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硬碟是像唱片一樣 由磁盤與讀寫頭構成 移動讀寫頭去讀取碟片上資料
硬碟動作不管是讀或是寫 都要先找到檔案
找一個檔案需要先移動讀寫頭搜尋目錄 再移動讀寫頭去搜尋實際在碟盤中的內容
這讀寫頭移動時間會造成延遲 傳統硬碟搜尋一個檔案大多在12ms(毫秒)左右 也就是搜尋1000個檔案要12秒
SSD則小於1ms到 一樣搜尋1000個檔案 花費的時間1秒不到
而檔案由於資料區破碎 一份檔案可能不是連續磁區 而分散時
找出這些分散磁區組成完整檔案 要花費更多時間去搜尋 會花上更多時間
SSD即使分散 找出這些分散磁區也是ms以下
所以SSD用在檔案搜尋非常快速
再加上SSD讀取能力可達540MB/s即使用在SATA II上 也能有270MB/S
硬碟再怎樣努力也只有100~150MB/s 差不多達標SATA I
所以介面不要是SATA I 用在SATA II以後 SSD會帶來比HD更好的效益
1.搜尋延遲低(一定優於HD)
2.讀寫快速(SATA II以上)
彈幕濃!
skiiks wrote:
傳統硬碟主要是礙於...(恕刪)
檔案傳輸的部分,我補充數據搜尋時間的細節。
在現實傳輸過程中,並不是完整一個檔案,而是把檔案被拆成許多段,所以要算總長度需要耗費的時間。
原來的檔案,會因為不同需求跟條件,而被拆成許多段後再去做傳輸,所謂不同的條件,跟數據不同的切法,一般來說是:Data數據是4K,系統功能是64K大小,DOS下的操作又變為512b,網路的傳輸則是多為64K or 128K(XP/7),最大我只看過256K的出現,但平常電腦的使用條件,並不會出現這大小,所以基本上就是:512b,4K,64K,128K,那麼這些也就是SSD該看的重點了。
過程用圖說明,可能才會比較容易懂,圖中的才是一筆完整的數據,這些值只要不同,寫入的難度也會因此不同。

那麼這所謂的數據又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存放座標,檔案路徑,檔案名稱,還有內容的Data這些玩意。下面的內容,是利用Mac去擷取的 i Tunes 音樂傳輸過程,這樣才是一般能看得懂的內容。

而音樂本身自然就是這種內容,這些就沒有轉換問題了

雖然你現在認為SATA2要使用SSD,會是個不利的條件,但是實際上降成SATA2,這其實才是最有利的用法,只要你的電腦傳輸IO總數,不超過上限的話,那麼對於消費級糟糕的SSD產品來說,Tx Rx訊號不管是穩定度,還是可靠度的部分,都會是比較少問題的。
就儲存媒體來說,速度快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了解的人要擔心,其他連錯誤報告都不知道的,還整天只看速度快不快,就真的是等著出錯而已,要是真的遇到後,又只會不停上網發問,但.....誰想理你?這一切都是.....自找的....事出必有因。
(電腦想要速度快,就要有可靠數據&穩定的傳輸訊號,而不是整天想著拉高時脈,那都是騙錢的手段而已)
SATA 3G 驗證命令UI時,必須在 333.2167ps ~ 335.1167ps 之間,會比起SATA 6G的 166.6083ps ~ 167.5583ps範圍,更不易有誤判或影響, (只是說明而已,一般User不用知道這些)
硬碟好壞跟速度,決定了電腦其他的效能,穩定性跟硬體的壽命,這部分只要貪小便宜,那其他部分肯定會讓人花更大一筆。光是救資料價格,都能比整台電腦還要貴了,這不是自掘墳墓不然是什麼?
真實的人生 wrote:
changpizz...(恕刪)
速度越快的傳輸,自然要求各方面的條件也會更高,必須要更好更精準才可能提升,不然也只是不斷的在錯誤,所以只會不斷重送命令。實際上影響的是有非常多原因,不是單純只有那一項,SAS的話則又比SATA的要求要再多一些了,這就是定位等級上的差異之處。
Intel環境的話,也可以透過眼圖來做一些判斷。

怎麼算是平衡點並沒有一定,有些FW的演算方式,是佔用更多記憶體來達到高速,這種只要環境條件有變,就很可能發現結果是完全不同。SATA跑多少沒有所謂好壞,如果本來就跑不到6G,那當然降速度求穩定無所謂,但是應該沒有跑不到SATA2的產品了吧?
假使今天遇到的平台,就是相當的不穩定,或者是使用者要求極高的可靠度,那麼都會採取這種形式,直接從FW裡頭限制在SATA2。
MLC產品其實都只有SATA2的能力而已,更快都是透過其他輔助方式,才會讀寫一樣快的事情能發生,但是看原理上就會知道不合理。了。像這是SLC的效能頻寬,而它是本質上已經是最快的Flash種類了,MLC怎麼可能相同,甚至超過呢?每個速度其實都有所謂的上限,就像是4K讀取一樣,SSD怎樣都不可能超過上限,如果真的發生了,自然就知道是靠外在因素了,有些過份極端的影響,只是會導致產品不穩定,或者是縮短產品的壽命。

如果是SATA2 SLC跟SATA3 MLC限制在SATA2的話,大概是類似如此情況。


但是如果變成讀寫的狀態,你就分的出來差異了,儘管兩者頻寬都是相同的。


IO部分

實際應用時,各種演算法的數據拆分效能

jeff780126 wrote:
如題~~~請大家指...(恕刪)
當然會大大提升, 硬碟讀寫頭是機械動作, 再好的硬碟, 瓶頸都卡在機械動作上, SSD是記憶體直接讀取....
不過速度快又穩定的SSD, 控制器與記憶體也很都重要..... 還有, 有些看起來好像比較貴五百一千, 同樣都買256GB, 可是顆粒用比較好的,保證百分之百測試過的, 存檔容量可能可以到八成九成,讓你塞下200GB檔案沒問題, 但是如果買到混水摸魚沒測試的, 可能容量才塞了180GB就滿了. 結果反而買便宜是被貴到
建議你可以考慮購買Plextor M6V. 我自己已經買過三台了, 速度,容量,外觀都很滿意. 爽快使用中. 一開始是家裡換. 換了之後被寵壞, 受不了公司硬碟太慢, 自己花錢換SSD. 現在家裡的容量不夠了, 又買一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