,都很相近控制在1200TB
一直到SATA退出主推介面,才開始有計劃地減少500系列的總寫入壽命
而之後的600P也是都控制在相近的範圍

但是對大多數知道自己需求的消費者來說
要遇到寫入壽命耗盡,是非常困難
因為韌體會幫你控制跟調整寫入數
先說結論:誤導還堅持己見,對牛彈琴

前面已經寫過Vector那顆的情況了,照那樣用還可以用十年,你要繼續崩潰我也沒辦法
你要無視然後繼續拉出來救援是你家的事

如果有仔細追蹤的話就會知道
自530之後每單位容量價格就幾乎沒有下降過


如果有仔細追蹤的話就會知道...
有看到去年M6V 512GB $3999嗎?
有看到去年MX300 750GB $3888下殺價嗎?
有看到全球NAND短缺而狂漲的新聞嗎?

有仔細追蹤的話就會知道這些資訊,樓主是否眼睛業障重?

喔對了,要是你要說MX300 750GB並非"常態售價"
還有現在進行式的MX300 525GB $4350

"目前intel的DWPD是低報
但不表示intel的TBW也一定會低報"


前面也寫了:DWPD換算後也可以和TBW值接近(只是2進位,10進位和捨位進位的差異)
你到底有沒有先讀完再回?

現在最麻煩的一點是
電腦總是會上網 會下載資料
就算瀏覽器的快取、資料的下載路徑設在別槽
也無法完全排除掉對C槽的寫入
更何況現在Win10後又有一堆奇怪的寫入動作


前面我自己的W7已有我自己用730 240GB的例子,平常爽寫爽用看E9去算壽命照樣能用超過10年,早已超過保固期
TLC怎麼砍,對我的用量來說起碼也能用5年以上(還低估),要是買大容量那會更耐操(需要的寫入量就會越高)

當然啦...非家用的話一天用N倍(1以上) DWPD去寫的可能會不夠

kknews文中的600p 256GB可是108219GB就掛了
https://kknews.cc/digital/anjylkx.html


先提醒你,
kknews是盜文的文章農場,找文章就是要先找原文再搬出來講
還不用說那篇是先簡陋翻譯了又被抄,一堆細節都沒說明

原本是Tom's hardware做的測試
http://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intel-ssd-600p-nvme-endurance-testing,4826.html

After the review, nearly all of the data written to the 600p 256GB came from a full-span 4KB random write workload that we used specifically to speed the SSD's demise.
As we mentioned previously, the JEDEC consumer endurance test is not a 100% 4KB workload; we simply stressed the drive more to wear it faster.


測試方法極簡解釋:
[直接用100% 4K全隨機寫入暴力測試(連JEDEC的測試方法都不是100% 4K全隨機寫入,反而JEDEC的會更寬鬆),加速寫到壞的過程]
在沒考慮任何寫入放大的因素下來這樣磨壽命那WAF表現肯定很糟

-
對SSD耐久度測試有一定了解的用戶可能都知道測試方法很多,但一般不外乎就是:

a.
4K 100%全隨機暴力寫到壞,但這最糟情況下WAF可能會偏高
要是SSD只有主機寫入量而不是NAND寫入量那就很容易有偏差

b.
連續寫入,慢慢追蹤
盡量讓WAF的因素降低(連續寫入的最佳情況下WAF會比較逼近1,如pceva做的TR150,M7V和UV400耐久度測試)
未插電的話有高熱加速加速老化確認
這是最最最科學的做法,如pceva就是這樣做

c.
因實際狀況而更改負載(如TechReport的測試有對SF2281做可壓縮資料)


Tom's hardware就是用a的做法,但是並沒po出SMART追蹤數值可供計算
再加上host write不等於NAND write,也就有偏差,實際NAND write會因為WAF而更高

JESD218已經有寫到:
"The SSD products must also have the same ratio of TBW specification to capacity; for example, a 100 GB drive with a 100 TBW specification could be in the same family as a 50 GB drive with a 50 TBW specification."

也就是TBW會因為WAF,wear-leveling效率和非常仰賴特定負載而受影響
而Tom's hardware用最最最最最糟糕的4K 100%全隨機暴力寫到壞,理當懷疑WAF根本大於2了
平常家用誰會沒事開Iometer去做100% 4K隨機24/7寫入? 一般家用根本就不會這麼操

還有IMFT第一代3D TLC NAND(Intel代號為B0KB)在LDPC下是1500 P/E,不用去翻Intel的簡報了

http://www.tomshardware.com/news/intel-ssd-endurance-600p-mwi,32731.html
http://www.tomshardware.com/news/intel-600p-endurance-tbw-warranty,32798.html
原本的一系列文也一直強調TBW就只是個數字,不能當實際壽命值
文章來源不追仔細一點,結果我實在想不透你幹嘛一直伸過來讓人打臉,實在越來越好笑

你知道嗎? 看了那篇我反而還覺得600P有夠耐用


那該責怪的應該是JEDEC...

前面已經和你分享可以參考JESD218/219/219A和那篇pceva的文章了
自己的觀念先錯現在連業界標準都要怪,厲害喔

直接貼給你看
https://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documents/product-specifications/ssd-540s-series-spec.pdf


540S那個31.34TB的重點是E9值75
(未達100TB是想噹顆粒壽命還沒到韌體就先出錯)
代表全盤的耐寫量約為125.36TB
125.36GB/240GB~=522.33次全盤寫入
你說120GB的540S的DPWD算法
應該是20GB*365*5=36500GB~=35.64TBW 而不是72TBW
36500GB/120GB~=304.17次全盤寫入
可見intel的"DPWD"都是「低報」

TLC確實可以因調整而變得很耐寫
但絕對不會是600P和545S這些系列


要是你有先看JESD218就會知道不同容量的 寫入量/天 可以用其它容量去換算
"The SSD products must also have the same ratio of TBW specification to capacity; for example, a 100 GB drive with a 100 TBW specification could be in the same family as a 50 GB drive with a 50 TBW specification."
DWPD和TBW的關係前面已提過,不再解釋

極簡解釋:
例如100GB產品有100TBW,那50GB產品理當是50TBW

[ 同理,120GB的540S有20GB/d(五年)那那篇240GB的540S就是40GB/d(五年),40*365*5~73000GB ]

你現在承認Intel算的是低報
但你一樓內文依然用誤導的算法然後說"反正參考耐寫壽命折半是不爭的事實"

你將廠商標的TBW攪一攪就當實際P/E去看,這不是low到不行的詭辯那什麼才是詭辯???

總之你還是又繼續伸臉過來被打(略)

要能搭3D TLC NAND的話主控都得支援各種能夠強化壽命的機制,別當主控廠商是吃素的
最基本的LDPC就不用說了,還有XOR(類似對顆粒做RAID)和Read-retry都是主控該有的基本功

根據SMI解釋用它自家的技術甚至最佳狀態可以衝3倍P/E (其實就硬LDPC=>軟LDPC=>RAID的combo)
http://www.siliconmotion.com/A3.3_Tech_Zone.php

讀完Tom's hardware的測試後我在想"可能"(maybe,perhaps) 600P的E9根本還有留一手
只是進入只讀模式罷了,可惜沒做斷電加熱老化測試,只有斷電常溫放30天

=
最後一次回惹,有耐心讀的用戶應該都會知道到底是誰在詭辯和危言聳聽
VECTOR只有5.600次的全盤寫入壽命就算了吧...
主要還是因為有512G的關係
若是128G大概就不太夠用了

也別講得好像TLC很佛一樣
當初MLC的價位TLC可是直接沿用...

msns90046 wrote:前面也寫了:DWPD換算後也可以和TBW值接近(只是2進位,10進位和捨位進位的差異)
你到底有沒有先讀完再回?...(恕刪)

DWPD和TBW因換算時為2進位和10進位所產生的差異
根本就不是本篇所計較的事情

Windows 7比較不會沒事對系統碟做寫入動作
可是Windows 10並不一樣
動不動就寫入 也不知道在寫些什麼...

被你講成這樣後我早就不當TBW是實際壽命值了
只是intel標的TBW值目前尚具有參考價值
過去intel標的DWPD倒是太過保守

若廠商完全遵循業界標準來標示耐用度
而產生TLC的耐寫程度比MLC更高的情形
那應該還是要以後者為準 畢竟是標準會變
可能是發現原本表示方法不妥
才又更改成新的表示方法
代表說MLC時代用DWPD大多都是低報
現在的TLC時代用TBW比較趨近實報

msns90046 wrote:
也就是TBW會因為WAF,wear-leveling效率和非常仰賴特定負載而受影響
而Tom's hardware用最最最最最糟糕的4K 100%全隨機暴力寫到壞,理當懷疑WAF根本大於2了...(恕刪)

1樓該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
目前只能確定intel的DWPD是低報
尚需要資料來證明intel的TBW也是低報
不是一句「而Tom's hardware用最最最最最糟糕的4K 100%全隨機暴力寫到壞,理當懷疑WAF根本大於2了」
此寫入情形的寫入放大就一定大於2...

DWPD和TBW可以換算沒錯
但是從廠商標示值來看就會發現
DWPD都標得很低 MLC看起來就像是TLC
TBW標得比較高 TLC看起來好像不輸MLC

總之我是"相信"intel所標示的耐用性評等
算起來540S還有約304.17次的全盤寫入壽命(比545S的288次高...)

不想說了 就等烈士公布E9吧...
這樣看下來,還是買MX300較划算~~
SLC以前不是寫入10萬次嗎...怎麼變一萬次了o.o?
因為製程精進的關係嗎?
我記得以前SLC是10萬次 MLC是1萬次
後來縮製程之後 MLC是變3千次
至於SLC的話...因為出的太少,沒看到後面有再討論
而且目前大多走MLC跟TLC這兩種
SLC真的太少了...

rockmanxza wrote:
想說intel這次新的SSD有什麼不同
原來就是寫入參考壽命再次打折
耐用性評等從原本的288TBW降到144TBW
恭喜SSD正式進入大汰舊時代 ...(恕刪)


不好意思翻到這篇舊聞
然後要告訴開版大一個天大的好(or 壞)消息

intel官方資料545s 512GB跟600p 512GB一樣都是288TBW啊

有圖有真相:



所以也不用見獵心喜了
大家可以回家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