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jason wrote:
大大說的沒錯 我跟...(恕刪)
嗯~但是價格自然也會因為顆粒不同而有落差,但是我印象是落在2.5K~3K範圍中,實際價格會因匯率或漲跌等因素變動,所以我只能說出一個大概金額的範圍,量小肯定便宜不到哪,但我這已經是最高售價的Solution了,不一定必須也跟這個一樣,不過我是覺得算一算容量,其實價格不算太貴,畢竟是保證8000TB(除75的話是106顆x2K/pcs,MLC要價20幾萬),還有技術支援部份,一般的消費級出問題,沒有廠商會還去釐清,結論還出份報告給消費者的吧?換算成現在的MLC SSD,估計還反而更顯便宜&划算,可靠,速度,電源保護和完整驗證都是多賺。寬溫-40度~85度 168H滿載0錯誤,這才是我在意的點,非惡劣環境可以到多少寫入,我自己都覺得難想像了,4~5年一路用下來,根本沒想過有壽命的問題存在,一天大約用掉平均是500GB,目前只有一個block被替換,還有31個可替換,
其他方式的部分,這個可能還是私信比較說適合點。
別說老化了,連降速都根本不存在

拍張圖跟發文時間,就跑100多GB去了,要是一天20GB,我還真不知道怎麼用才好.....看得出讀寫速度其實是一致的吧?換成低價產品,我兩三個月應該就把TBW用光了吧


tonyjason wrote:
認同看的出來,速度...(恕刪)
你說的這種負载程度,還真的蠻容易的,如果會變慢,總存取應該要會下降的,
不過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這用法應該是你的說了吧?
同時寫1MB大檔與4K小檔,加上另一個測速,最後是磁碟轉映像檔的同步進行。

Barlos wrote:
changpizz...(恕刪)
補充說明一下.....各位是不是把我寫的2.5~3K,當成是台幣了啊?!
那是美金的價格,所以不要搞錯,以為便宜能買到SLC了,因為這不是大陸拆機的SLC顆粒喔。
因為MLC一個格子要放更多,所以寫入耗時就比SLC的時間要再多出一倍,
加上是透過高低電位塞入更多數據,所以頻寬又會是對折,極限就只有250MB
以這個比例去運作時,等於寫1份=佔用讀取2份的頻寬,自然就又少了效能可發揮的空間。一來一往的落差比較,導致讀寫如果同時執行的條件,SLC等於是MLC跑1GB的意思了。
讀跟寫如果不是交錯,而是同時執行不可壓縮的情況,最差也有400MB/s的總頻寬,
所以即使開四個測試軟體一起執行,也不會多開而影響發揮,導致拉低速度,
簡單說就是開再多個,都只是最大頻寬,去除所執行軟體的數量罷了。
超過600MB/s是因為壓縮功能的影響,所以才會有破表的總數

內文搜尋

X